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年12月24日,「」北大學子弒母案」在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 案件我相信大家都了解清楚了,但是事件具體的原因或者說作案動機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次事件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主人公吳謝宇從小生活富足,變故要從10歲那年開始,父親因癌症去世,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謝天琴身上,為了給丈夫治病,幾乎散盡家財,他也算是從小遭遇生活的打擊,與此同時,母親謝天琴就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所有事都以最高標準要求他,並且所有事情都要按母親的意思做,母親的高壓,讓年幼的吳謝宇難以喘息。
萌芽可能從那時起到就讀北大這段時間當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事情開始隨著時間發酵了!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事情爆發了,多麼美好的一天,本該有的美好的人生還沒開始就要被改寫了。
據辦案人員透露的消息,吳謝宇供述的作案動機是為「幫媽媽解脫」。他自述稱,父親去世後,自己發現母親很痛苦,會寫一些話在紙上,比如「我要去陪你」,情緒悲觀。他曾嘗試很多次開導媽媽,包括帶媽媽出去玩兒,但都沒有幫助媽媽擺脫這種情緒。吳謝宇本人否認殺害媽媽的想法與媽媽管教嚴格有關。
但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一般人是很難理解這種邏輯的,就因為母親思念過世的父親而把母親殺掉,說出來可能都沒人相信。
通過此事件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需要接受孩子的平凡的,我們不能把我們做不到或者希望做到的事情,都一定要求孩子去做到,到最後很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父母最悲哀的莫過於:我為你付出了我的全部的愛,最終成為了你最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