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詩品》是唐代末年司空圖編著的一部詩歌美學理論專著,在書中司空圖把詩歌創作概括為24種風格,比如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等。每一種風格用12句話,48個字概括。這部書誕生之初起名為《詩品》,由於南朝北時期的鐘嶸也編著過一部《詩品》,為了以示區分,司空圖編著的這部定名為《二十四詩品》。
司空圖是山西永濟人,原本是朝中官員。唐末黃巢起義,他為了躲避戰亂,隱居到中條山。他預感到天下已經大亂,皇帝召他為官,他也隱居不仕。唐哀帝被朱溫殺害後,他自殺殉國。司空圖生活的時期,詩歌還是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只不過內容變得華麗奢靡,空洞無趣。司空圖很厭惡這樣的文風,於是就把他認為好的風格匯總起來,希望當時的文人能夠扭轉時弊,在詩歌創作上回歸正道。
《二十四詩品》完成之後,因為戰亂的原因,沒有得到文壇的重視。一直到北宋年間,蘇東坡發現了這部著作,並給予極高的評價,世人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經典的品詩著作。「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這樣的感慨就是蘇東坡看完《二十四詩品》得到的啟發。由於有了蘇東坡的「力挺」,後人紛紛開始仿照這本書的體例寫出了《文品》、《詞品》、《書品》、《畫品》。
書中體現的美學思想主要來自於道家和玄學家,有些抽象的概念正好寫出了品詩過程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比如,司空圖描寫「雄渾」這種風格時說,「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其中「虛」的概念來自於道家思想,虛和無在這裡是同義詞。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自然可以滋生萬物因為有道,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能夠反映天地運行規律的,才能強大有力。司空圖用八個字解釋了雄渾的本質。
美學思想來自於人的主觀創造,並且可以作用到作品之中。品評詩歌的時候,要有主觀感受也要有客觀標準。主觀感受因人而異,所以才有了24種風格,客觀標準以「真」為主。真包含了太多的意思,有時是道,有時是素,有時是情,有時是意。這樣說顯得有些複雜,換成通俗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真是認識美和發現美的過程,詩歌作品中的樸素自然符合真的標準,這樣的作品已經有了好作品的雛形。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提到了一個帶有超前色彩的詞彙「意象」,當文人成為畫家主體之後,意象被引入了國畫創作,豐富了國畫作品的韻味。
拓展閱讀
雅致是什麼樣子,看到鄒一桂作品《翠雲山房》就懂了
讀詩人人都會,品詩還要學習一下《詩品》
過分強調裝飾性,導致清代中期山水畫像盆景一樣缺乏生命力
清初疑案之雍正被刺身亡,是真是假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