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3日,是明孝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6周年的紀念日,明孝陵博物館推出了《匠心鑄造——南京明城牆故事展》,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動人傳說,帶你解密這座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前世今生」。
明孝陵博物館推出《南京明城牆故事展》
走!去看明城牆600年「前世今生」
南報網訊你知道鄭和下西洋與南京哪座城門頗有淵源嗎?你知道「正月十六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老南京民俗是如何演變流傳下來的嗎?今年7月3日,是明孝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6周年的紀念日,明孝陵博物館推出了《匠心鑄造——南京明城牆故事展》,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動人傳說,帶你解密這座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前世今生」。
城牆守衛「一級嚴密」,皇帝深夜叫門都不開
「南京城牆建成後,從城門到雉堞,從牆體到城樓,從皇宮到京城、外郭,都有一套完備的管理制度。」明孝陵博物館副館長王廣勇介紹說。
明城牆的管理守衛有多嚴密呢?史料記載,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置12個親軍衛,不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而是直接受皇帝統領,守衛皇宮、皇城、京城城牆,隸屬於兵馬指揮司和禁衛親軍。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修訂頒布皇城門禁約,對皇宮各城門守衛要求極為細緻、嚴厲,但待遇也較高,培養了一批守門忠臣。
哪怕是後來的皇帝,在老祖宗立下的規矩前都不能破例。永樂遷都後,南京城門制度依舊。明正德十五年(1519)六月,明武宗朱厚照在南京遊牛首山,次日深夜返城,來到已經關閉的聚寶門下。皇帝手下傳旨開門迎駕,當值的城門守衛白巖堅決不開。無奈之下,朱厚照只好夜宿報恩寺。
「定淮門」是朱元璋改的名字,見證鄭和下西洋壯舉
定淮門原名馬鞍門,因臨近明初城內的馬鞍山,故得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座門和鄭和寶船有著不解的淵源,它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相關資料記載,明洪武七年(1374),秦淮河發生水患,朱元璋為馬鞍門改名為定淮門,並置千戶所,以求秦淮安定。改名後不久,偏僻的定淮門外突然喧鬧起來,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六省船廠全部遷來此處,組建成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廠——龍江寶船廠。
「600多年前,這裡江汊縱橫、蘆草連天,地勢開闊,直通長江。3萬工匠精心勞作,開作塘(船塢)七條,建造了200多艘排水量巨大的木帆船。這些排水量超過千噸的巨型寶船就是在這裡出廠,陪伴著三寶太監鄭和經歷了七下西洋的驚濤駭浪,最終滿載而歸,重回祖國。」王廣勇說,鄭和下西洋,中國高超的造船技術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留下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並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高峰。
自明代起,「爬城頭走百病」成為全民健身運動
中國自古有「走百病」的民俗,明清時期,北京、南京、蘇州等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婦女們都會穿著節日盛裝,夜間相約出遊,見橋必過,謂可驅病除災。在南京民間,至今仍流傳著「正月十六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民俗。
「見橋必過」是如何演變成「爬城頭」的呢?「南京明城牆建成後,『走百病』的民俗就和城牆緊密結合在一起,並風靡一時。成為從明朝開始,流傳至今的一項全民健身運動。」王廣勇說。
關於這一風俗,多部古籍中均有提及。清代甘熙《白下瑣言》記載: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南京城頭「遊人如織蟻,簫鼓爆竹之聲遠近相聞,謂之『走百病』,又雲『踏太平』。聚寶、三山、石城、通濟四門為尤盛……」民國夏仁虎的《歲華憶語走百病》也說:「十六日,居人相率由東南城之老虎頭石觀音山以登南城,曰走百病,謂能免疾,與登高之意同。」
本報記者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