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13:52
導讀:時間走到12月,除了要和2014告別,《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的主編也各自和他們戰鬥過的陣地告別。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紙質媒體受到的衝擊非常大,周刊的成長非常有挑戰性。在這個紙媒的黃昏,周刊將如何走向,是累了嗎?
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實習生 盧潔霞
「編《三聯生活周刊》19年有餘,太多恨不得每一個句子都要改的稿子。每每為這樣的稿子恨不得將自己的頭髮揪起來,就感慨於每人為何不能盡心做好自己的事,少給他人添堵?好在這一切終於可結束了。明天是操心的最後一天了。」
12月21日18點,《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新浪微博發布消息,稱自己將於12月22日離職。
「我就是退休,並不會到其他地方任職。該到了聽聽音樂看看書的日子了。」昨天,朱偉告訴錢江晚報記者,「我的年紀,也該在家休息了」。而《三聯生活周刊》的工作人員說,實際上,朱偉已經超齡服役三年了。朱偉出生於1952年,今年62周歲。
此前,12月13日,《新周刊》執行主編封新城宣布卸任,改任《新周刊》顧問,他已任職18年。封新城出生於1963年,今年51周歲。
兩位重量級的掌門人幾乎同時告老還鄉,讓人不由得對國內周刊的生存環境心生憂慮起來。
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朱偉,1995年接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新聞風格逐漸形成。
這或許跟朱偉個人的經歷有關。1968年,他到黑龍江建設兵團上山下鄉,並開始小說寫作。1978~1983年,他在《中國青年》雜誌當記者、文藝部編輯。1983年,朱偉到《人民文學》雜誌社工作,曾推出劉索拉、阿城、莫言、餘華、蘇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由三聯書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
根據《傳媒》雜誌2006年第5期刊發的「《三聯生活周刊》的前世今生」一文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開,人們突然發現竟然還有像《時代》、《新聞周刊》這樣影響世界的新聞雜誌,而中國的新聞周刊幾乎處於一種空白狀態,很多新聞界人士認為,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需要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周刊的時代了。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由三聯書店主辦的《三聯生活周刊》1993年正式創刊。
《傳媒》雜誌上述文章稱,在創刊後的兩年多時間裡,多任主編在《三聯生活周刊》敗走麥城。復刊、休刊,上任、辭職,《三聯生活周刊》四易其主,被人戲稱為「主編殺手」。
1995年,在困局中,朱偉接下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的交椅。《三聯生活周刊》逐漸從傳統的新聞性周刊轉向「綜合性周刊」。
「當初所有人來做周刊,都認為周刊是搖錢樹。」朱偉曾說,「現在局面不是這樣,我一直覺得現在是平面媒體的黃昏,因為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信息終端越來越便利,紙質媒體受到的衝擊非常大,周刊的成長非常有挑戰性。」
朱偉始終認為,雜誌是由辦雜誌的人的趣味來決定的,什麼樣的主編,什麼樣的團隊,決定了一個刊物什麼樣的素質或者什麼樣的氣度。「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的讀者一定不喜歡《新周刊》的氣度,《新周刊》的讀者不一定喜歡《南方人物周刊》,這恰恰是構成了期刊之間的差異化,另外也構成了競爭。」而朱偉的個人趣味,一是讀書,二是古典音樂。
如果說,《三聯生活周刊》偏重於「文化」,那麼《新周刊》打的是「新銳、話題」的標籤。
1996年,封新城創辦《新周刊》,任執行總編。封新城有著自己的辦刊宗旨,他說要使刊物做到四個「商」:觀點供應商、視覺開發商、資訊整合商和傳媒運營商。
《新周刊》獨創了很多新銳概念,比如「飄一代」、「她世紀」、「第四城」、「生活家」,還開發培育了「大盤點」、「中國年度新銳榜」、「中國電視節目榜」、「城市魅力榜」、「年度語錄」等傳媒延伸品牌,在社會和業界引起了不小反響。
封新城始終認為,中國媒體應該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回到它自身,回到紙質上,把紙質東西做到高端。「我們內心的堅持在說,紙質的東西,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出路了,而是說受眾群分得更細了。雜誌讀者會變得更高端、更明確、更專業,它是傳播形態當中的高端產品,甚至不妨走向奢侈品。未來紙質的東西,可能就會奢侈品化。」
「這份雜誌在十年前是中國媒體的標誌性雜誌。」知名媒體人許知遠說,「《新周刊》每次的封面故事,都像是當年革命標語一樣,斬釘截鐵。而深感一切堅固都煙消雲散的讀者們,則像是找到了可暫時依靠的東西。」
14193139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