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說,「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
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不僅關注孩子正處於的教育環境,也經常會拿國外的教育做對比,想要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方式。
任正非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時,也提到了中美之間教育的差距,
任正非在談中美教育的差距時曾提到,美國教育有3點優勢,值得家長思考。
他認為,相比之下,現在美國的教育有3個優勢:
第一:更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二:注重社會責任的培養。第三:注重分類教育。
任正非談中美教育的差距:美國教育有3點優勢,值得家長思考
1、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鄧小平曾說,「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創新能力是孩子學習任何知識的基礎,沒有創新的學習都只是在死學習。
與中式教育不同,美式教育中的藝術類課程要比中國多很多,而且老師對孩子學習成果的判定也不一樣。
比如,就同樣讓孩子畫一隻心目中的大熊貓而言,中國孩子畫出來的普遍都是傳統的「黑眼圈」大熊貓,但美國孩子可能畫出來的大熊貓就是帶著「紫眼圈」的等等。
這在中國老師看來,孩子就是在亂畫。但在美國老師看來,只要是孩子用心設計的,都可以給高分。
但我們傳統的教育中,從幼兒園到大學,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是直接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墨守成規的理論和古板的教學方式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快樂,也就沒有學習的主動性。
在越來越重的學業壓力下,孩子原有的積極性和想像力也被逐漸瓜分為零。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知識學得很好,但是離開課堂就不會用了的原因。
作為家長,還是要多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多給孩子一些動腦、思考、想像的機會,不要讓教育禁錮住孩子的想像力,要讓孩子學會創新,大膽想像。
2、注重社會責任的培養
易卜生曾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在美式教育中,孩子從9個月開始就會有自己的家務清單和勞動任務。而中式教育的家長會從孩子9個月開始就教孩子識圖認字,即使是孩子向家長表達分擔家務的意願時,家長也會說,「不用你做,別幫倒忙了,快去看書吧。」等等。
父母會把大把的時間放在孩子的學習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家務活就是與自己無關,除了學習以外的事都不用管。很多孩子被父母長輩寵到喪失自理能力,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談何社會責任感。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相對而言,美式教育培養出的孩子自理能力更強,當面對社會責任時也就更遊刃有餘一些。
但其實中美教育方式並不矛盾,家長完全可以各取所長,從孩子自身抓起,讓孩子多動手,多參與,千萬不要一直護著孩子,要知道,過分的保護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3、注重分類教育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美式教育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目的都是讓孩子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就大學而言,好學校注重孩子的課業能力,次一些的學校約束孩子遵紀守法。相對於中式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美式教育更加大膽地將孩子進行分類培養,讓孩子更加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要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取長補短。
中美教育到底孰優孰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在進行教育方法的選擇時要各取其優。任正非所談的中美教育的差距中,美國教育的3點優勢,非常值得家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