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科學研究從組分學說到結構學說的進化論

2020-12-14 齊魯壹點

美好生活需要好酒。

為什麼現代中國長期缺好酒?

2018年,貴州省赤水河畔醬香白酒研究中心主任、稻穀及副產物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教授、國家級白酒評委李小兵教授在全國糖酒會提出了中國白酒之問:

為什麼酒精酒越來越多?

為什麼檢測指標優級的酒大部分不是好酒?

為什麼好喝的酒不一定是好酒?

為什麼糧食酒不一定是好酒?

為什麼老酒不一定是好酒?

為什麼那麼多高價酒不是好酒?

什麼是好酒?

中國白酒是百藥之長,是生命之水,為什麼被搞成這樣?

在採訪過程中,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專業技術委員、健康中國計劃.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項目微生物組學重大專項研究總負責人李小兵教授反問記者。

大家都知道,中國白酒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傳統科普認為中國白酒由水、乙醇和2%左右的香味成分(醇、酸、酯、醛、酮、酚類、吡嗪、呋喃、萜烯、脂肽類等)等組成。

如何重新認識中國白酒,李小兵教授認為,中國白酒傳承發展幾千年,技術進步是中國白酒發展的基石,綜觀中國白酒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中國白酒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實踐都會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門捷列夫的溶體理論,讓我們認識到,酒是「生命之水」;方心芳的微生物生物代謝組分學說,造就中國白酒釀造的「組分音符」的奇妙;貴州省赤水河畔醬香白酒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科研團隊,提出了「酒體結構學說」,提升了中國白酒品質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單純的酒飲料,為中國白酒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一、門捷列夫「溶體理論」對白酒的思考

門捷列夫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和化學家。

大家都知道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稱之為「生命之水」。從科學結論來說,西方蒸餾酒稱之為「生命之水」,源自門捷列夫的研究《論酒精與水的化合》。所以,西方蒸餾酒從來不承認是酒精飲料,而是定義為蒸餾酒,是「生命之水」。

門捷列夫先生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有三個:一是他編寫的《化學原理》;二是《元素周期表律和表》;三是《論酒精與水的化合》。

1856年,門捷列夫的碩士論文《論比容》。整個研究是基於內聚力使人知道有原子存在並根據原子判斷物質的相同和不同。並提出用代數來檢查與表達物質的和諧。

在門捷列夫最自豪的《化學原理》編著時指出:可以把有機物的分子比作由許多預購件構成的大樓;而有機物和無機物是兩種不同組織原則、兩種不同排序的物質。這些燦爛的科學思想和成果,在《論酒精與水的化合》中發揮了光芒。誕生了「水合理論」、「溶體理論」等偉大的理論。

門捷列夫研究發現,酒精與水的最佳重量之比為46:54時,溶液的體積縮得最小。這一發現在意義不在於46和54正好合成一個整數百分比(即酒精佔46%,水佔54%),而在於酒精的分子量是46,54則恰恰是三倍的水的分子量。也就是說,當一個酒精分子和三個水分子組成酒精溶液時,溶質和溶劑結合得最為充分與完全。

門捷列夫早在他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比容》中就指出,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質形成化合物時,如果反應的產物分子數少於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總數,比容就減小,也即產生體積壓縮現象。這時,他便由此提出了種新的學說,即後來被稱為「溶體理論」的基礎。根據這理論,酒精溶解於水並不是機械地混合,而是形成了某種化合物;溶解過程是化學過程,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發生了一定的化合作用。

然而,西方蒸餾酒的酒度並不是依據最佳的酒精與水的結合比例而作,而是依據了政策規定。這就如中國白酒有57度、53度、52度、46度、38度等等。並不是哪個酒度最好,而是非科學的其他要求或者形成的習俗。

門捷列夫先生給中國白酒科學研究帶來的思考有三:

一是酒中所有組成成分不是機械論,更不是獨立存在個體;

二是酒中的組成成分是相互聯繫的,而且具有了化合;

三是任何溶液都具有溶體理論所說的特徵和屬性。

二、方心芳「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對白酒的貢獻

方心芳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菌學實驗室。方心芳先生的一生,為研究中國白酒做出了學說性貢獻。

熊子書先生撰文說:方老的一生,始終關注我國白酒工業的發展和進步,為白酒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沈怡方先生撰文說:方心芳先生對傳統生產工藝的繼承與發展的先進科學指導思想,不愧為我國應用現代微生物學研究傳統發酵產品的先驅者。我們應該學習先生的創新精神,為白酒工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王元太撰文說:方老是當代白酒工業科技進步最傑出的先行者。傳統白酒與一切門類的科學技術一樣,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與時俱進,但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曾經做過許多奠基工作的先行者。

1932年,方心芳先生與金培松,以及他的導師孫學悟等發表了《唐山高粱酒之釀造法》,提出了「微生物---發酵——組分」的研究路線。開創了我國研究高粱酒的科學路線,並建立了「中國白酒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不僅僅解決了澱粉利用問題,更是解決了發酵質量(香味成分優化)等重要問題。為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1年,方心芳先生發表了書面文章指出:對於不同香型白酒的研究,從化學分析方面做工作,當然重要,但其結果還只能解釋現象。如果能夠和微生物的代謝研究結合起來,我們控制產品質量的自由就會更大得多。

自1932年方心芳先生建立「中國白酒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以下簡稱組分學說)以來,我國白酒界的科技工作者,圍繞組分學說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應用的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從秦含章先生、陳茂椿先生、賴高淮先生、周恆剛先生、曾祖訓先生、沈怡方先生、熊子書先生、金佩章先生、李大和先生、季克良先生等,到徐巖先生、鍾傑先生等,在方心芳先生創建的組分學說指導下,取得了歷史性成績。

特別是圍繞方心芳先生的組分學說,構建了科學研究、教育培訓、檢測分析、感官風味培訓、標準監管等體系。

圍繞方心芳先生的組分學說,取得的歷史性重大貢獻就是中國白酒誕生了香型。自從白酒界科技人員將「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引進到酒體研究與應用,從1979年開始將中國白酒劃分香型,並從五大香型發展到現在的十二大香型。應該說,這是中國白酒的歷史性進步。

但是,方心芳先生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特別指出:「對於不同香型白酒的研究,從化學分析方面做工作,當然重要,但其結果只能解釋現象」。

我們將方心芳先生創立的「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應用到酒體研究和品質定標等領域,導致了兩個結果:

一是酒精酒越來越多;

二是基於組分制定的標準沒有技術約束力和公信力。

為什麼酒精酒越來越多?就是因為我們把方心芳先生的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用錯了地方。應用檢測分析工具測定酒中的相關香味成分,利用食用酒精,按照國家優級標準添加各類酒用香精香料配製成為優級酒,從技術手段和技術標準來說,酒體組分指標都是優級的,有的是酒精酒,有的是低質酒,有的是優質酒。我們可以在超市看到,標註國家標準優級的,有的售價十元,有的售價千元。

其實,回顧1932年以來方心芳先生創立「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是為了研究中國白酒發酵工程或者釀造工程的。而不是用來研究酒體和酒體工程的。

這就比如人和動物(比如豬、狗、貓等),從組分來定標,人與動物都是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沒有差別。

所以,研究中國白酒的酒體和品質,要用新的理論和學說做指導。

三、李小兵教授團隊「酒體結構學說」對中國白酒的影響

記者從採訪中獲取了研究資料,發現貴州省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團隊為中國白酒的品質狀態研究,提出了新的思想。匯總如下:

石墨和鑽石是同一個分子式,同樣的分子量。因為結構不同,就有了石墨和鑽石的區別和價值。

結構決定性質(即品質),性質決定表現,表現決定功能,功能決定價值。這是基本的科學常識。所以,中國白酒的品質是由結構決定的,中國白酒的價值,也是由結構決定的。

在中國白酒領域和世界蒸餾酒領域,第一個應用結構原理研究白酒並建立學說和技術體系的是貴州省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團隊(以下簡稱李教授團隊)。

2011年,貴州省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研究中心立項《中國白酒結構研究》,並成立課題組。研究發現中國名酒在陳釀過程中,都有可能形成穩定的納米結構形態;比如清香型的雪花型、醬香型的六稜型、濃香型的三菱型等等。實驗研究發現,中國白酒的品質狀態基本遵循著這樣的規律:無序狀態——有序狀態——半結構化狀態——結構狀態——生命狀態——生命穩定狀態—生命穩定狀態的左旋一致性。這就尋找到了中國白酒在品質狀態上的規律,具有重大的指導性作用。

而且每一種中國名酒都具有獨特的結構形態和特徵。研究發現,中國白酒的酒體結構形成機理是基於溶體理論,在內聚力作用下,在極性和相似相溶性等基礎上,非線性均相排列結構而成。而中國白酒的酒體結構機制,是以配位理論的組分種類親和力的內聚力為基礎,形成的相似結構基團。

研究中心基於實驗研究發現,於2013年整理出《揭開中國白酒結構世界》的學術報告。並於2103年提出構象養生理論,即任何有機物質的高階發展狀態,都是基於結構及其質量、能量和信息的狀態總和。並指出:中國白酒的品質狀態是基於結構有效性和數量有效性所構成的構象養生有效性。這就從根本上為中國白酒的品質研究提出了新的原理、學說和理論體系;包括新的研究方向和路線。

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團隊依據「酒體結構學說」及其研究成果,重新定義了中國白酒為「自然釀造、科學配伍、結構優化、生命煉造,經構象養生科學性封測,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生命和生命力,具有養生效用的蒸餾酒類益生物種」。

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團隊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創建了「中國白酒結構學說」,並在次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完成了「中國白酒的酒體結構編輯技術」,這一成果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圍繞「中國白酒結構學說」研發的《中國醬香型白酒大健康智能化生命鏈建設》項目,獲得了中國科協和國家發改委等評價的「2019中國創新創業優秀項目」。

依據「中國白酒結構學說」發展的科技體系,研究中心提出了中國白酒基於酒體結構(即酒體組分分子間砌塊)「安全、健康、養生、風味」的構象養生評價法。並研究提出了《中國白酒結構標準通則》等系列標準,得到國家有關機構的支持和立項。

李小兵在採訪中指出:沿著方心芳先生的「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繼續深入研究,發酵代謝出更多種類、更多數量的有效性香味成分,為酒體結構研究和設計出更好的中國白酒產品,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是,組分原理和組分學說,在酒體研究方面,要基於結構原理和結構學說,因為「構效是基礎,量效是係數,構象養生是成果」。

結束語

中國白酒的科學研究將會是「兩個學說」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的進化過程。

中國白酒的科學研究,將會圍繞方心芳先生創立的「微生物代謝組分學說」,致力於釀造工程(即發酵工程)的繼續深入研究和突破,釀造出更多、更好的組分種類和數量;為研究中心李小兵教授團隊創建的「酒體結構學說」,提供更多、更好的組分種類和數量,基於「酒體結構編輯技術」體系,研究、設計、編輯出品更多、更好的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真正優質的中國白酒來;為實現美好生活的中國夢做出更好的成績。

李小兵說:研究中心在組織編寫《中國白酒結構學》、《中國白酒生命學》、《中國白構象養生診斷學》等著作,從原理上推動中國白酒科學研究和發展。

藉助酒界前輩的話說:傳統白酒與一切門類的科學技術一樣,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與時俱進。祝願中國白酒在「兩個學說」的指導下,科學發展,取得更大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萬家成 通訊員:孫業亮

相關焦點

  • 進化論的形成 以及達爾文學說的成立
    進化學說是指系統第闡述生物的由來,變化發展的原因及規律的理論和假說。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論理論的學者是拉馬克。達爾文曾給他高度評價,認為拉馬克動搖了特創論的基石,敲響了「目的論」的喪鐘,為進化論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 他的學說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卻被國人知之甚少
    1、進化論是複雜結構的開始 在達爾文以前,無論是天文學、物理學、化學有多麼高深、多麼複雜,整個人類都是直觀簡單性質的理解世界、理解萬物,研究的都是簡單事物,簡單結構.
  • 傷寒概論 (三):傷寒論研究代表學說之「方正學說」與「三部六病學說」
    《傷寒論》研究的代表學說大家知道我們傷寒論有很多流派,這些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是方證派,一個是三部六病說,一個是六經氣化說,就是六經氣化派,也就是所謂的氣化派。(1). 方證學說方證派在傷寒學派裡面傳的最廣,走方證派的人最多。方證派起源於日本,特點以方測證,以證定方。通過一個處方藥物的組成,來推測證,然後又用證來確定方。方證派上手很快,因為它比較簡單。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但是在當前我國規範主義盛行的法學研究中,關於法律學說司法運用的合法性研究嚴重缺位,導致法律學說司法運用制度缺乏科學構建,影響司法權威的樹立。  當前,我國社會的急劇變化既要求法律學說對具體的裁判起微觀指引作用,又要求對司法改革起宏觀指導作用,進而推進司法裁判文書風格的變革,促成法律學說司法運用制度的形成。
  • 假說、學說與理論——科學理論的三種初始形態
    假說、學說與理論——科學理論的三種初始形態假說,在科學及學科理論語境中的所謂假說是指:根據已知的基本事實比如觀察事實或實驗事實,通過應用一些基本原理,針對目標對象比如某事物的典型種類和屬性、某種事件出現的可能與否及可能的結果以及某些事物間相序並存的關係等等所做出的一系列假定性的、有待證實的論斷、解釋和預判。
  • 黃龍祥:經絡學說研究的新發現及其對生命科學的啟迪
    黃龍祥( 中國中醫研究院 針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關鍵詞: 經絡學說; 足厥陰經脈; 足厥陰絡脈; 史學研究中圖分類號: R224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 3250( 2005) 04-0241-04New Finds of Meridian Research and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6.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揭示了生命結構的共性,表明細胞生物有著共同起源,生物彼此之間有著親緣關係。這一學說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並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另外兩大發現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  ⊙奇蹟探秘:  1.細胞學說的創立人是誰?是在什麼時候創立的?
  • 為什麼總有人出來反對進化論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會想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這樣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變異與選擇,這裡變異是隨機發生的,然後通過自然的篩選,經過優勝劣汰生物取得進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疑問,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能創造出諸如眼睛、大腦這樣複雜的生物結構嗎?生物及我們人類只是一個盲目自然過程巧合的產物嗎?
  • 辯證邏輯範疇學說的對象和研究途徑
    而辯證邏輯範疇論則把辯證法的範疇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主體如何運用範疇、概念去加工整理感性材料,使之上升為理性知識,研究運用範疇的方法、程序和規律。恩格斯稱之為「使用概念的藝術」[5],一句話,辯證法的範疇體系研究與反映世界的一般規律,而辯證邏輯的範疇學說則研究思維是如何運用範疇、概念去認識世界的。它們的對象不同,內容也不同。
  • 向進化論提出挑戰!人類起源於「海猿」學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進化論是人類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之作,但現如今許多新的學說正在對進化論發出挑戰,「海猿」說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海猿」說認為,古猿生活在距今800萬年到700萬年間,而非洲的南方古猿生活在420萬年至100萬年之間,在南方古猿的基礎上,後來才逐漸出現了猿人,智人以及現代人類。我們不難發現,在古猿和南方古猿之間有一個長達280萬年的空白期。迄今為止,人類都沒有找到在這段時間內從古猿到南方古猿的進化證據。
  • 進化論「進化」到什麼地步了?達爾文時代的進化論不再是研究主流
    在古往今來的所有生物學理論中,達爾文的「進化論」可能是最有名、影響最大的一個了。在達爾文的眼中,所有的物種的發展都必須遵循自然選擇,並且所有物種都具有共同的祖先。在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之前,達爾文走訪了拉丁美洲的諸多地區,並著《物種起源》一書。
  • 科學歷史 創建「細胞學說」--中國數字科技館
    創建「細胞學說」  在柏林,施旺有幸結識了施萊登。1838年,施萊登在對有花植物胚囊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細胞是一切植物結構基本的活的單位和一切植物賴以發展的基本實體。他認為細胞是具有生命的獨立自主的單位,植物的發育是靠新的細胞不斷形成實現的。
  • 細胞學說的建立
    細胞學說被恩格斯譽為打破形上學自然觀的三大發現之一,它同達爾文進化論、能量守恆定律一起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基礎。它和進化論一同成為19世紀生物學的兩個豐碑。細胞學說的建立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對人體的解剖研究;顯微鏡下的發現;對生物體結構統一性的推測;顯微鏡下對動植物組織的觀察;施萊登和施旺的工作;新細胞是怎樣產生的。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進化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這個理論涉及到人從何處來,又會向何處去,以及生命的存在意義等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和人文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理論。科學史上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那樣面對著那麼多的反對者,遭到那麼多的攻擊、誤解和歪曲,經歷了那麼長久而激烈的爭論。達爾文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對不對,卻一直存在著爭議。
  • 細胞學說—生命的秘密
    細胞學說(Cell theory)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有了細胞學說,生物體產生、 成長和結構的秘密被揭開了。
  • 試論小兒純陽學說地位的演變
    有趣的是,郭璞本人是道教的虔誠信仰者,而純陽學說正有其道教理論背景。1.2 「純陽」作為古代術數的術語道教發端於漢末,成熟於晉唐,盛極於宋明。道教以人身性命為中心,以保命全形為目的,是古代樸素生命科學的縮影,雖多荒誕,非無可取。宋元之際的學者馬端臨謂:「道家之術,雜而多端。」道教思想的來源之豐富,涉及先秦諸家的方方面面。
  • 「細胞重建學說」的提出與發展
    曾任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從20年代起一直從事實驗生物學的研究。1932年通過對南京豐年蟲中間性生殖細胞的觀察,發現了生殖細胞的解體和重新形成,即細胞重建現象。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細胞重建學說。1988年出版了《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一集。 細胞學說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38-1839年,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創立了細胞學說。
  • 什麼是「人體功能態學說」?
    自然雜誌》 1981年第 7期),首次提出了人體功能態學說這一概念和理論,這是指導人體科學研究的重要文獻。生物學的研究早巳把人體分成了許多層次,如系統(呼吸,消化、血液循環、神經、泌尿、生殖、運動等)、組織(結締、脂肪、上皮、肌肉、神經等)、細胞(細胞生物學、細胞化學、細胞生理學、細胞遺傳學等)、分子(分子細胞學、分子遺傳學、分子進化論、分子分類學、分子生物學等>甚至量子等層次,每一個層次都可看成是人體這一系統的子系統。
  • 達爾文的進化論正確嗎?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其「進化論」被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生物分子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進化理論的「選擇」仍是指自然選擇,因而它發展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但它未能在分子水平上闡述遺傳機制,故仍然是不完美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建立與發展,這一不足為另一新說「中性突變論」所克服。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中國古代也有女蝸氏摶土造人的故事,大意是說女蝸神因缺少同伴而感到寂寞,一於是用黃土捏成和自己形象相似的小女孩,吹了一口氣,小孩活了,女蝸又使男人和女人結成婚姻,從此繁衍了人類。研究原始社會史,沒有文字可憑,主要依賴古生物學、古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但從古代的一些神話和傳說中,也可能追溯出原始社會的某些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