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
個體的發展需要教育的支撐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國教育+STEAM教育=美國教育」,中美兩國國情不同,教育制度存有巨大差異,不同情景不去評判何種教育制度更為優越,但提醒我們的是如何從國別教育差異中去糟粕、取精華,強化優勢、彌補劣勢。最近中美貿易戰正酣,「中美脫鉤論」在美國社會也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美國又不斷加大對國內科技企業的制裁力度,從巨額懲罰中興,到全方位遏制華為的發展,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國人共鳴。任正非在多次採訪中提到「再窮不能窮教師「,馬雲也逐漸退出阿里,開始關注教育,企業家的發聲和呼籲,極其說明了人才對企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從宏觀角度來說,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是人才培養的競爭;從微觀角度來看,教育更是個體生存發展最基礎的有效支撐。
美國制裁華為,斷供晶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繼華為後,國內第一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又收到噩耗,白宮正在考慮是否要將該企業加入制裁名單,引起股市一片恐慌。人們不禁疑惑美國斷供晶片到底對我國有多大影響?我們在晶片生產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到底有多大差距?
晶片生產大致分為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環節,其中晶片的生產製造階段最為重要,做的最好的企業當前只有臺積電,華為的備胎計劃海思晶片設計出後也只能外包給代工廠,華為真幹不了這個事。目前中國的現狀可以概括為,我們可以設計和封測晶片,但所有設計和製造的工具我們都沒有,而這個工具就是美國卡住中國晶片的主要抓手,若要為中國製造晶片或提供設計製造晶片的工具美國就制裁這些公司。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加大投入,儘快實現晶片自產,改變晶片窘境呢?說實話,中國也真的想實現超越,但真的沒人啊。中國目前晶片人才聚集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就連阿里總部的杭州想吸引人才過去都很困難,因此也只能將研發總部設在北京,其他地方就更聚集不起來人才了,而北京上海能達到一定人才聚集效應也是依託兩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優勢,即使如此我們已然人才短缺。
高等教育
美國高校大致分為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社區大學以及專業院校,分別對應中國高校重點名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和藝術院校。美國共有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4000多所,中國據教育部官方統計普通高等院校數量為2688所,基本涵蓋所有本科院校、高職(專科)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教機構。雖然我們在高校數量上與美國有差距,但在校生方面我們卻高出很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26年教育統計預測報告》,2001年至2015年,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在校生人數從1590萬人增加到2000萬人,預計到2026年將增加到2260萬人。我國教育部在2020年公布的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在校本科生為3030餘萬,研究生286萬(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應該可以說,我們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上具有絕對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有這麼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為什麼還會出現人才短缺?
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得不承認美國尤其特色,尤其是高等教育無人出其右。美國高等教育注重的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學生學習非常有針對性,學習也是按社會需求開設課程的,課程設置較為靈活。中國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紙質和技能的高級專業人才。儘管當前的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但由於人數眾多,條件有限,高考幾乎作為是否能接受高等教育唯一的選拔法師,影響著大多數學生的命運。中國的教育在小學、中學階段更注重應試教育,大學雖強調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可是學生從小養成的學習習慣,深刻地影響著大學教育的順利進行,因而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在創新性培養方面就與美國逐漸落下距離,並對高精尖人才培養產生系統性影響。
基礎教育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優越的一面,任何一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與其他國家同階段的學生相比,在知識儲備上處於絕對優勢,甚至我們的高中生在計算能力上遠超西方國家的大學生。我國基礎教育的「成功「得益於國家、社會、學校甚至家長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家長對孩子早期和基礎階段教育的重視程度任何國家都難以企及。當然,這種重視程度深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儒家文化區域內,包括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都非常重視,這些國家甚至也出現了類似中國的」學區房「。但基礎教育階段僅僅是終身教育中一個部分,當然基礎教育階段養成的學習習慣以及其思維方式深深影響以後階段的學習,而我國基礎教育毋庸置言是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這裡對其利弊也不再贅言,但有一點,這種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發散思維、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
說到美國基礎教育,某種概念上來說不存在「美國基礎教育系統「,美國有50多個州,每個州的教育系統又有著很大不同,各州自行決定教育事業發展,包括教育規劃、教育投入、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等。美國基礎教育就個人認知而言有三個方面的特色: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潛移默化,注重創新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其實在美國教育中色彩很濃,當然我們這裡不作重點討論。重點要說的是課程融合和應用、創新。
課程融合是當今美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美國基礎教育基本不進行學科分類,而是將課程分為科學和人文兩大類,注重不同學科在教學中的融合與貫通。以美國某中英雙語小學為例,將中文課程分為若干項目主題,每學期完成固定數量的項目學習,學校要求用中文教授數學和部分人文學科,將學習中文的過程融合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而當前,在全美廣泛開展的「以項目學習「為主要載體的STEM課程改革,極大促進了學科的綜合與融合,綜合加快,融合程度更深。
知識的邏輯難度不是美國教育的追求, 考試成績也不錯,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 並且問題及其難度來自知識的應用過程, 來自項目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STEM課程將「玩一玩」上升到課程高度,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應用訓練。「應用「已深入到美國教育的骨髓中,在知識的反覆應用中培育創新的火花,培養合作意識,最終形成創新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孰能生巧「。因此,」應用「是創新的原始基因,是美國教育的靈魂和目標。
STEAM教育
對於STEAM教育,相信大家已經有所了解,簡單講這是一個針對工程技術問題解決方案的教育方式。對每一個工程技術問題的解決,無非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這也是STEM教育的緣起。在美國,幾乎很多中小學都開展了基於完成工程項目為目標的STEM課程教學改革。STEM課程在美國方興未艾,並正向藝術和人文學科(Arts)領域擴展,也就是STEAM教育。
美國STEM課程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3-5個STEM項目,每一個項目的選擇有論證、有設計、有過程記錄、有工程計算、有成品,甚至有推廣。逐漸從「玩中學「向編程、指控指令,甚至較為複雜的系統集成思想以及更為高端的項目過度。STEM課程的核心就是知識的應用訓練,學生對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通過知識從理論到應用的遷移訓練。目前,美國基礎教育階段完備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堂管理、課程評價和時間安排等體系。無疑,STEM課程正對美國基礎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
基礎教育的出口
基礎教育完後不就是高等教育嗎?何來基礎教育的出口一說?其實從當前國際環境背景下,通過中美教育的對比,每個人都能形成一個粗略的認識:我們的基礎教育很牛,但我們的高等教育跟美國高等教育差的不是一個檔次,我們的教育質量曲線與美國相比看起來是一條下降的曲線。總而言之,我們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存在結構性矛盾,這個矛盾的始點就是基礎教育。
我們的基礎教育是應試導向,我們的孩子被安排在了中考、高考、碩士和博士考試的人生規劃中。當前,我們還無法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這一制度依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我們人太多了,我們的教育資源太稀缺了。但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應該改變、看待問題的格局應該調整。文章開頭便說了現在國家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美國勢必會繼續全方位加強與中國的對抗, 不斷壓縮中國的生存環境。如果中國在這場無論被稱為「新冷戰「還是其他名字的戰爭中失敗,那影響的可不是簡單的經濟衰退那麼簡單,而極有可能會付出幾代人的代價。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任正非呼籲加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當然中央管理層肯定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要知道,我們的中央管理層戰略部署能力還是槓槓滴),教育部門也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包括均衡中西部基礎、高等教育發展,擴大職業教育培養規模等等。
2020年9月,教育部教師司發布《「國培計劃「藍皮書(2010-2019)》提及」在培訓內容上納入國際前沿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如STEM、PISA、項目學習、課例研究、混合式學習等「,說明國家已經逐步在基礎教育階段注入應用、項目學習、邏輯思維等元素,應試教育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不可改變的前提下,基礎教育階段必將越來越注重創新元素的注入,這在教育底層邏輯和規律上是必然要求,也是大勢所趨。
那麼就個體而言,你的「基礎教育的出口」在哪,或者說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教育就是現在亟需思考的問題,因為你的孩子要在未來20-30年一個科技異常爆炸的時代與其他孩子同臺競爭,你的孩子生活的好或壞取決於你的孩子的教育支撐的底子有多厚,更進一步講,我們的國家能否從未來的競爭中勝出,也取決於他們這一代人的教育。所以,從知識融合應用的角度出發,家長和學校應該將類似STEM這種課程融合的教育方式融入到孩子學習中去,儘量減弱應試教育帶來的思維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