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變時代的新聞周刊

2020-12-15 經濟觀察網

《新聞周刊》主編喬恩·米查姆/文 新聞業的生意正身處麻煩之中,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那些曾為美國人所尊重的新聞機構,如今正在面臨的卻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曾經財源滾滾的新聞企業們,現在正在奮力掙扎著尋找途徑籌款,以便能夠繼續它們的經營。在白宮進行的一次與這種氣氛頗為相異的記者協會晚宴上,歐巴馬總統在一個嚴肅的講話中發表了他的結論,表達了他對於這一行業的關切之心。除此之外,他還引用了託馬斯傑斐遜的話,而後者曾經這樣說過:他寧可擁有報紙不要政府,也不想要一個只有政府卻沒有報紙的美國。

我們相信,這其中的要點,也將適用於一份像我們這樣的雜誌。我們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是至關緊要的,但是最終,更重要的還是讀者是否對此表示贊同。除此之外,在擁有了這種想法之後,讀者是否覺得我們的作品與他們所花費的時間相比是值得的。而這本你現在正拿著的雜誌,就是如此——第一期重新設計和重新思維之後的《新聞周刊》——它代表了我們以最大的努力去帶給讀者的原創性報導、有爭議(但並不是黨同伐異)的爭論和非凡的聲音。我們知道,讀者知道什麼是新聞的含義。我們也不會假裝要嘗試成為讀者在混亂的資訊時代的領航員。假如讀者喜歡我們的話,那麼他們需要或者想要的,也將不是一個孤立的類似夏爾巴人的個體。我們所能夠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收益。這種收益來源於那些精心的作品:它們要麼發現新的真相、要麼推動真知灼見的廣泛傳播。

或許這與讀者你的直覺有悖,但事實上,在一個在數位化道路運行的世界中,周刊的發行量並未變成明日黃花。長久以來由報紙所扮演的角色,今天的網際網路也幹的不錯,它也能夠傳播標題,意見和即時的分析。很久之前,許多報紙就已經被迫著去進入傳統的新聞雜誌的模式,提供更長篇幅的報導、讓圖片扮演更大的角色。但是,它們依然必須每天就要出版一次。而這其中只蘊含了如此之少的真知灼見,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掌握。而按照我們的觀點,《新聞周刊》的角色是,帶給你智慧上的滿足,以及視覺上的饗宴,而原本這種體驗,只能由優秀的月刊來提供。不再是哈羅德海耶斯的《紳士》,或者是威利莫裡斯的《哈潑斯》,而只是一本以周為單位出版的《新聞周刊》。

就絕大部分篇幅而言,新的《新聞周刊》中,將主要包含兩種類型的文章。第一部分是報導性的敘述——這部分奠基於現場的觀察和對事實的嶄新發現,它將呈現那些最為重要和最為有趣的內容。第二部分是有爭議性的論說文章——這部分的奠基於理性以及來自證據的支撐,它將為某物提供觀點。

被這些內容所替代的東西是什麼?最主要的受害者便是那些平鋪直敘的新聞,以及那些只有很少新聞細節(無可否認,這些細節也來之不易)的新聞,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不可能使我們被深深的感動。我們將報導突發性新聞嗎?是的,我們會這麼做。但是,我們這麼做的時候腦子裡有著嚴格的標準:我們的確增添了新鮮的東西嗎?當中東發生暴力事件,我們的確報導了一些有關該事件的原始性材料沒?我們的攝影和設計是否具備傑出的價值?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就會進行這次報導。

我們希望,經過重新設計的第一期《新聞周刊》,將能夠成為這種範式的一個模型……

我們上周三在空軍一號上對歐巴馬的採訪中,總統歐巴馬指出了他學到的最為關鍵的一些教益:美國人,他說,「不僅僅只擁有一種寬容的精神,他們還渴望對事物的解釋和感知複雜的局勢。他們,有意願去承認巨大的問題。我認為華盛頓犯下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自己應該替公眾隱瞞種種問題。」對此種說法,我們贊同不已。

去年是《新聞周刊》成立第75周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新聞周刊》的帳簿上出現了赤字。對此,近日《新聞周刊》 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該雜誌寄望在這一個網際網路上永遠充斥著新聞、報刊訂閱量下降和廣告收入減少的時代裡,能通過此次改版來重塑自己。

本文為《新聞周刊》主編喬恩·米查姆在新雜誌中一篇談及改版的文章。文章原名為:變化世界中的新雜誌(A New Magazine for a Changing World),本文名稱由編譯者所加。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簡介
    在中國,周刊的時代正在來臨這是今天出席「中國新聞時政周刊的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一致看法。  他們認為,近年來,在中國的傳媒界,新聞時政類周刊正呈蓬勃發展之勢。一些「老牌」的周刊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原始創業期,走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良性發展的軌道,而一些「新興」的周刊正在大步跟進。在它們身後,還有一批周刊或已經在試刊,或正準備上馬。
  • 【傳媒:《新聞周刊》的最後一搏】
    赫斯肖恩/文 《新聞周刊》的最新決定是逃離新聞彙編式的雜誌生意,重新將自己定位為一本出售深度評論及報導的高端雜誌。它遵循的類似於此前《時代》雜誌突然更改的軌跡。這加速了一個過程,這本已有76年歷史的周刊將會致力於削減自己的發行量,從270萬份降到這一數字一半的多一丁點(1988年,《新聞周刊》的發行量接近350萬份)。
  • 美國《新聞周刊》易主
    和多數雜誌一樣,隨著營銷機構削減支出,並轉向數字媒體中費用更低的廣告渠道,《新聞周刊》因廣告減少而蒙受損失。同時,這本雜誌在網際網路和有線電視時代還有多大用處,也受到了質疑。其他競標機構顯得更有條件管理成本。
  • 《新聞周刊》停印之後
    主持人:  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每一年都會有一批人們熟悉的報紙、雜誌離開公眾的視線,大家似乎也開始對此習以為常。不過,當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宣布停止印刷版發行時,仍然讓公眾措手不及。
  • 外報:誰「殺死」了美國《新聞周刊》?
    外報:誰「殺死」了美國《新聞周刊》?   中新網10月26日電 馬來西亞《中國報》26日刊文說,美國《新聞周刊》在3年多之前提醒其它同行要打醒七分精神確保在大變動時代生存下去,為什麼自己沒有續生能力而活不下去。它曾直指只有無能無謀的經營者才是媒體的謀殺兇手。
  • 《新聞周刊》終結曲 紙媒的掙扎與宿命
    10月18日,新聞周刊-野獸新聞公司(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總編蒂娜·布朗同CEO巴巴·謝蒂一道,宣布了這家美國知名雜誌紙質版的終結日。作為紙媒,《新聞周刊》的出現與消失帶來了同樣的震撼。1933年2月17日,第一期《新聞周刊》驚豔登場,它史無前例地使用了7幅圖片作為雜誌封面,分別代表一周7天發生的重大新聞。
  • 宇春上《時代周刊》(圖)
    點擊進入>>>   本報訊(見習記者馮偉寧)最新一期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10月3日出版,超女冠軍李宇春赫然出現在周刊封面上。據悉,李宇春是作為該周刊評選的今年25位年度亞洲英雄人物而登上《時代周刊》的。
  • [BLACKPINK][新聞]201214 BLACKPINK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
    BLACKPINK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2020年年度最佳K-POP歌曲」。12月11日,《時代周刊》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20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K-POP歌曲和專輯」。《時代周刊》雜誌稱讚在韓國發行的歌曲和專輯,並介紹了入選的2020年K-POP 10首歌曲和10張專輯。
  • The Daily之後 《新聞周刊》謝幕
    《新聞周刊》和The Daily是不同的,一個是舊帝國,一個是新世界。但它們都失敗了,在殘酷的12月。12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收了訂戶全年訂費的報業發行商們,勉力堅持到年底,然後,出版最後一期。這個冬天,輪到了《新聞周刊》(Newsweek)。
  • 美國《新聞周刊》「復出」能否扭虧為盈?
    《新聞周刊》往期封面   2012年底,由於讀者大量轉向在線傳媒,西方傳統媒體的廣告經營收入下降,先是德國的老牌報紙《德國金融時報》停刊,接著是經營了80年的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停止紙質版的出版,並在Twitter上發布最後一期紙質版雜誌封面,這個曾在巔峰時發行量達到330萬份的《新聞周刊》在2013年全面走向了數位化。
  • 統計先鋒獲贈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贈閱儀式在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璐,《瞭望》新聞周刊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何君臣,新華社山西分社副社長汪振望等領導出席了贈閱儀式,贈閱儀式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竣敏主持。
  • 《新聞周刊》式微昭示新聞生命力所在
    從2013年開始,世界新聞界的知名品牌——美國《新聞周刊》放棄了紙質印刷,只出網絡版,「轉世」到數位化世界謀求新生。   我對《新聞周刊》是有一定感情的。   2000年一到華盛頓工作,我便開始閱讀《新聞周刊》,幾乎每期不落。
  • 《新聞周刊》:只不過又死了一次
    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誌《野獸日報》合併,推出全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並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誌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和報紙相比,紙版雜誌的日子向來好過得多,不論是較硬的政治、財經、軍事類,還是較軟的時尚八卦、影視體育類,許多老字號過得都很滋潤,一些新面孔也辦得有聲有色,和《新聞周刊》打了大半個世紀對臺戲的《時代》周刊,日子便過得很好,不但在美國照樣有大量訂閱戶、零售戶,在歐美其它國家也維持著一系列衛星刊。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搜狐網每日牽手瞭望新聞周刊詳情列表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 《時代周刊》推出TIME Immersive 用AR/VR看新聞
    [PConline 資訊]7月19日《時代周刊》正式發行了名為TIME Immersive的增強現實/虛擬實境應用程式,包含iOS和Android版本,展示他們最新的AR和VR項目。這個旨在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五十周年的項目由吉米·迪恩(Jimmy Dean)贊助,並由《時代周刊》與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合作開發而成。另外,「Landing on the Moon」的預告片同時提供了移動端網頁AR版體驗。看起來就很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了,新聞都能通過指定的畫面於現實世界相結合生動展現。
  • 《新聞周刊》發行最後印刷版 湧入"數位化大海"
    發行日期印著2012年12月31日的《新聞周刊》在報刊亭裡顯得格外醒目,黑白封面上是其昔日在紐約曼哈頓霸氣的總部大樓,而封面上不見了往日的新聞概要,只有「最後印刷版」一行字。全美第二大,僅次於《時代周刊》的新聞雜誌紙質版正式畫上句號。
  •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榮膺「年度行業領袖」獎項,成為「引領時代浪潮的中堅力量」。王晨波副社長表示,「盧敏放帶領下的蒙牛,很好反應了中國乳業在過去一年來發展成就。
  • 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停紙質版改為電子版
    從2013年起,全世界的讀者再也看不到印刷的紙質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了。這家擁有80年歷史的權威雜誌在今年12月31日推出紙質版的最後一期。從2013年開始,《新聞周刊》將只發行網絡版,改名為《世界新聞周刊》,提供網上付費閱讀。定位讀者群為「渴望深入了解世界新聞的高度電子化的意見領袖」。
  • 新華網專訪曹健:從新華社記者到《IT時代周刊》總編
    所以很多的人說買了IT時代周刊第一就是要看我的隨筆。    主持人:現在媒體報導新聞趨於常態,還有很多像您所說就是抄襲現象,既沒有自己的原創新聞,也沒有深度。請問貴媒體何在深度報導上如何做文章?我認為新聞報導就是矛盾、就是衝突、就是戰爭,一團和氣不是新聞。    主持人:《IT時代周刊》在網絡時代有哪些創新呢?     曹健:《IT時代周刊》從創刊開始,我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即將出版的一期,如果不能超過前一期,就沒有出版的必要」。
  • 吳佩孚美國時代周刊上的「中國最強者」
    創立於1923年的時代周刊,是最早一批出現的新聞周刊,新聞周刊對部分國際問題與國際熱點都會進行系列報導,由於時代周刊的巨大影響力,許多人都想搶著上封面,那麼最早是哪位中國人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呢。吳佩孚第一位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人是軍閥吳佩孚1924年,吳佩孚到達了人生中的巔峰,也就是在這年,他以「中國最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