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接梅梅回家的路上,她說班級裡來了一個洋娃娃一樣的小女孩,她們成為了好朋友。後來我和孩子老師溝通才知道,班級裡轉來了一個中美混血女孩Eva。
了解一段時間我發現Eva特別的自信和獨立,班級裡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和Eva一起玩,在梅梅和我的表述中,這個女孩的懂事和情商時常給予我驚喜。
在梅梅和Eva成為好朋友之後我和Eva的媽媽溝通也多了起來,Eva媽媽說其實她在對Eva的教育上一直都有所虧欠。因為之前在美國,Eva很小就被送到幼兒園了。
回到家我思考了很多,不禁在網絡上開始搜索美國的幼兒教育,我卻有了驚奇的發現,數據顯示:
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就是美國,在2014年的時候,美國的獎牌合計就已經達到了258,而截止到2019年,已經有381位,約佔總數的42%。
他們的教育,從幼兒時期開始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明了美國對於學前教育的重視:
曾經在1988年的時候,有76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們齊聚一堂,其中還包括了年僅46歲的霍金,
當記者們問到霍金的時候:「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霍金回答:「在幼兒園當中。」
他的回答不僅代表了會上另外的75位諾貝爾獲獎者的普遍看法,同時也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這個故事一直在西方廣為流傳,對於歐美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更是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使得他們的教育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重視和發展。
在美國的幼兒園,他們是怎樣做的?
談及美國的幼兒園教育,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玩」。確實,他們的幼兒確實擁有著比我們中國幼兒不知多出幾倍的時間去玩,看看我們國內的幼兒園,卻還是在忙於普及,幼兒園禁止「小學化」的概念性工作中,小班的孩子就開始忙於各種「興趣班」。
我不禁也在反思,這樣做孩子們真的還有「興趣」嗎?
學前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很顯然,重點一定是要以幼兒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在我們的孩子拿起一根木棒說:「這是我的「乖寶貝」,我要哄她睡覺時」,不要懷疑,孩子的學習已經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
那麼美國的幼兒園每天都在帶孩子做哪些事呢?
1、讓孩子通過玩耍,培養各項能力
讓·皮亞傑在《兒童智慧的起源》中提出「玩中學、學中玩」的概念,具體的含義是:在玩耍中讓孩童進行學習,在學習中加入玩耍的便於孩童學習。由此可見玩耍對於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美國幼兒園的孩子擁有最自由的環境去創新和實踐他們的所有想法。
他們可以因為園所裡出現的一隻小鳥就衍生出一系列的教育行為:孩子們一起為小鳥搭巢,孩子們一起為小鳥製作喝水和餵食的器皿,孩子們為小鳥繪製畫像等等,一個小小的事情就被孩子們放大為無限的教育網絡。
在這樣主題的教育下,孩子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於自然知識的了解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這方面一直是我們中國幼兒園的孩子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在美國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自食其力,所以從小就開始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價值。
比如:讓孩子擦桌子、收拾整齊自己的玩具、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買單等等。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女兒,他也規定孩子們要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等生活能力,讓孩子體會到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道理,養成孩子不隨意浪費資源的習慣。
而我們的孩子在這方面真的需要家長們學會放手了,要相信我們孩子,他們一樣可以。
3、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美國的幼兒園,為了訓練幼兒園的注意力,他們有一項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學會做一個「小聽眾」。
在「老師」這個角色在講述時,所有人必須規規矩矩的在小椅子上坐好,成為專注的「小聽眾」,用這樣遊戲化的方式訓練注意力,效果顯然更加顯著。
這套書通過精緻的畫面和經典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化的過程中得到注意力的鍛鍊,而且這套書的4冊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分階段訓練,對於孩子的階梯性進步很有作用。
4、培養孩子的科學知識
美國是一個擁有「諾貝爾獎」眾多的國家,孩子從小就在幼兒園接觸到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豐富的內容: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物質科學等區域知識。
而我們中國的幼兒在這一方面是欠缺的,雖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科學領域列為五大領域之一,但是家長們往往更重視數學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我找過各種科普類的書籍給梅梅閱讀,這套由「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一起打造的兒童科普書籍《第一次遇見科學》,是她非常喜歡閱讀的一套,真的幫助我解答了很多時候梅梅曾問我的「為什麼」。
5、陪伴孩子做科學小實驗科學小實驗是孩子最直觀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最有效記憶科學原理的方式之一。在美國幼兒園的課程當中,老師們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做科學小實驗,激發起孩子對於科學的興趣。
其實很多時候看到有趣的親子小實驗我們也想帶孩子進行,但是有些實驗的材料總是過於複雜,不方便購買的同時也擔心產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