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要趟渾水,楊廷和給劉瑾說明利害關係,劉瑾願意往火坑裡跳
提到明朝時期的昏暗,我想大家都會想到宦官,是的,那時候宦官當道皇帝不學無術,宦官掌握著重大的權力,殘害百姓陷害忠良,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宦官劉瑾的故事。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查盤延綏等處倉庫,糧料糠秕三萬六千餘石,布匹澠爛三萬三千三百二十餘匹。九月,查盤建昌松潘等艙,侵盜悒爛萬餘石。這些都是嚴重的瀆職失職行為!
很快,相關問題責任人或被下獄,或被罰款、罰米。但是在處置過程中也牽連了一些無辜官員,比如楊一清。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弘治十五年,楊一清出任督理陝西馬政,成績蔚然。馬匹當時是重要的戰略裝備,明軍和蒙古軍作戰常常由於馬匹不夠精良吃虧。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下轄延綏、寧夏、甘肅三鎮。
劉瑾主政以來拉攏了朝廷各個部門的一些人,他覺得這遠遠不夠,還想籠絡地方特別是沿邊的重要人物,所以他想把楊清收入麾下,但是楊一清明顯對劉瑾不感冒,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這讓劉瑾惱羞成怒。當時,楊一清正在主持修建在寧夏的長城,劉瑾便找了個藉口把楊一清免職。楊一清被罷官後沒有流露任何個人情緒,只是很誠懇地提出,希望讓張彩接替自己的職務。
這讓劉瑾很疑惑,所有人都知道,張彩是他劉瑾的人,楊一清這樣做究竟是何用意?難道他們背著自己有見不得人的勾當?劉瑾開始對張彩產生了懷疑。劉瑾一旦嫉恨一個人,便不會輕易罷休。楊一清很快被扣上貪汙挪用修建長城工程款的罪名,投入大牢,劉瑾想讓楊清知道得罪他下場是什麼,很顯然他不打算讓楊一清再活著出去。李東陽和楊一清有著很深的友情,於是出面保楊一清。
面對自己重要的合作夥伴軟磨硬泡,劉瑾終於鬆口了,楊一清出獄了,仰望長嘆,自由的感覺真好!楊一清離開了京城,臨行前回望了一眼高大的城闕,心中默念:「終有一天我還是會回來的。」攆走楊一清以後,劉瑾決定再做件大事請查軍屯。在盤直沿邊諸鎮時,劉瑾發現除了軍事物資浪費、貪汙剋扣以外,軍屯土地也存在很大問題。軍屯歷代都有,是為了解決邊防軍隊的後勤供應,讓軍隊就地開荒種田。
一方面可以解決從內地運糧周期長消耗大等問題,減少朝廷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底層士兵的收入。士卒們戰時操起武器上陣殺敵,閒暇扛起鋤頭種莊稼,實現耕戰一體。可以說,屯田制度是個好制度,但是再好的制度,日子一久就難免變質。從朱元璋創立軍屯以來,至正德年間,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屯田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通過不斷兼併,大量土地集中在高級軍官將領手中。
他們成了軍營地主,許多底層士兵早已沒了土地,過著衣不遮體饑寒交迫的日子,更要命的是明朝規定軍人為世襲制,就是爺爺輩是當兵的,子子孫孫都得當兵,沒有別的選擇,逃荒更是殺頭的大罪。總之句話,廣大士兵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屯田存在的問題,朝廷上下都清楚,但誰都不敢站出來,因為得罪的人、多,更何況這些人手裡掌握著軍隊,萬一逼急了,他們犯起渾來,刀劍不長眼,可不是鬧著玩的。
如今,劉瑾卻要趟這攤渾水,顯然他對水深根本不了解。楊廷和想給劉瑾曉以其中利害關係,讓他明白其中的門道,但被李東陽制止了。劉公公願意往火坑裡跳,對內閣來說再好不過,自然樂觀其成,李東陽不介意再推一把,畢竟沒有永遠的盟友。劉瑾為何願意這麼做,說他為廣大底層士率的利益著想,恐怕他自己都不信,想在軍隊中立威、撈政績才是實在的。可不管出發點是什麼,劉瑾此番做法客觀上有利於推動屯田改革。
張彩很快找到劉瑾,直截了當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要他看清楚問題沒這麼簡單,並要他多提防楊清。 現在的劉瑾,早已不像當初那樣對張彩言聽計從,他心想:「要我防著楊清,你自己卻和楊清有說不清的來往。」根本沒把張彩的話放在心上。面對自信滿滿的劉瑾,張彩已看出他的時日不多了。在劉瑾的最後關頭沒有人敢站出來提醒他,就能給看得出來劉瑾之前的行為讓人痛恨不已,所以大部分人只能看著他自己往火坑裡跳。小編覺得做人一定堅持住自己的底線,不求有多高的地位,但是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