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市召開高標準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全力打造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品質生活之城,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的總目標,把國土空間規劃編製作為推動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的「施工圖」,科學規劃、系統規劃、戰略規劃,力爭編制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要求、符合保定實際和群眾期待、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好規劃。
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市域面積、建設用地面積、開發強度、藍綠空間佔比、森林覆蓋率、耕地面積、草地面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總量等要素,作為做好規劃的主要底圖底數。
在此基礎上,我市認真研究找準自身發展定位,以三調數據為基礎,以雙評價和規劃實施評估、風險評估為支撐,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加強重大專題研究,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圍繞回答好新時代、新理念、新形勢下「建設什麼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如何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等重大課題,提出了「非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區、京津冀科技創新轉化示範區、京津冀山水文化旅遊休閒區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三區一樞紐」的城市職能定位。
同時,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推進城鄉融合,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堅持城鄉結構與山水格局協調共融,加快形成開放式、網絡化、集約型、生態化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強化設計,不斷提升城市風貌,科學設定容積率等控制指標,保持居住空間的舒適度,提高產業空間的開發效率。
完善設施,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優化綜合客運樞紐格局,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打造開放互聯的城鄉交通格局,踐行綠色智能交通理念,逐步推動「網際網路+」便捷交通工程、交通大數據共享工程、交通控制網工程建設。
此外,加強保護,提升空間綜合價值。開展山體修復與綜合治理,重點保護山體自然風貌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提升森林覆蓋面積,促進山地森林自然化、平原森林規模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步提高耕地質量水平,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上級下達的階段性約束指標;提升水生態治理水平,統籌推進河湖綜合治理修復,恢復河流生態系統,打造濱水開敞空間;強化礦產開發利用管制,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建設「山水保定」「文化保定」,突出「山水城」歷史人居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答記者問
問題一:請您介紹一下保定市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目前各縣的規劃編制開展情況如何?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編制專班副主任 宋濤: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我們對標雄安理念、立足保定實際,加快規劃編制。我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主要包括「四級三類」規劃。
「四級」是從縱向看,包括市、縣、鄉鎮、村莊四個層級。不同層級規劃的側重點和編制深度有所不同,總體上,四個層級的規劃都要更加側重實施性,市級規劃是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體現綜合性、戰略性、協調性、基礎性和約束性,為編制下位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縣級規劃和鄉鎮規劃要重點落實好上位規劃的約束性要求,村莊規劃是作為詳細規划進行編制。
「三類」是指規劃的類型,分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的專項規劃。總體規劃即「保定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強調的是規劃的綜合性,是對我市全域範圍涉及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全局性的安排。詳細規劃強調實施性,是對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強度等作出的實施性安排。相關的專項規劃是對特定領域進行的專門性安排,由市政府各相關部門來組織編制。
截止目前,市本級已基本形成以1個總規成果為核心,以3個技術報告和20個專題專項為支撐,以1個信息平臺為載體的「1+N+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成果體系。本次蓮池、競秀、高區、滿城、清苑、徐水統一納入市級總規進行編制,其他15個縣(市)和白溝新城單獨編制總體規劃。按照國家要求,預計明年第三季度以前基本完成縣級以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各縣市正在加快推進,目前全部形成階段成果,由於國家的規劃綱要和省級規劃還在加快推進,相關的約束性指標未最終下達,市本級和各縣(市)將持續對規划進行銜接完善,確保高質量按期完成編制任務。
問題二:介紹一下各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開展情況?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政交通處處長 趙玉川:專項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定區域,特定領域,為實現特定功能,對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作出的專門安排,是涉及空間利用的專項規劃。專項規劃以總體規劃為依據,各專項規劃之間相互協同,並與詳細規劃互相銜接。
我市在開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啟動了系列重大專題研究和專項規劃。其中由我局牽頭的有三個專項規劃,分別為:總體城市設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總體城市設計」是城市總體風貌和公共空間規劃控制和設計引導的總則,是為加強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作出具體安排。我市委託了東南大學段進院士團隊開展「保定市總體城市設計」的編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我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我局委託了清華大學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深入挖掘我市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提供了規劃保障。同時,委託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綜合交通規劃」,科學構建城市骨幹交通系統,支撐與雄安新區雙城共興,踐行綠色交通發展導向,改善城鄉居民的出行環境。今年10月份,我局對總體城市設計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划進行了成果公示,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熱心市民積極建言獻策,當前正在根據所徵求意見建議不斷深化完善規劃成果。
同時按照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工作要求,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領下,由市直各有關部門同步啟動了市政基礎設施、住房建設、教育設施、體育設施、衛生設施、養老福利設施、消防設施、水系建設、人防設施、抗震設施等系列重大專項規劃。當前,各部門專項規劃正在有序推進。
問題三:上一版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都是2020年底到期,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審批前,過渡期內,應該怎麼把握?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 梁玲玲: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規定,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批准之前,仍將執行現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鄉)總體規劃。過渡期內一般不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鄉)總體規划進行修改,因特殊情況確需修改的,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嚴守三條控制線,嚴控建設用地總量;修改城市(鄉)總體規劃,原則上不得涉及強制性內容。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違規用地和建設項目,不得通過調整規劃使其獲得合法身份。
問題四:剛才您提到要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具體情況能否介紹一下?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編制專班副主任 宋濤:三條控制線具體是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是在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需統籌劃定的三條剛性控制線。去年以來,我市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文件要求,認真開展三條控制線的劃定工作。
生態保護紅線具體是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在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原則,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參考,分析了原生態保護紅線應劃盡劃情況,查找了與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耕地、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等矛盾衝突,銜接納入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成果,形成了初步劃定方案,目前正在履行上報程序。
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補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鞏固和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工作中,我們堅持「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的原則,逐圖斑、逐地塊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劃定工作,為保障全市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補給提供支撐。
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科學適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可有效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提升城鄉發展質量、預防大城市病。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工作中,我們堅持「集約適度、綠色發展」的原則,以城鎮開發建設現狀為基礎,統籌考慮全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口分布、經濟布局、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框定總量,限定容量,根據各縣(市)人口、經濟、生態、用地集約程度、分區差異管控等因素,分解下達管控指標,合理布局城鎮集中建設區和彈性發展區,同時設置留白區,為我市科學、合理、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