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終結曲 紙媒的掙扎與宿命

2020-12-18 網易財經

野獸新聞所有者巴裡·迪勒

2012年12月31日,讀者們將會在報刊亭裡買到最後一期《新聞周刊》。

10月18日,新聞周刊-野獸新聞公司(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總編蒂娜·布朗同CEO巴巴·謝蒂一道,宣布了這家美國知名雜誌紙質版的終結日。

作為紙媒,《新聞周刊》的出現與消失帶來了同樣的震撼。1933年2月17日,第一期《新聞周刊》驚豔登場,它史無前例地使用了7幅圖片作為雜誌封面,分別代表一周7天發生的重大新聞。1961年,《華盛頓郵報》將其收購,《新聞周刊》開始成為僅次於美國《時代》的第二號雜誌品牌。2001年至2007年間,其每期平均銷量超過300萬份,廣告收入一度超過《時代》,成為雜誌之王。

「每周五晚截稿時的忙碌和興奮,我們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義情懷,讓告別時刻變得異常艱難,但在它80歲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該如何延續新聞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盡情擁抱全數位化媒體時代。」主編蒂娜·布朗說。

在宣布停止紙質版的同時,他們在儘量向外界傳達出樂觀的信息,新聞周刊-野獸新聞公司官網表示,《新聞周刊》對於新聞質量和重要性的態度仍然會一如既往,轉型決定只是為了迎接印刷媒體在出版和發行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不過,更多人相信,這家歷史悠久、才華橫溢的傳統媒體的逃亡,不僅預示著他們自己喪鐘的鳴響,更是紙媒消亡的開始。

掙扎

取代《新聞周刊》印刷版本的,是一份名為《環球新聞周刊》(Newsweek Global)的電子雜誌,讀者需要通過網站或者終端平臺付費購買。其中一些文章,可以在野獸新聞網站上免費看到。他們希望,這項決定能夠結束《新聞周刊》每年4000萬美元的巨額虧損。

《新聞周刊》的下滑幾乎是在瞬間發生,剛剛享受完21世紀前幾年的輝煌,2008年初,雜誌銷量便開始驟降。在成倍增長的債務和批評聲中,《新聞周刊》多年累積的知名度不堪一擊,很快在讀者和廣告商面前失寵,到2010年,銷量已經下滑到每期180萬份,3年時間縮水近一半。

2010年,被《紐約時報》形容為「毫無媒體經驗」的美國音響和汽車業富豪西尼·哈曼(Sidney Harman),用1美元附加償還雜誌4700萬美元債務的代價,從《華盛頓郵報》手中接過了不堪重負的《新聞周刊》。

作為慈善家,哈曼當時已經91歲,他是《新聞周刊》的忠實讀者,甚至購買過第一期雜誌。《新聞周刊》被收購後,隸屬於他旗下剛成立兩年的野獸新聞。

很難判斷,哈曼的決定是出於文藝情懷還是商業決定,但收購至少讓《新聞周刊》繼續殘喘了兩年。2011年,哈曼去世,其家人立即決定不再資助這家年近八十歲高齡、靠負債存活的雜誌。2012年6月,《新聞周刊》每期銷量已經下滑到157萬份。

總編蒂娜·布朗說:「或許你不會相信,我們接手的時候,雜誌已經奄奄一息。它承受著巨大的批評,我們已經盡力將其帶回現實,讓它通俗易讀,我常常感覺到封面像是一次交談,應該是一次交談的發起者。」她曾先後在《名利場》和《紐約時報》任職,對於把握高雅與低俗之間的分寸並不陌生。

蒂娜·布朗為了讓封面文章更具有吸引力,曾試圖加入更多「歐巴馬,第一位同性戀總統」之類的性元素封面,或者是在封面印上一張女人的性感嘴唇。她認為這樣不至於乏味,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與蒂娜·布朗抱有同樣理想的還有CEO巴巴·謝蒂,她們都希望挽回《新聞周刊》,甚至重樹輝煌。遺憾的是,巴巴·謝蒂上任才兩周時間,哈曼便去世,這令很多改革措施無法奏效。

一位在兩家公司都工作過的員工表示,《新聞周刊》並沒有吸收到野獸新聞的活力和新鮮感。相反,兩家公司不同的文化背景,讓蒂娜·布朗在表達想法時常常被年輕人打斷,這讓事情的發展與先前的預想背道而馳。

儘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令蒂娜·布朗和巴巴·謝蒂沮喪的是,還沒有度過與新東家的磨合期,一切就已經結束。

宿命

如果哈曼還活著,並且願意為《新聞周刊》繼續提供資金和支持,它會重新站起來嗎?

許多美國雜誌行業專家認為,將責任推給蒂娜·布朗為代表的一線員工並不公平。實際上,她是在進行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當廣告數量和雜誌收入越來越成正比時,競爭讓利潤碎片化,《新聞周刊》並不像《時代》那樣,擁有一個巨型的雜誌王國可以依靠,他們沒有那樣的資源和資金。

畢竟只有一個《時代》,許多雜誌正在或已經面臨著與《新聞周刊》同樣的命運,傳媒投資銀行DeSilva & Phillips合伙人裡德·菲利普斯表示,他已經建議過許多紙媒出版商削減自己的印刷品數量。

「我們發現,很多出版者正在承受3到4年的持續虧損,我會坦白告訴他們,根據收益調整自己的成本結構,或者乾脆別再做紙質印刷品了。」 裡德·菲利普斯說。

野獸新聞所有者巴裡·迪勒則表示,除了放棄《新聞周刊》,哈曼家族別無選擇,實際上,一開始接受它就是個錯誤。「《新聞周刊》今年一共只有五百多頁廣告,並且還不穩定,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跡象,我們不能再繼續印雜誌了。」 巴裡·迪勒認為蒂娜·布朗已經完成了一份了不起的工作,她一直帶給自己信心,但這並不能改變最終結果。

「《新聞周刊》有兩位天賦異稟的編輯,之前是喬恩·米查姆,之後是蒂娜·布朗。」《新聞周刊·國際版》前主編法裡德·扎卡裡亞評價,「但這並不是編輯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問題。」

與80歲的《新聞周刊》相比,4歲的野獸新聞現在擁有150萬的月獨立訪問量,這個數字正在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長。《新聞周刊》希望像野獸新聞一樣,通過類似Apple、Kindle和 Zinio這樣的終端平臺,在電子版上延續自己的壽命。在一份調查中,有39%的美國人表示,自己只通過網際網路獲得新聞信息,而預計到今年年底,美國的平板用戶能夠達到7000萬。

「並不能說《新聞周刊》已經被完全拋棄,它還有著驚人的品牌價值,並且,在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波蘭和韓國,我們仍然保留了出版印刷執照,在亞洲另外兩個國家,我們也正在爭取獲得執照。」 總編蒂娜·布朗說,「任何事都有結束的一天,問題不在於它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發生。」

本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業內人說38期:新聞周刊停止印刷 傳統紙媒何去何從
    12月24日,美國知名刊物《新聞周刊》聲明,將於12月31日停止發行印刷版雜誌,全面轉向名為「新聞周刊全球」的數字版刊物。《新聞周刊》已在Twitter上發布了最後一期印刷版雜誌的封面(如下圖)。這一封面採用了一張黑白老照片,為紐約新聞周刊大廈舊址。該雜誌已於1994年搬離這座大廈。
  • 又一位紙媒高層出走,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李徑宇投身新媒體
    近日,由藍媒匯曝出,《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李徑宇已確認離職,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之中,其繼任者尚不確定。據了解,李徑宇去單位跟同事進行告別,他在和同事交流時表示,自己不再停留在紙媒做融媒體的嘗試,而要因應趨勢,投身新媒體的運營與孵化。
  • 《新聞周刊》發行最後印刷版 湧入"數位化大海"
    發行日期印著2012年12月31日的《新聞周刊》在報刊亭裡顯得格外醒目,黑白封面上是其昔日在紐約曼哈頓霸氣的總部大樓,而封面上不見了往日的新聞概要,只有「最後印刷版」一行字。全美第二大,僅次於《時代周刊》的新聞雜誌紙質版正式畫上句號。
  • 紙媒的黃昏:《新周刊》和《三聯生活周刊》主編卸任
    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紙質媒體受到的衝擊非常大,周刊的成長非常有挑戰性。在這個紙媒的黃昏,周刊將如何走向,是累了嗎?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實習生 盧潔霞兩位重量級的掌門人幾乎同時告老還鄉,讓人不由得對國內周刊的生存環境心生憂慮起來。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朱偉,1995年接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新聞風格逐漸形成。這或許跟朱偉個人的經歷有關。1968年,他到黑龍江建設兵團上山下鄉,並開始小說寫作。1978~1983年,他在《中國青年》雜誌當記者、文藝部編輯。
  • "新聞周刊"將復刊 曾被華盛頓郵報以1美元賣出
    >  退出紙媒市場一年多後,美國國際時事雜誌《新聞周刊》明年1月或2月計劃再次付梓,回歸傳統紙媒市場。屆時,《新聞周刊》將每周出版一期,每期64頁。  首年發行量10萬份  美國《紐約時報》3日援引《新聞周刊》總編輯吉姆·尹波科的話報導,重新回歸的雜誌可以看作對在線註冊用戶的「獎勵」,定位類似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有別傳統競爭對手《時代周刊》。此前,《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一直在新聞雜誌領域不分伯仲,保持激烈的競爭態勢。
  • 《新聞周刊》停印之後
    不過,當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宣布停止印刷版發行時,仍然讓公眾措手不及。傳統媒體的出路何在,2013年是否會成為紙媒的告別之年?這已經成為媒介產業要真實面對的問題。  2012年的最後一天,有著80年歷史的美國《新聞周刊》發行了其最後一期紙質刊物,依舊搶眼的封面上不見了往日的「新聞概要」,一行醒目大字「最後印刷版」佔據正中,仿佛一聲無奈的嘆息,而背景照片是《新聞周刊》頂峰時期在曼哈頓的總部大樓。至此,全美第二大、僅次於《時代周刊》的新聞雜誌紙質版正式畫上句號。
  • 《新聞周刊》:只不過又死了一次
    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誌《野獸日報》合併,推出全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並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誌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該刊主編蒂娜.布朗聲明稱,「去紙化」決定「與該品牌或新聞業無關」,而是和紙質出版及發行所面臨的經濟挑戰有關,言下之意,《新聞周刊》經營、管理都盡善盡美,只是因為紙質雜誌被網絡雜誌取消乃大勢所趨,這家雜誌才不得不停辦紙版。這種論調符合許多觀察家「媒體必將實現完全數位化、網絡化」、「紙刊紙媒終將沒落」的判斷,因此引起不少共鳴和響應。
  • 美國《新聞周刊》易主
    8月2日,美國傳媒業的旗艦期刊《新聞周刊》易主,這是美國傳媒產業巨大變革及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的又一樁買賣。《華盛頓郵報》公司對Avenue公司說,要把《新聞周刊》交給一個將包括小報《全國調查》(National Enquirer)出版商美國傳媒公司的集團,它感到不放心。這說明,它出售《新聞周刊》並不是一項純粹的財務交易。《華盛頓郵報》公司說,哈曼已同意保留《新聞周刊》300多名員工的「大多數」, 但總編輯喬恩·米徹姆已決定在交易完成後離開雜誌。
  • 香港媒體戰(上集):紙媒之死
    《壹周刊》無力轉型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令印刷媒體(又稱紙媒)讀者人數大減,這是老掉牙的全球大勢。香港最早嚴陣以待的當數壹集團旗下的報章《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在網上節目多次斷言,「將來一定是手機天下」。但同屬壹傳媒集團的周刊《壹周刊》,它的轉型卻來得特別的晚。  《壹周刊》創辦於1990年。
  • 美國《新聞周刊》「復出」能否扭虧為盈?
    《新聞周刊》往期封面   2012年底,由於讀者大量轉向在線傳媒,西方傳統媒體的廣告經營收入下降,先是德國的老牌報紙《德國金融時報》停刊,接著是經營了80年的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停止紙質版的出版,並在Twitter上發布最後一期紙質版雜誌封面,這個曾在巔峰時發行量達到330萬份的《新聞周刊》在2013年全面走向了數位化。
  • TheInformation、新聞周刊、泰晤士報為中國同行們...
    文 / 波波夫這真是內容的牛市,憑藉免費把紙媒一舉擊潰的網媒們,如今又站到了收費的門檻,但它們會如願以償嗎?從The Information、Newsweek(美國「新聞周刊」)和The Times (「泰晤士報」)這三家媒體的南轅北轍或許能夠給國內同行提供一些借鑑。1、The Information是如何做到收費的?
  • 中國紙媒的「去書名號」策略-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社交媒體剛剛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時候,一些嗅覺靈敏的傳統紙媒就馬上利用微博平臺增強讀者互動,提升媒體品牌影響力。例如,《新周刊》在新浪微博上擁有近860萬粉絲,它給《新周刊》帶來的好處是:發行量增長、廣告量增長、品牌延伸。
  • 川普再登《時代》周刊封面:辦公室被淹,身體漂在水中掙扎
    川普再登《時代》周刊封面:辦公室被淹,身體漂在水中掙扎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8-08-25 16:30 來源
  • 巨變時代的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主編喬恩·米查姆/文 新聞業的生意正身處麻煩之中,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那些曾為美國人所尊重的新聞機構,如今正在面臨的卻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曾經財源滾滾的新聞企業們,現在正在奮力掙扎著尋找途徑籌款,以便能夠繼續它們的經營。在白宮進行的一次與這種氣氛頗為相異的記者協會晚宴上,歐巴馬總統在一個嚴肅的講話中發表了他的結論,表達了他對於這一行業的關切之心。除此之外,他還引用了託馬斯傑斐遜的話,而後者曾經這樣說過:他寧可擁有報紙不要政府,也不想要一個只有政府卻沒有報紙的美國。
  • 國內第一份省級全英文新聞周刊誕生
    9月28日,國內第一份省級全英文新聞周刊《Zhejiang Weekly》在杭州正式創刊,浙江與世界又多了一個相互了解的窗口。《Zhejiang Weekly》由中國日報社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創辦,創刊儀式於9月28日上午在浙報集團舉行。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中國日報社總編輯朱靈,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高海浩出席了創刊儀式。
  • The Daily之後 《新聞周刊》謝幕
    這位紙媒業的傳奇人物又在《紐約客》複製了同樣的故事,她也多少改變了這本優雅雜誌的基因。在Brown的任期,《紐約客》4次獲得喬治·波爾卡新聞獎、5次海外新聞協會獎和10次國家雜誌獎,發行量也從1992年的66萬份增長到了1997年的81萬份。
  • 浙江第一份全英文新聞周刊《ZhejiangWeekly》創刊
    昨日,浙江第一份全英文新聞周刊《Zhejiang Weekly》正式創刊,浙江與世界又多了一個相互了解的窗口。此前,中國日報社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正式達成協議,結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為此專門作出批示。《Zhejiang Weekly》的創刊,標誌著兩大集團的戰略合作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11-24 21:14 來源:澎湃新聞
  • 【傳媒:《新聞周刊》的最後一搏】
    赫斯肖恩/文 《新聞周刊》的最新決定是逃離新聞彙編式的雜誌生意,重新將自己定位為一本出售深度評論及報導的高端雜誌。它遵循的類似於此前《時代》雜誌突然更改的軌跡。這加速了一個過程,這本已有76年歷史的周刊將會致力於削減自己的發行量,從270萬份降到這一數字一半的多一丁點(1988年,《新聞周刊》的發行量接近350萬份)。
  • 《新聞周刊》恢復印刷版 再上報攤抬身價
    原標題:再上報攤 《新聞周刊》抬身價 《今日美國》網站在3月10日的報導中稱,雖然最近幾年紙媒已死的聲音很多,但薩米爾認為現在正是新聞行業,特別是雜誌行業的偉大時刻。目前,已經有《政客》這樣的數字雜誌開始進軍印刷版。「市場發出了信號,印刷雜誌是有價值的,它們能夠帶來效益。」薩米爾還提醒期刊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讀者的心和他們的錢包,「必須有真材實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