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學角度探討詩歌神韻,司空圖著《二十四詩品》

2020-12-16 薩培喇談藝錄

《二十四詩品》是唐代末年司空圖編著的一部詩歌美學理論專著,在書中司空圖把詩歌創作概括為24種風格,比如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等。每一種風格用12句話,48個字概括。這部書誕生之初起名為《詩品》,由於南朝北時期的鐘嶸也編著過一部《詩品》,為了以示區分,司空圖編著的這部定名為《二十四詩品》。

司空圖是山西永濟人,原本是朝中官員。唐末黃巢起義,他為了躲避戰亂,隱居到中條山。他預感到天下已經大亂,皇帝召他為官,他也隱居不仕。唐哀帝被朱溫殺害後,他自殺殉國。司空圖生活的時期,詩歌還是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只不過內容變得華麗奢靡,空洞無趣。司空圖很厭惡這樣的文風,於是就把他認為好的風格匯總起來,希望當時的文人能夠扭轉時弊,在詩歌創作上回歸正道。

《二十四詩品》完成之後,因為戰亂的原因,沒有得到文壇的重視。一直到北宋年間,蘇東坡發現了這部著作,並給予極高的評價,世人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經典的品詩著作。「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這樣的感慨就是蘇東坡看完《二十四詩品》得到的啟發。由於有了蘇東坡的「力挺」,後人紛紛開始仿照這本書的體例寫出了《文品》、《詞品》、《書品》、《畫品》。

書中體現的美學思想主要來自於道家和玄學家,有些抽象的概念正好寫出了品詩過程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比如,司空圖描寫「雄渾」這種風格時說,「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其中「虛」的概念來自於道家思想,虛和無在這裡是同義詞。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自然可以滋生萬物因為有道,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能夠反映天地運行規律的,才能強大有力。司空圖用八個字解釋了雄渾的本質。

美學思想來自於人的主觀創造,並且可以作用到作品之中。品評詩歌的時候,要有主觀感受也要有客觀標準。主觀感受因人而異,所以才有了24種風格,客觀標準以「真」為主。真包含了太多的意思,有時是道,有時是素,有時是情,有時是意。這樣說顯得有些複雜,換成通俗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真是認識美和發現美的過程,詩歌作品中的樸素自然符合真的標準,這樣的作品已經有了好作品的雛形。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提到了一個帶有超前色彩的詞彙「意象」,當文人成為畫家主體之後,意象被引入了國畫創作,豐富了國畫作品的韻味。

拓展閱讀

雅致是什麼樣子,看到鄒一桂作品《翠雲山房》就懂了

讀詩人人都會,品詩還要學習一下《詩品》

過分強調裝飾性,導致清代中期山水畫像盆景一樣缺乏生命力

清初疑案之雍正被刺身亡,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相關焦點

  • 唐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是怎樣的書?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二十四詩品》唐朝司空圖撰寫,又簡稱為《詩品》,與鍾嶸品評議魏齊梁詩人品第源流的《詩品》不同,是一部論述詩歌美學風格的著作釋皎然把詩歌的美學風格分為十九種,稱之為「十九體」,司空圖又把釋皎然的「十九體」擴展為「二十四品」,論述不但更為縝密細緻,且在美學理論上有很大發展。
  • 陸啟成《二十四詩品》楷書
    《二十四詩品》是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傳為晚唐司空圖撰,其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通篇充盈道家氣息,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生發天地萬物,二十四詩品也是道所生發的二十四種美學境界。
  • 張福臨篆刻作品欣賞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蘇玲玲)《二十四詩品》簡介《二十四詩品》,是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舊提為晚唐司空圖撰,實則作者存疑,其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通篇充盈道家氣息,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生發天地萬物,二十四詩品也是道所生發的二十四種美學境界。
  • 曉東推薦《二十四詩品》,詩詞美學意境的典範與聖經
    作品簡介】《二十四詩品》是一部古代漢族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歷來與《文心雕龍》相媲美的古代文論經典作品。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漢族詩歌藝術風格和二十四種美學意境。司空圖在劉勰等前人探討的基礎上加以綜合提升,將詩的風格細分為二十四品(種),用生動的具象來顯示各品之美。
  • 【古代文論】司空圖的詩歌理論
    司空圖,晚唐人。他傳世的著作不少,有《司空表聖文集十卷》、《詩集》三卷,但最盛譽的還是論詩專著《詩品》一書,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曾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地位。為了便於與鍾嶸《詩品》相區別,因此史上又習饋地稱它是《二十四詩品》。這兩部《詩品》雖然同名,卻是旨趣各異。
  • 用極美的文字書寫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以表達二十四種美的境界
    鑑賞晚唐詩人司空圖巛二十四詩品》是古代漢族美學風格理論著作。它薈萃了各種美學品格與創作,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篇。司空圖以「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思維方式,對生命的體知,對詩意的了悟,超越經驗世界而進入實在,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每一首都精邃,富於形象性,思辨性和執理性,具有極為豐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 司空圖與二十四詩品
    司空圖(公元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屬山西)人。有《司空表聖文集》、《司空表聖詩集》等。《二十四詩品》是其論詩專著,在我國文藝批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二十四詩品》將詩歌分為雄渾、衝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鍊、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每品皆為十二句四言韻語。司空圖以這二十四品表述和概括了詩歌的各種風格與意境。
  • 《二十四詩品》的美學邏輯
    原標題:《二十四詩品》的美學邏輯 (林文勳 雲南大學校長)  《二十四詩品》(以下稱《詩品》)由討論詩學問題的二十四個品目組成,每品是一首四言小詩,十二句,計四十八個字,加上品題兩個字,共五十個字。二十四首小詩加起來,共一千二百個字。《詩品》篇幅很短,理論蘊含卻宏富精深,是中國古代詩學名著,美學瑰寶。  《詩品》的結構,仿《周易》結構而來。
  • 《二十四詩品》表達的是關於詩的哲理,同時又是具有哲理的詩
    與許多潛心研究《二十四詩品》的學者一樣,我認為《二十四詩品》本身就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並對宋、元、明、清的詩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退一步講,即使不是司空圖所作,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它也是一筆珍貴的文論遺產,本身就有著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
  • 陳忠康《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唐代書法之美
    感謝分享,歡迎關注 司空圖(837~908),河中虞鄉(今山西運城永濟)人。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懿宗朝時曾被召為殿中侍御史。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
  • 如詩如畫,二十四詩品 | 鳳凰詩刊|古詩|司空圖|二十四詩品_鳳凰讀書
    《二十四詩品》是一部古代漢族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舊提為晚唐司空圖撰,實則作者存疑。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漢族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漢族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
  • 《二十四詩品》,唐詩中的二十四種美學境界
    《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
  • 這楷書《二十四詩品》,骨氣勁峭 法度謹嚴,承襲歐陽詢之精髓
    關於《二十四詩品》 《二十四詩品》是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傳為晚唐司空圖撰,其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
  • 司空圖詩品之含蓄篇,懂得萬取一收,就理解了很多經典之作
    詩歌創作也是如此,李白的作品常常浪漫誇張,有時也會含蓄蘊藉;蘇軾的詩詞多是豪邁不羈,但也不排斥委婉風格。唐代的詩歌文化發展到巔峰,詩歌理論也發展迅速,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詩品·含蓄唐代: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二十四詩品》:自然之美的多樣表達,豐富形式下的樸實真意
    這是清朝維新變法人士楊深秀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做的評價,高度概括了司空圖的歷史功績。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將或相近,或相異甚至相反風格的美放在一起,用以詩論詩的方式,對唐詩風格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和闡述。
  • (原創行草書法):司空圖詩《二十四詩品》: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洗鍊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鍊冶,絕愛緇磷。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這首詩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一首這首詩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一首,名為「洗鍊」,此詩讀起來感覺晦澀難懂,但深入品味卻能感覺一番道家境界和清新的詩意
  • 《二十四詩品》詩評範式的互文性
    其每一種範式都容易使人聯想到對應的詩句、對應的情境,這一方面是由於描述性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是由於詩歌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二十四種範式都通過這種感性而富有音樂美的詩性語言營構,不僅給讀者帶來對微妙意蘊的直觀感受,且為其留下深刻的審美印象。
  • 如不可執如將有聞——夜讀秦嶺雪行草《司空圖廿四詩品》
    隨後便收到郭平郵來的大洲師作品寫真《秦嶺雪行草司空圖廿四詩品》,又一周,便接到郭平電話,說大洲師的真跡寄到。為飽眼福,便匆匆趕到郭平處,逐頁翻過。此真跡總十八張,寫在白底藍格的方正紙上,一紙八行,越往後越顯出結體和行筆的自由來,讓人脫盡鉛塵。就書法而言,初見真跡,仿佛有明代書法的遺韻。
  • 十首詩詞成就名聲不顯的司空圖,以詩論為長,別出機杼,匠心獨運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以用其資歷和名望,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後被放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