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簡介

2020-12-18 搜狐網
  在中國,周刊的時代正在來臨。這是今天出席「中國新聞時政周刊的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一致看法。
  他們認為,近年來,在中國的傳媒界,新聞時政類周刊正呈蓬勃發展之勢。一些「老牌」的周刊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原始創業期,走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良性發展的軌道,而一些「新興」的周刊正在大步跟進。在它們身後,還有一批周刊或已經在試刊,或正準備上馬。……[全文][發表評論]

  《中國新聞周刊》將在2004年10月18日推出200期紀念特刊,並正式啟用《中國新聞周刊》刊名。
  中國《新聞周刊》一路走來,風雨兼程。
  我們關注併力求推進民主法制的建設進程,強調理性批判與理性建設;我們關注併力求推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強調商業規則與商業精神;我們關注併力求推進人文精神的弘揚發展,強調自由思想和人性的發展。……[全文][發表評論]

  《中國新聞周刊》由中國新聞社主辦,創辦於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辦刊宗旨以為廣大讀者提供國內、國際重大新聞報導為主,內容涉及廣泛且富有深度,重點在於挖掘新聞背景和內涵,力爭做到比報紙報導有深度、有質量、有系統;比月刊報導有時效,有權威,有觀念。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時尚、娛樂等領域,是一本既有新聞權威性,又富有知識和趣味性的大眾讀物。以把《中國新聞周刊》辦成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新聞周刊為己任。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搜狐網每日牽手瞭望新聞周刊詳情列表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 CCTV-新聞頻道-中國周刊
    本期提要 ·新聞回顧與瘟疫抗爭,僵持的狀態還會持續多久,本期《中國周刊》關注非典攻堅戰。本周人們最關注的人物也離不開非典,周刊人物紀念為抗擊非典獻身的白衣天使們。五月一日勞動節,成千上萬的醫護工作者堅守在非典病房裡,在本期節目中,一位醫生用他手裡的家用攝像機,帶我們走進北京胸科醫院,讓我們看看那裡的五一節。
  • 江蘇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費用多少
    江蘇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費用多少,3、所有投稿的稿件都先要經過審稿,通過審稿之後才發錄用通知。江蘇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費用多少, 紐西蘭郵政突然宣布暫停中國業務!不過,寄往中國部分地區的國際快件(International Express)目前還可以正常寄送。
  •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附封面)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附封面) 2008年08月05日 2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8月5日在北美創刊發行,此為創刊號封面。
  •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封面)(圖)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8月5日在北美創刊發行,此為創刊號封面。 中新社發 彭偉祥 攝  中新社紐約八月五日電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CHINA》五日在北美正式創刊發行。這是繼去年該刊在日本成功發行日文版《新聞中國》後,實施海外發展計劃的重要一步。
  • 《中國新聞周刊》四百期暨英文、日文版慶典舉行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劉北憲在慶典上表示,《中國新聞周刊》八年來從一個新世紀的媒體新生兒,成長為期刊界的生力軍。2007年5月,《中國新聞周刊》日文版於東京創刊,成為首家進入日本主流發行渠道的中國刊物。北京奧運前夕,周刊英文版登陸北美,又走出影響西方主流社會的重要一步。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
    在不斷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也用國際化的思路解決中國乳業的諸多問題,發揮了全球優質資源配置的價值。」 @蒙牛乳業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榮膺「年度行業領袖」獎項,成為「引領時代浪潮的中堅力量」。王晨波副社長表示,「盧敏放帶領下的蒙牛,很好反應了中國乳業在過去一年來發展成就。
  • 《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陳曉萍:找到那個「一針見血」的問題,為...
    創刊於1999年的《中國新聞周刊》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個年頭,從SARS事件到孫志剛案,再到伊拉克戰爭,每逢新聞大戰,《中國新聞周刊》都能把握住時代的脈動,並以此做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報導。
  • 何亞非視察《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講好中國故事
    何亞非視察《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講好中國故事     12月11日,正在英國訪問的中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視察了《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希望這份刊物不斷開拓創新,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 中國新聞周刊:「血荒」和背後的江湖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媒體報導發現,僅2016年春節以來,就有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份多個城市出現「血荒」,有的醫院甚至停掉了80%的擇期手術。「全國70個大中城市,缺血的有五十多個。」一位血站負責人如此表示。在一些醫院,互助獻血的比例甚至達到了手術用血量的80%。「在我們醫院,八成以上的互助獻血都是血販子在操作。」一位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小鎮上的越南新娘
    楊七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著,抱起5歲女兒吳美香,吳阿建正在簡陋的廚房裡給妻子熱飯菜。1978年,越南爆發史上最大的排華運動,一部分華人被驅趕到深山的「新經濟區」,一部分華人偷渡去第三國,但更多人的選擇還是回到中國,那一年歸國的越南難僑共約26.3萬人。楊七妹的七個表叔就在同一艘回鄉的船上,在返鄉之前,表叔和父親通融了關係把安置地點選在了廈門。
  • 《新聞周刊》:只不過又死了一次
    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誌《野獸日報》合併,推出全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並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誌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和報紙相比,紙版雜誌的日子向來好過得多,不論是較硬的政治、財經、軍事類,還是較軟的時尚八卦、影視體育類,許多老字號過得都很滋潤,一些新面孔也辦得有聲有色,和《新聞周刊》打了大半個世紀對臺戲的《時代》周刊,日子便過得很好,不但在美國照樣有大量訂閱戶、零售戶,在歐美其它國家也維持著一系列衛星刊。
  • [新聞周刊]新聞回顧
    [新聞周刊]新聞回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9日 21:16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周刊
  • 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一場火災殃及千家網吧
    即使在警方宣布抓獲兩名縱火嫌犯之後,官方對網吧的整頓仍在繼續,並且這一整頓潮流迅速波及中國各大城市。  將於下周一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詳細地報導了這一事件的現場情況,並反思官方對網吧的事前管理和事後整頓。二千四百多家網吧中有九成是「黑網吧」,這暴露出管理上的巨大黑洞;火災事件後的「一刀切」作法,又被專家稱之為計劃體制下政府管理思維的延續。
  • 中國新聞周刊:新冠病毒 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第934期《中國新聞周刊》封面2020年2月10日上市就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趕到武漢,報導了當地發現「27例不明原因肺炎」的新聞。《中國新聞周刊》這組封面報導用5篇長文,全景式記錄了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雜誌截稿於2020年2月4日24時,疫情確診病例等數據還在上升,我們期盼它儘早定格的那一天。武漢之憾:黃金防控期是如何錯過的?
  • 中國新聞周刊:一封2028年的來信
    這一年,中國經濟儘管按人均GDP計算還落後於西方國家,但在總體規模上已與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不相上下。  回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砥礪前行,並非一帆風順。  十年前,2018年,全球化出現逆流,世界經濟瀰漫著貿易保護主義的霧霾,歐美各國紛紛築起高牆。尤其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以「讓美國再一次強大」為由關起了自由貿易的大門;歐洲經濟也在英國「脫歐」的陰霾下躊躇不前。
  • 美國《新聞周刊》易主
    8月2日,美國傳媒業的旗艦期刊《新聞周刊》易主,這是美國傳媒產業巨大變革及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的又一樁買賣。《華盛頓郵報》公司對Avenue公司說,要把《新聞周刊》交給一個將包括小報《全國調查》(National Enquirer)出版商美國傳媒公司的集團,它感到不放心。這說明,它出售《新聞周刊》並不是一項純粹的財務交易。《華盛頓郵報》公司說,哈曼已同意保留《新聞周刊》300多名員工的「大多數」, 但總編輯喬恩·米徹姆已決定在交易完成後離開雜誌。
  • 中國新聞周刊:威廉大婚是強心劑還是肥皂劇?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1981年,威廉的父母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王妃就是在嚴重經濟衰退時舉行婚禮的,以那場盛大的皇家婚禮為開端,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用3年時間將英國從經濟問題中解脫出來。民眾熱切期待明年的皇室婚禮為其注入新的生機。
  • 《中國新聞周刊》戰"疫":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原標題: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2月28日,中國新聞社獲得了獨家專訪上海「網紅醫生」張文宏的機會,採訪記者是一名「老將」——中新社上海分社社長李鵬。經中新社社長陳陸軍同意,我們提前一天商定了一個「特別策劃」,即《中國新聞周刊》(以下簡稱周刊)將全文刊發採訪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