「西園春去綠陰成,已覺南窗枕簟清。簾卷斜陽歸燕入,池生芳草亂蛙鳴。葉過穀雨花猶在,衣近梅天潤易生。獨坐正知閒晝永,吟餘消盡篆煙輕。」這是明代高啟的《田園書事》,描寫了一幅初夏時節蛙鼓敲夏的意趣景象:西園春去,綠蔭愈加細密,微風顯出涼意。窗前的屋簷下,晚歸的雨燕互道平安,院中的池塘裡,亂蛙隱草叢,不停呱鳴。
進入夏天,一場雷雨過後,池塘裡的蛙鳴便此起彼伏了。蛙聲如鼓,叫出夏天的意向,敲出夏天的涼意。古代文人墨客似乎更加鍾情於蛙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句。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宋代趙師秀的《約客》,梅雨時節家家戶戶都被煙雨籠罩著,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宋代陸遊的《幽居初夏》,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樹陰下小徑幽幽。湖水滿溢時白鷺翩翩飛舞,湖畔草長鳴蛙處處。
明代劉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更是寫出了萬蛙齊鳴的氣勢:「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疾風驅使著驟雨瞬間灑落高城,烏雲密布,雷聲滾滾,大地仿佛都在震動。一會興雲作雨的龍挾著雷電烏雲離去,池塘水滿,青草滴翠,萬蛙齊鳴。
蛙鳴在古代文人的筆下,變得韻味十足,富有靈性,讓人遐思。
宋代周密筆下的青蛙叫人愛憐,《野步》:「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和煦的風吹斜了麥隴的新稻,小青蛙在水窪草根處不停的叫著。
清代胤禛筆下的蛙鼓之趣,伴著茶香和書香,《夜坐》:「獨坐幽園裡,窗開竹影斜。稀聞更轉漏,但聽野鳴蛙。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悠然怡靜境,把卷待烹茶。」窗子打開,月光照入,灑下一片銀光。竹影飄搖,野蛙的鼓鳴伴著夜風飄轉進來。燭光微閃,取山泉水一壺,小火、烹茶,只把書看。
宋代戴復古筆下的蛙鳴,透著淡淡的鄉愁,《夜宿田家》:「簦笠相隨走路歧,一春不換舊徵衣。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亂蛙聲裡睡,心從化蝶夢中歸。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鄉書難寄、久遊思歸的羈旅愁緒與長長短短的嘈雜蛙鳴,相映成景,愁緒滿懷。
在宋代辛棄疾的眼裡,蛙鳴是豐年的吉兆,《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稚圭倫鑑未精通,只把蛙聲鼓吹同。君聽月明人靜夜,肯饒天籟與松風。」在古詩詞裡聆聽蛙聲如鼓,如聞天籟,更給人一份夏日的清涼。
魏益君 來源 邢臺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