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面向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2020-12-23 人民日報

  日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建議》提出了幾個新格局,包括面向未來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還有就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前三個新格局,對構建新發展格局都有重要意義。下面,筆者以構建面向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題,談幾點認識。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需要

  中國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將向現代化國家邁進。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有很多自己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是破壞自然、損害自然,給地球家園留下很多傷疤的現代化。

  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但不同的空間單元自然狀況不同,海拔很高、地形複雜、氣候惡劣以及其他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空間,並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市化開發,也就是不太適宜更多的人居住,有的甚至不適宜高強度的農牧業開發。比如,廣袤的青藏高原就不適宜大規模的開發,不適宜大量集聚人口。不同的空間單元,有不同的功能,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對不適宜開發的空間進行開發,大自然就會報復。我們實行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政策,就是發現了功能錯位的開發已經受到了自然的懲罰,開始糾正錯誤行為,糾正人為創造的功能,還自然應有的功能、原來的功能。

  我國適宜人居住的空間並不寬裕,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在佔用自然空間和農業空間這個問題上,必須過緊日子。守住14億人口的「飯碗」,必須守住耕地;守住14億人口對藍天白雲、清潔用水的需求,必須守住生態空間線。

  《建議》提出:「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這就是要求我們,在該開發的地區,要有序有度高效率地開發好,該保護的要堅決保護好,使我國960萬平方公裡陸地國土的每一寸土地各自承擔各自的功能,發揮好每一寸國土最適宜的功能。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

  新格局的主要任務

  城市化地區的主體功能就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從城市化的角度,就是城市群地區。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就是城市化地區,就是城市群地區。城市化地區要實行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開發主要是工業化城市化開發,保護主要是保護區域內生態和基本農田。這些地區要發展成為體現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空間,成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主體空間。

  農產品主產區的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等都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農產品主產區要實行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方針,保護主要是保護耕地,禁止開發基本農田,即使開發也主要是以增強農產品生產能力為目的,而不是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市化開發。該區域要成為中國保障農產品安全的主體空間,成為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生態功能區的主體功能是提供生態產品。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溼地生態功能區、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以及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都是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區要實行保護為主,限制或禁止開發的方針,保護主要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限制或禁止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市化開發,在某些生態功能區甚至要限制或禁止農牧業開發。生態功能是要把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不影響生態功能的文化旅遊、適量農牧業、民族特色產業等,成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區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展示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

  新格局的政策方向

  《建議》提出:「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用「三個支持」,明確了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的重大政策方向,有利於提高經濟政策、農業政策、生態政策三大政策的精準性、提升政策效果,完善空間治理。

  一是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率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要把支持經濟發展和集聚人口的政策進一步向城市化地區聚焦。我國推進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目的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群內多城市發展的協同性、協調性,並達到節約集約利用空間的目的。

  城市化地區要高效率集聚經濟和人口,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城市化地區既要集聚經濟,更要集聚人口,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市群地區實現戶籍準入年限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在高效率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同時,城市化地區也要保護好區域內的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這既是滿足當地居民對部分不宜長距離運輸的鮮活農產品的需要,也是滿足當地居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

  二是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要把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向農產品主產區聚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研究建立對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制度,更好調動農產品主產區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要把國家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特別是生態保護修復的政策和項目,進一步向生態功能區聚焦;要解決好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議》還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這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重大措施,是用市場化機制解決生態功能區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也是一項需要各地區大膽探索的重大改革。

  總之,未來的中國將形成充滿活力、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和人口居住的主要空間;未來的中國將形成一望無際、沃野千裡、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七區二十三帶」的農產品主產區格局,成為中國農業發展、保障農產品安全的主要空間和農村居民的美好家園;未來的中國將形成大熊貓、東北虎等悠閒來往,植被豐富、生物多樣,以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功能區格局,成為生態產品主產區,成為保障中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的空間。(作者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本文根據其在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整理。)

相關焦點

  •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_2020年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資料...
    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指南適用於指導省、市、縣三級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核心是建立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同步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系統」)。
  • 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
    其中,孫施文等人從本源要義的角度,認為國土空間規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孫施文,張皓,2019),這為理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本文擬作進一步的深入闡釋。1認識論:生態文明建設優先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核心價值觀一切行動從認識開始,怎麼認識決定怎麼行動。
  • 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常欽)10日,自然資源部舉行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有關內容。《分類指南》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為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礎。
  • 強調保護生態、耕地和新業態 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有這些變化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城鄉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統籌,《分類指南》設置了溼地、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等地類。」12月10日,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在介紹日前頒布的《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南》)時指出,新設置的地類體現了保護生態、保護耕地、保障新業態發展等要求。
  • 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資料...
    其中,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城鎮 空間管控的主要約束性條件之一,是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然而,天津作為省級行政單元、 市級管理的直轄市,市、區兩級國土空間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深度、空間關係、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傳導 等尚不明朗,本文試圖探索規劃編制過程中劃定開發邊界的可行方法。
  • 我市高標準做好國土空間規劃
    在此基礎上,我市認真研究找準自身發展定位,以三調數據為基礎,以雙評價和規劃實施評估、風險評估為支撐,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加強重大專題研究,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圍繞回答好新時代、新理念、新形勢下「建設什麼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如何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等重大課題,提出了「非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區、京津冀科技創新轉化示範區、京津冀山水文化旅遊休閒區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 國土空間規劃法_2021年國土空間規劃法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面對新的變化,大家都很迷茫,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一下日本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或許能夠看到相對不清晰的未來。
  • 廣東國土開發構建「倒T型」格局 區域功能互補
    《規劃》指出,廣東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無序的問題依然嚴重,新《規劃》將形成6類11個廣東國土綜合功能區,約束國土開發強度。    根據新公布的國土規划具體目標,到2020年,廣東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200萬公頃左右,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8平方米以下;耕地保有量維持在290萬公頃以上,其中基本農田不少於255萬公頃。
  • [分享]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資料下載
    其中,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城鎮 空間管控的主要約束性條件之一,是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然而,天津作為省級行政單元、 市級管理的直轄市,市、區兩級國土空間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深度、空間關係、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傳導 等尚不明朗,本文試圖探索規劃編制過程中劃定開發邊界的可行方法。
  • 多規合一 我市確立「三級三類四體系」國土空間規劃總體框架
    一、出臺《實施意見》的背景和意義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是生態文明背景下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按層級內容分為「五級三類」
    對此,莊少勤表示,這次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改革是國家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土空間規劃「四梁八柱」的構建,也是按照國家空間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來進行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構建。我們可以把它簡單歸納為「五級三類四體系」。
  • 新鄉市政府出臺意見,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
    《通知》指出,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有序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初步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到2025年,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監測預警和績效考核機制,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看見|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 濟南...
    本期《看見》聚焦為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濟南市的新規劃。7月23日,中共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上召開,提出為適應濟南城市發展由空間拓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內在需求,推進全域統籌協調發展,需進一步形成「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
  • 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我們必須把握髮展大勢,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傲立潮頭的勇氣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全方位開放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就要做實開放平臺,為建設國際大通道打下更實基礎。
  • 基於中臺架構的「新」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六大關鍵技術能力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自然資源部先後下發了《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和《關於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明確提出要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來構建全國統一的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國土空間規劃乃至整個自然資源業務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有效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