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對進一步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特別強調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他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1]這是對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的總要求,明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根本性質和方向,也是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落實好這個總要求,需要有好方法。我想圍繞這個問題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首先要解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2]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講得很及時,很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近些年的理論研究和教學中,的確存在著認識模糊、思想混亂,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運用不夠、自信心不強的問題。應當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總體上是健康的,廣大理論工作者是能夠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但也存在不容迴避的問題:或認為講馬克思主義是「左」的表現,或打著「學術自由」的幌子,大力宣揚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在思想理論界造成了不少思想混亂。例如,有的人公開講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公然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基本理論和觀點,或公然講「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等;有的人雖然口頭上贊成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心存疑慮、困惑,覺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有距離,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宣揚西方思想成為「時髦」,西方原版教材以及相關的思想、理論等充斥於大學講壇;有的馬克思主義專業領域的學者,理論研究功底不夠,信心不足,講馬克思主義總感覺不那麼理直氣壯,甚至有自卑心理,覺得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低人一等;在高校,老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馬克思主義專業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兩個方面。從客觀上講,是因為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步伐很快,使得原有理論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實踐發展的需要。從國內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等基本制度與原來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多種經濟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從理論上加以說明的問題。從國際看,隨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遇到了空前挫折,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甚囂塵上,福山的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的論點廣為傳播。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們理論準備不足,加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尚在探索中,難以對很多新問題一下子做出科學回答。從主觀上說,是因為我們一些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夠堅定。一方面,在引進國外思想時缺乏對其做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鑑別,吸收多,消化少,得了「食洋不化」症。自己不懂,囫圇吞棗,又好譁眾取寵,盲目傳授學生,妄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就是得了「懶漢」症、「模仿」症。因為簡單照搬西方思想省事,簡單模仿人家來分析問題省力,還讓人感覺講西方思想的人有學問,知道的多,信息量大,也迎合了青年人的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和逆反心理。同時,由於我們的成果發表、評價機制等不健全,使這樣的學術成果容易發表、容易評獎等,也助長了崇洋媚外的學術風氣。

  今天,是應當從根本上扭轉這種不良習氣的時候了。而且,我們也已經具備了構建自己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主要是學習、引進國外思想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今天這種狀況就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而應當自覺地樹立理論主體性,儘快建構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因為經過將近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中國正在從世界舞臺的邊緣向中心邁進。與此相應,我們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制度也越來越完善,顯示出其特有的優越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在世界舞臺上發聲,把自己的主張講給世界;同時,世界上關注、研究中國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模式」研究成為國際思想界、學術界的熱點,國際社會也越來越希望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特別是國際學術界很想獲得中國學者有關自己國家發展的研究信息。遺憾的是,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很小,可以拿到國際學術界的成果還不多。主要原因是我們這些年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學習、研究國外的東西上,研究自己的東西反而較少,又不能把簡單照搬、模仿人家的東西再拿出去;即使研究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也還處於初始階段,多具有零散性、粗放性、探索性、嘗試性,缺乏系統性、精細性、學理性、成熟性的學術成果。這跟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情況類似。今天,形勢發展逼迫著我們必須儘快轉變學術研究方式,從學習引進型研究轉向自主創新型研究,從粗放型研究轉向精細型研究,從零散型研究轉向系統型研究,從試探型研究轉向成熟型研究。這樣,才有可能使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相適應,儘快拿出全面反映中國自己發展道路的學術研究成果來。

  實際上,30多年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和我們黨創新理論的引領下,我國的學術領域還是創造了很多新觀點、新概念、新話語的。比如,在哲學領域,30年前,我們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價值觀」為何物,今天則變得婦孺皆知,而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寫進中央文件,成為中國人民追求和遵守的新型價值觀;在經濟學領域,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概念、新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同時,超越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在政治學領域,我們建立和完善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政治制度,超越了蘇聯的一黨制和西方的多黨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我們建立了「指導思想一元化、文化發展多樣化」的體制;在國際政治領域,我們在原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建立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和新思想。把這些新思想、新理論、新話語總結好,使之上升為學術思想、學術話語,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上一個大的臺階,自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甚至能夠逐步引領世界。問題在於,我們這方面的理論自覺不夠、自信心不足。要知道,在一定條件下,「行易知難」,在實踐中做得好,不等於在理論上、學術上總結得好。正像中國古代有很高的建築成就、豐富的建築經驗,而缺乏完整深刻的富有嚴密邏輯的建築學理論一樣。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思維方式,既要重視實用、實踐,又要重視理論、學術。一言以蔽之,我們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總結好中國經驗,並給出學理性的分析說明,建構起全新的反映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繼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我們就不僅能夠在實踐上,而且能夠在理論和學術研究上進一步取得成就,開創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嶄新境界。我們應當有這樣的理論自信。

  同時,還應當看到,世界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也在確證著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實踐和文化方面。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實踐的影響無與倫比,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世界上的勞動人民才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科學理論。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世界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推動下,世界格局才發生了巨大變化,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出現了目前的「一球兩制」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駕齊驅、並終將由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世界格局和世界潮流。試想,自人類文明以來,除了馬克思主義,有哪一種思想能夠改變世界格局呢?這只是馬克思主義對世界影響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方面,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無與倫比。這至少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話語體系,如「經濟-政治-文化」「生產力」「經濟結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概念。不管人們是否贊同馬克思主義,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這套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第二,它影響並帶動形成了世界上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包括西方世界的盧卡奇、葛蘭西、薩特、哈貝馬斯、德希達、沃勒斯坦等。正是這些思想家在引領世界思想潮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第三,它深刻影響了當今世界各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新聞學等。第四,它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社會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以及各種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制度文化。第五,它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大眾文化,包括大眾語言、生活節日,如「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應當說,在當今世界上,馬克思主義已經深入到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所以,薩特、德希達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超越的。在西方國家的學術界,不懂馬克思被看作無知的代名詞。乃至在美國大學文科中,甚至在中學生中,《共產黨宣言》都被當作必讀書。所以,在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組織的「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評選中,馬克思的得票第一,並遙遙領先於牛頓和愛因斯坦。這說明歷史是公正的,馬克思的思想和理論經得起歷史的、人民的和實踐的檢驗。這也說明,近一百年來,我們中國的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選擇、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不僅符合中國實際,也完全符合世界潮流。

  況且,我們中國人尤其應當對馬克思主義有感恩之情。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我們的民族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真正站了起來、富了起來。只要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能夠解決「挨罵」的問題,改變我們在世界舞臺上長期被邊緣化、被貶低、被歧視的境遇,不僅在硬實力上強起來,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強起來。

  二、在回答時代問題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要增強人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關鍵是要解決人們的思想困惑,回答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就我國的情況來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理論工作者、青年學生是贊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對此要充分肯定,不能對人們的思想覺悟估計太低。即使對人們注重學習引進國外學術思想,也要看到其積極方面是主流,消極方面是支流。實際上,大家反感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重複地、空洞地、迴避現實問題地講理論。所以,有鑑於此,我們的理論研究、課堂教學等,都應當以問題為中心,而不能抽象地講理論。正像有的同志所說,如果我們的理論研究、課堂教學總是在自說自話、自我欣賞、自我滿足甚至自欺欺人,最後必然自取滅亡。這話絕非危言聳聽,蘇聯就是前車之鑑。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很多的。例如,在為什麼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人們就常常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不是發展得也很好嗎?社會主義好,為什麼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不搞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提出畢竟一百多年了,還管用嗎?我自己就經常在與聽眾交流中遇到這些提問,我想很多老師可能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人們困惑的根本性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要讓人們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是很困難的。而要回答好這些問題,就需要站得高、望得遠,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的結合上把道理講清楚。這裡,不妨對這幾個問題做一初步的解答。

  首先,我們來看「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不是發展得也很好嗎」這個問題。此問題初看好像有道理,但稍作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並不成立。

  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很好」這個觀點本身不成立。為什麼?因為從現實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真正發展得很好的就那麼幾個發達國家,其餘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有不少發展得不如我們的國家。從歷史看,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就更多,特別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都有不光彩的歷史,如販賣黑奴、實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甚至在20世紀為瓜分世界市場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災難。怎麼能夠說資本主義發展沒有問題呢?我們國家就曾經飽受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蹂躪。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也不完全成立。為什麼?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者雖然不講馬克思主義,甚至鎮壓馬克思主義者,但不等於廣大人民群眾不講馬克思主義。不要忘記,馬克思主義恰恰是產生在19世紀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所領導的世界性工人運動及其與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抗爭(順便說一句,最近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罷工和「新社會運動」還在不斷發生),也不會有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各種福利制度。如上所述,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它成為改造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動力。

  再者,看資本主義好與不好,還要從理論上做出分析。例如,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早就從理論上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弊病,並預言資本主義如果不改變其制度,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它就永遠只能在周期性的危機和動蕩中生存,並最終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從實踐上看,馬克思的預言是十分準確的。每一次危機都逼迫資本主義在制度上做出讓步和調整,向社會主義邁進一步。所以,今天的資本主義已經遠遠不同於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它變得「好」多了,但這個「好」恰恰是社會主義因素越來越多,如福利體系、對資本的全球治理等。

  這就涉及第二個問題,即「社會主義好,為什麼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不搞社會主義」。此問題初看好像也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它與上述問題一樣只是看到了暫時的、表面的現象,而沒有從歷史的、本質的、世界潮流發展的高度看問題。如果就當下看,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確是少數,而且有的還比較落後,不令人滿意;加之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也已不復存在,似乎社會主義沒有什麼前途。但如果從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世界潮流發展的高度看就會發現,在當今世界上雖然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風光不在,但社會主義潮流依然沒有減弱,只是改變了形式而已,即特色社會主義大潮方興未艾。不光我國以及傳統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搞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在搞特色社會主義。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長盛不衰,儘管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標準我們很難承認這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毫無疑問,它與傳統資本主義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特別是其分配製度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體系,已經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按資分配」的資本邏輯,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性質,甚至具有低層次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性質。近年來,南美洲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在搞「21世紀的社會主義」,非洲也有一些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通過議會民主途徑上臺執政,如薩爾瓦多、尼泊爾,並逐步推行社會主義政策。還有,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裡,局部地區由共產黨通過選舉上臺執政,如在印度的兩個邦,共產黨執政多年;近年來,法國有30多個城市或地區由共產黨執政。即使在比較典型的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因素也越來越多,包括福利體系越來越完善、政府調控市場機制越來越多,因為不斷出現的社會運動、經濟危機的壓力和日益深化的經濟全球化逼迫資產階級政府不得不加強分配製度改革和市場調控。難怪很多人到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感覺它們很「像」社會主義。所以,就連西方一些主流思想家也越來越贊成社會主義,以致提出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以英美為代表)、社會主義(以北歐為代表)、共產主義(以前蘇聯模式國家為代表)。這樣的制度區分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這表明社會主義已經越來越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

  一句話,就整個當今世界潮流來說,兩種社會制度的轉換正在悄然地然而卻是深度地進行著。可以說,這是當今乃至未來上百年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儘管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還是今天世界發展的主流,但從實質上看,社會主義正在日益強盛。而且,中華民族在這樣的人類社會制度的轉化潮流中正在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當然,世界兩大社會制度並存的格局還會長期維持,資強社弱、西強我弱的局面也不會在短期內改變。因此,我們既要站得高、看得遠,把握世界大勢,堅定製度自信,又要腳踏實地,主動適應世界潮流,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上新水平,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那麼,如何看第三個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提出畢竟一百多年了,還管用嗎」?初看起來這個問題似乎也有道理,但深究就會發現這也是一個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問題。

  首先,這裡講的「馬克思主義」是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而我們講的馬克思主義是比較廣義的,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經典的,也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所以,籠統地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百年前的理論,是不對的。

  即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不能簡單說過時了,而要做具體分析。不錯,他們的思想也有歷史局限性,如馬克思沒有見過汽車,恩格斯沒有見過飛機,列寧沒有見過電視和計算機,因此他們不可能為解決汽車時代、資訊時代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同樣,他們也不可能為各種特色社會主義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然而,他們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原理是不會過時的,正像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牛頓力學的基本原理並不會隨著社會發展而過時一樣,這些原理在一定範圍內永遠有效。

  那麼,這裡所說的「一定範圍」是什麼?就是理論的有效範圍或條件。任何理論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在此範圍內,它是真理,會有效;而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它可能就成了謬誤,就會失效。所以,一種好的理論要發揮好的作用,還要有好的理論使用者。所以,當我們追問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否管用時,還應當追問自我:「我是否會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一種理論再好,如果你不會用,那它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這本來是常識,但一到了社會科學領域,人們似乎就糊塗了,往往連常識都會違背。如果一個根本不懂物理學的人硬說牛頓力學過時了,人們會嘲笑他,而一些根本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硬說馬克思的某種理論過時了,人們居然不會嘲笑,還會附和。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經典馬克思主義中確有一些觀點過時了,因為它發生作用的歷史條件已經不存在了。最典型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爭取工人「八小時工作日」的觀點,已經隨著這個問題的解決而早已過時,只具有歷史文獻的意義。又如,在中國,階級鬥爭理論隨著革命的成功而不再有效。過去我們的失誤主要就是沒有弄懂這個道理,把革命時期的階級鬥爭理論教條地運用到建設時期來。

  今天看來,經典馬克思主義中還有很多觀點和理論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很有指導意義。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運用;二是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今天學習運用經典馬克思主義主要就是要學習運用這樣一些基本理論。下面我想就這個問題專門談談看法。

  三、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止一次地講過,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指南。所以,我們要掌握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把它當作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來學習和運用。

  一是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似乎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事,似乎早已不成問題。但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知易行難」,恰恰是在這個似乎人人都爛熟於胸的道理運用上,常常出問題。

  立場問題是研究事物的視角問題,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問題,根本上是為什麼人的問題。立場不同,往往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很不相同。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是這樣,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更是如此。比如,同樣去黃山考察,植物學家看到的是黃山的生態結構,而礦物學家看到的是黃山的礦物情況。社會問題更複雜,加之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觀察社會的視角,所以研究社會問題就更需要自覺把握自己的立場,這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主體性的關鍵。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呢?不是的。在立場問題上,還是有是非標準的,這就是人民大眾的立場。立場正確,研究問題的結論才可能正確;立場錯了,不管論證邏輯如何嚴密,結論都會錯誤。這些年我們的學術研究領域思想比較混亂,很大意義上就是研究問題的立場模糊了,有的人缺乏主體性,人云亦云,不知其可,自以為在搞純學術研究,實際上是在為錯誤思想代言。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3]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立場觀。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很多,最基本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於世界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等,為我們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問題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果我們只解決了立場問題,而不懂、不會運用這些基本觀點,那還是不能取得社會問題研究的有價值的成果。比如,人們最熟悉的哲學中的「物質本體論」觀點,每一個大學生甚至連中學生都似乎爛熟於胸,即所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但如果再追問一下「這些觀點究竟有什麼用處」「如何運用」,恐怕很多人回答不了。正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思考過如何把這些觀點作為方法來運用,而只是把它作為教條來背誦,或為了獲得學分,或為了裝潢門面,所以不會運用,也就常常得出結論:「哲學無用」。於是,學完了事,束之高閣。

  實際上,「物質本體論」觀點如果運用得好,是很有用的。它告訴我們,凡事要追根求源,分析其物質基礎,不要迷信,對自然現象是如此,對社會現象也是如此。這是其一。其二,要對事物做歷史的、運動變化的分析,也即要考察其來龍去脈,這就是「時間」的、「縱向」的分析,同時要做「空間」的、「橫向」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總體」的、「結構」的和「功能」的分析。其三,要對事物做規律性分析,即研究其在什麼樣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什麼樣的空間關係或結構,這也就是所謂的必然性關係。在上述工作做完之後,還可以對事物進行「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分析,即進一步把人們的價值評判標準擺進去,分析事物的價值性,即對人有什麼「意義」,作出「好」與「不好」,或「較好」與「最好」等分析;進而,把主客觀條件對照起來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後,進行實踐環節分析,提出改造事物、為人所用的方案。如果我們分析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能夠自覺按照這個邏輯套路進行,那我們的哲學就真正地學好了。由此,我們寫文章、做論文也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無話可說了。

  所謂方法,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即辯證邏輯方法和形式邏輯方法。上面講的就是辯證邏輯方法,它是由哲學的基本觀點轉化而來的邏輯分析套路,是總體的方法,其中有很多環節,各個環節之間都有嚴密的邏輯關係,由此我們對事物的分析就會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邏輯體系。比如,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邏輯體系,也需要做這樣的邏輯分析,但目前的研究還缺乏這樣嚴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拿出科學的當代經濟學體系來。辯證邏輯方法還包括辯證法的範疇分析法。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從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偶然與必然等方面對事物作更加深入細緻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運用形式邏輯方法。由此,就可以對事物進行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分析,並形成概念、判斷、推理。這樣,對事物的分析論證就會更加嚴密、完善。

  二是要更加注重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觀點的研究和運用。經典作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兩個層次,一是基礎理論,二是應用理論。前者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的一般理論觀點,後者則是對前者的應用,可分為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建設理論。二者的關係如同理論力學與應用力學的關係。前者由於是一般原理,不會過時,後者是具體應用,會隨著具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對於我們來講,今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革命時代,而是建設時代,所以今天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就主要應當研究和運用其建設理論。

  關於經典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的轉變儘管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但今天仍然需要加大研究方式轉變的力度。為什麼?因為至今還有人在這方面不太自覺,結果使理論研究嚴重脫離實際。例如,有人認為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仍然應當大講,結果不僅引起思想理論界的更多困惑,甚至引發經濟界、政界的思想波動,懷疑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否要變,是否要把新社會階層當成新生的資產階級進行批判、打擊。又如,我們學術界還有不少同志沒有意識到經典馬克思主義裡還有很多關於新社會建設的思想,更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這樣的研究、教學必然不能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的全貌,給人以馬克思主義過時的感覺。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新社會建設思想是很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中就有不少新社會建設的思想。比如,他們認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新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其總特徵、總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黨宣言》還特別提出了新社會初期建設的「十大綱領」,包括徵收高額累進稅、實行義務教育等。晚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提出了東方落後國家走向未來新社會的道路思想。列寧晚年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更多,包括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加強對幹部的監督制約,等等。

  遺憾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我們在很長時間裡對這些思想觀點不重視,也不敢研究宣傳,所以對非理論專業的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根本不了解這些思想觀點。改革開放後,對這些觀點有一些研究,但仍然很不夠。比如,由於研究不夠或仍然心有餘悸,改革開放後在很長時間裡我們不敢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唯恐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實際上,經典作家的這個觀點十分重要,關係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前途和命運問題。蘇聯為什麼垮臺?根本原因是其經濟、政治體制太僵化,從根本上限制了人的自由發展,首先是經濟上的自由發展。試想,在這樣的體制下,一個農民一輩子只能在一個集體農莊勞動,一個工人也只能在一個工廠工作,即使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他也不會滿意的,因為這種生活不能滿足人追求自由發展的需要。如果全國的工人、農民等都是這樣,都感覺不自由,有本事發揮不出來,那麼這樣的社會還能夠長期存在嗎?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夠成功?關鍵是給了人們自由發展的機會,數以萬計的農民可以進城搞建設,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而且又有政府的宏觀調控。

  實際上,經典作家的很多新社會建設思想都還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徵收高額累進稅、廢除繼承權、實行義務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消滅三大差別、轉變政府職能等思想觀點,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認真梳理研究;徵收高額累進稅思想、限制或廢除繼承權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已經160多年了,北歐一些國家都實行了,我們國家還沒有很好地實行;列寧關於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思想,仍然需要深入研究,這對於我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爭取國際話語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三是要把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起來,打造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經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其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相同的。經過9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很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那麼,如何把二者既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係講清楚,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從學理上總結好,使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能夠進入學術體系、教學體系、話語體系,成為人們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大家知道,我國現有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源於上世紀50年代從蘇聯借鑑的體系,包括教科書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蘇聯體系對我國的影響很深,不僅在大學,而且在中小學也是這樣。不可否認,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化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但由於這個體系跟當時僵化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一樣,長期不變,束縛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這個體系不斷被衝破,但新的體系一直在探索中,這同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是一致的。2004年,中央實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開始了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全面升級改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新的體系,為我們打造成熟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打下了基礎。但與形勢發展的要求相比,這套體系還不太成熟。比如,大學教材中的蘇聯教科書體系痕跡仍然比較明顯;西方學術觀點引進了不少,但消化吸收不夠;作為其主體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總結不夠,政治性較強,學理性欠缺;融通中外、古今不夠,拿到國際上還難以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實踐指導性不強,概念化的東西較多,科學性、規律性的東西較少,操作起來困難較多。

  圍繞構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24字的總思路,即「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4]這就為我們做好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關鍵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來研究和回答國內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好,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概念、觀點、理論,使之上升到規律的高度,能夠進入國際學術領域,包括學科領域、教材體系、話語體系和研究體系中。這個任務完成得好,就不僅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理論支撐,也能夠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2][3][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實現其理論創新,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正在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面對這個問題,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於紮實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觀照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更在於方法論自覺,即在方法論自覺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的學術話語解析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制度特點。
  • 劉奇葆在社科院調研: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調研,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學術研究中,貫穿到各個學科和專業建設中,把握正確方向,掌握科學方法,更好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關聯  實踐思辨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組成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一種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作為其發展基礎,系統地闡述了思維同存在之間的聯繫,進而實現唯物主義同辯證法之間的統一,並藉以實現了將唯物論同本體論統一。
  • 以習近平哲學方法論指導部隊思想政治建設
    原標題:以習近平哲學方法論指導部隊思想政治建設 實踐的巨大成功,從來都離不開科學方法論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哲學方法論的學習和應用,先後兩次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哲學,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體現。
  •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五個核心問題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並就如何堅持和鞏固這一指導地位進行了系統闡釋和精闢論述。為什麼要牢牢把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靈魂,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各領域,怎樣才能切實解決好真懂真信、為什麼人、怎麼用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本報今天特刊發理論對話。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展望理論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7月20-21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展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2019年年會在甘肅蘭州舉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郝立新教授、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克恭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俊宗教授分别致辭。開幕式由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朝東教授主持。開幕式現場
  • 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經驗及啟示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所賦予的內在規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否則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 張海鵬: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原標題: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發展的光輝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足的途徑和辦法,給予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極大的鼓舞和啟示。
  • 湖南師大組織學習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
    紅網長沙5月21日訊(通訊員 粟用湘 劉敏 記者 劉怡斌)5月20日下午,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校黨委書記李民教授、校長蔣洪新教授、校黨委副書記劉起軍教授、副校長歐陽嶢教授、著名倫理學家唐凱麟教授,以及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等出席。座談會由劉起軍主持。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獻
    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領導。
  • 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著力增強主體性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使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把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著力增強主體性。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
  • 社科院: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中心組積極探索學習方式,堅持學以致用,注重在深化學習中凝聚發展力量,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和決策水平,為順利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提供了堅強保證。 一、把學習當作內在需要,在推進社科院改革發展上明確思路,凝聚共識。
  • 加強闡釋研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一要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對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和客觀分析。三是深刻認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飽含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寄望我們進一步發揮對全國的引領示範作用,特別是要求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 ...情」「實」「意」 繁榮發展與「三個地」相適應的哲學社會科學
    對照「真」,我們有沒有切實把馬克思主義這個根本指導思想貫徹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始終,牢牢佔領意識形態陣地尤其是網絡陣地,在推進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上作出更有說服力的研究闡釋?對照「情」,我們有沒有永葆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激情,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有力回答幹部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 以自身優勢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以自身優勢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   習近平同志指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加強和改進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發展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證。
  •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讓人民政協這一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3、哲學發展產物: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革命學說的批判性的繼承,創造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吸收了黑格爾「合理內核」——辯證法思想;批判性吸收了費爾巴哈「基本內核」——唯物主義思想。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方法論與世界觀一致,有什麼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根本改變了哲學與時代、哲學與實踐、哲學與革命、哲學與人民的關係,終結了思辨哲學的統治,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哲學世界中的變革,更是變革世界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