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擁有讓世人驚羨的才華,卻也遭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頓與坎坷。早年他因科舉落第而旅居長安十幾年,留下了「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哀嘆。後來面對安史之亂,他又不得不四處逃亡,在顛沛流離中品嘗著人生的辛酸和苦楚。
當歷盡艱險之後,杜甫終於在成都的郊外獲得了一個安身之所,並在那裡度過了為期兩年的閒靜歲月。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此一時期的作品。
安祿山攻克長安以後,杜甫幾經周折,於公元759年進入蜀中避禍,並於次年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結廬而居。他當時的居所,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杜甫草堂。
在草堂居住的時光,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快樂日子。不僅遠離戰亂,還得到另一位大詩人高適(時任蜀州刺史)在經濟上的資助,讓他能夠在綺麗的風光中悠遊度日。所以此時的杜甫,寫出了不少歌唱大自然的詩歌,其中《水檻遣心》是較為有名的一篇佳作。
水檻遣心杜甫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在首聯中,詩人就點明了草堂的環境,那是一個偏僻、開闊且幽靜的居所。「郭」在古代是指外城,所以孟子曾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的說法。而「去郭」則是指城郭之外,換成現今的說法就是,杜甫居住在一個十環以外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旁無村落,遠離塵囂的居所憑欄遠眺,視野自然是極其開闊的,所以詩人用了一個「賒」字來形容。因為「賒」字可以解釋為「遙遠」。例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就曾說過「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的話。這一聯是本詩的開端,大自然的風光自此開始映入眼帘。
通過極目遠眺,詩人看到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面,「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清澈的江水浩蕩無邊,似乎看不到盡頭;而茂密的林木間,處處盛開著奼紫嫣紅的花朵。
在頷聯裡,詩人借對景色的描繪,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江水的平靜代表了當時生活的安穩,而「少岸」則代表無邊,暗示在詩人的內心,希望這樣的生活可以持續得更久一些。
花朵不分早晚都會在林間綻放,但詩人偏偏用了一個「晚」字,這其實反映了他心境上的蒼老。此時的詩人已經將近五十歲了,大半生的坎坷際遇令他在面對美景的時候,不禁生出了「夕陽無限好」地感嘆。
在對景色進行整體概述之後,詩人抓出了兩個特定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出草堂的綺麗風光,即「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毛毛細雨中,不時有小魚跳出水面,歡暢地遊動;而在微風的吹拂下,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通過對大自然的兩位成員小魚和燕子的描述,詩人把春光明媚時的美好表現得淋漓盡致,並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此時喜悅的心情。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在最後一聯裡,詩人並沒有對景色進行任何直接的描寫,但通過一個鮮明的對比,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十萬戶」和「兩三家」分別概括了成都的繁榮與草堂的清幽。藉助對比中的強烈反差,詩人不僅成功地突顯了目前的居住環境,還顯露出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
靜閱閒話
本詩四聯全部採用對仗,這無異加大了寫作的難度,卻也完美地詮釋了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的可愛性格。此外,對仗的運用,讓詩歌的語言精煉,加強了誦讀時節奏感。
縱觀全詩,杜甫先在首聯裡,介紹草堂的環境,並做好了賞景的準備。中間兩聯則是對景色的具體描寫。尾聯是對首聯的呼應,對草堂的環境做了更進一步的刻畫。全詩環環相扣,首尾相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五言律詩。
參考資料《全唐詩》《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