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新聞所有者巴裡·迪勒
2012年12月31日,讀者們將會在報刊亭裡買到最後一期《新聞周刊》。
10月18日,新聞周刊-野獸新聞公司(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總編蒂娜·布朗同CEO巴巴·謝蒂一道,宣布了這家美國知名雜誌紙質版的終結日。
作為紙媒,《新聞周刊》的出現與消失帶來了同樣的震撼。1933年2月17日,第一期《新聞周刊》驚豔登場,它史無前例地使用了7幅圖片作為雜誌封面,分別代表一周7天發生的重大新聞。1961年,《華盛頓郵報》將其收購,《新聞周刊》開始成為僅次於美國《時代》的第二號雜誌品牌。2001年至2007年間,其每期平均銷量超過300萬份,廣告收入一度超過《時代》,成為雜誌之王。
「每周五晚截稿時的忙碌和興奮,我們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義情懷,讓告別時刻變得異常艱難,但在它80歲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該如何延續新聞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盡情擁抱全數位化媒體時代。」主編蒂娜·布朗說。
在宣布停止紙質版的同時,他們在儘量向外界傳達出樂觀的信息,新聞周刊-野獸新聞公司官網表示,《新聞周刊》對於新聞質量和重要性的態度仍然會一如既往,轉型決定只是為了迎接印刷媒體在出版和發行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不過,更多人相信,這家歷史悠久、才華橫溢的傳統媒體的逃亡,不僅預示著他們自己喪鐘的鳴響,更是紙媒消亡的開始。
掙扎
取代《新聞周刊》印刷版本的,是一份名為《環球新聞周刊》(Newsweek Global)的電子雜誌,讀者需要通過網站或者終端平臺付費購買。其中一些文章,可以在野獸新聞網站上免費看到。他們希望,這項決定能夠結束《新聞周刊》每年4000萬美元的巨額虧損。
《新聞周刊》的下滑幾乎是在瞬間發生,剛剛享受完21世紀前幾年的輝煌,2008年初,雜誌銷量便開始驟降。在成倍增長的債務和批評聲中,《新聞周刊》多年累積的知名度不堪一擊,很快在讀者和廣告商面前失寵,到2010年,銷量已經下滑到每期180萬份,3年時間縮水近一半。
2010年,被《紐約時報》形容為「毫無媒體經驗」的美國音響和汽車業富豪西尼·哈曼(Sidney Harman),用1美元附加償還雜誌4700萬美元債務的代價,從《華盛頓郵報》手中接過了不堪重負的《新聞周刊》。
作為慈善家,哈曼當時已經91歲,他是《新聞周刊》的忠實讀者,甚至購買過第一期雜誌。《新聞周刊》被收購後,隸屬於他旗下剛成立兩年的野獸新聞。
很難判斷,哈曼的決定是出於文藝情懷還是商業決定,但收購至少讓《新聞周刊》繼續殘喘了兩年。2011年,哈曼去世,其家人立即決定不再資助這家年近八十歲高齡、靠負債存活的雜誌。2012年6月,《新聞周刊》每期銷量已經下滑到157萬份。
總編蒂娜·布朗說:「或許你不會相信,我們接手的時候,雜誌已經奄奄一息。它承受著巨大的批評,我們已經盡力將其帶回現實,讓它通俗易讀,我常常感覺到封面像是一次交談,應該是一次交談的發起者。」她曾先後在《名利場》和《紐約時報》任職,對於把握高雅與低俗之間的分寸並不陌生。
蒂娜·布朗為了讓封面文章更具有吸引力,曾試圖加入更多「歐巴馬,第一位同性戀總統」之類的性元素封面,或者是在封面印上一張女人的性感嘴唇。她認為這樣不至於乏味,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與蒂娜·布朗抱有同樣理想的還有CEO巴巴·謝蒂,她們都希望挽回《新聞周刊》,甚至重樹輝煌。遺憾的是,巴巴·謝蒂上任才兩周時間,哈曼便去世,這令很多改革措施無法奏效。
一位在兩家公司都工作過的員工表示,《新聞周刊》並沒有吸收到野獸新聞的活力和新鮮感。相反,兩家公司不同的文化背景,讓蒂娜·布朗在表達想法時常常被年輕人打斷,這讓事情的發展與先前的預想背道而馳。
儘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令蒂娜·布朗和巴巴·謝蒂沮喪的是,還沒有度過與新東家的磨合期,一切就已經結束。
宿命
如果哈曼還活著,並且願意為《新聞周刊》繼續提供資金和支持,它會重新站起來嗎?
許多美國雜誌行業專家認為,將責任推給蒂娜·布朗為代表的一線員工並不公平。實際上,她是在進行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當廣告數量和雜誌收入越來越成正比時,競爭讓利潤碎片化,《新聞周刊》並不像《時代》那樣,擁有一個巨型的雜誌王國可以依靠,他們沒有那樣的資源和資金。
畢竟只有一個《時代》,許多雜誌正在或已經面臨著與《新聞周刊》同樣的命運,傳媒投資銀行DeSilva & Phillips合伙人裡德·菲利普斯表示,他已經建議過許多紙媒出版商削減自己的印刷品數量。
「我們發現,很多出版者正在承受3到4年的持續虧損,我會坦白告訴他們,根據收益調整自己的成本結構,或者乾脆別再做紙質印刷品了。」 裡德·菲利普斯說。
野獸新聞所有者巴裡·迪勒則表示,除了放棄《新聞周刊》,哈曼家族別無選擇,實際上,一開始接受它就是個錯誤。「《新聞周刊》今年一共只有五百多頁廣告,並且還不穩定,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跡象,我們不能再繼續印雜誌了。」 巴裡·迪勒認為蒂娜·布朗已經完成了一份了不起的工作,她一直帶給自己信心,但這並不能改變最終結果。
「《新聞周刊》有兩位天賦異稟的編輯,之前是喬恩·米查姆,之後是蒂娜·布朗。」《新聞周刊·國際版》前主編法裡德·扎卡裡亞評價,「但這並不是編輯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問題。」
與80歲的《新聞周刊》相比,4歲的野獸新聞現在擁有150萬的月獨立訪問量,這個數字正在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長。《新聞周刊》希望像野獸新聞一樣,通過類似Apple、Kindle和 Zinio這樣的終端平臺,在電子版上延續自己的壽命。在一份調查中,有39%的美國人表示,自己只通過網際網路獲得新聞信息,而預計到今年年底,美國的平板用戶能夠達到7000萬。
「並不能說《新聞周刊》已經被完全拋棄,它還有著驚人的品牌價值,並且,在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波蘭和韓國,我們仍然保留了出版印刷執照,在亞洲另外兩個國家,我們也正在爭取獲得執照。」 總編蒂娜·布朗說,「任何事都有結束的一天,問題不在於它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