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很難找出不愛孩子的父母,錯愛孩子的父母卻是不計其數。我們經常會本能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孩子設計和規劃成長和生活之路,而事實上在不少時候我們所構築的這「美好一切」也許並不是孩子所想要的,即「父母的需要並不直接等於孩子的需要」。這個不等式到底意味著什麼,本文嘗試用一個「精神疆界」的概念進行通俗易懂的闡釋。
一、親子關係的不清晰定位導致錯愛
一個人的不安全感覺會導致痛苦。不安全感的產生,是因為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者沒有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繁雜的關係,早在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模式就已經奠定了基礎,我們會在幼年的家庭關係模式中,看到成年人的各種行為和關係模式的縮影。分清楚關係中問題的責任歸屬,首先必須了解一個概念——精神疆界。
每個人都有著他的身體疆界。實際上,在我們有形身體裡面還有一個無形的隱形人,它就是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代表。所有看不見的內在心理認知、情緒感受、潛意識系統和文化信仰組成了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
內在隱形人的存在也同樣需要被「看到」和認同。當內在不安全的感覺出現時,隱形人也需要安置舒適的家、建立自己的防禦設施來遮蔽「風雨」。而保護內在隱形人的家就是每個人的精神疆界。然而,我們在心理和精神上往往分不出彼此的疆界,經常忽略身體裡面的精神疆界。
父母經常指手畫腳地對孩子說:「這件事情你應該是這樣做!」這就是在對孩子的內在隱形人說:「你走路的時候,應該聽我的,什麼時候該邁左腿,什麼時候該邁右腿,我比你還清楚!」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隱私和想法都要去管,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記、手機簡訊,不允許孩子的房間上鎖,還經常在說「我是為你好!」這些行為父母都是帶著善意的,只是想要提醒孩子或者安慰孩子。但是,如果沒有尊重孩子的內在感受,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二、模糊精神疆界的兩種表現
1.父母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經常會把「我認為這就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我們總是在給予孩子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而那也許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一個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來到一道溝坎之前。這個溝坎不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穩,可能會碰傷身體、流血疼痛。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您會怎樣做呢?大部分的中國父母會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直接抱過去。如果沒有把孩子抱過去,會發生什麼呢?當然,答案是孩子受傷,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這個受過傷的孩子下一次再見到這個溝坎,孩子有什麼反應呢?
這個問題,我在許多場講座中都問到過,父母們給我的答案有多種:
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
害怕,所以繞過去。
害怕,要媽媽抱過去。
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到底是我們認為孩子是這樣的,還是孩子真的就是這樣呢?
實際上,一個沒有受過外界影響的孩子,他會興趣盎然地嘗試了解外在世界。當孩子在第一次學習跨過溝坎的時候,有可能受傷,不過本能會讓他擁有不妥協的意志。當再一次遇到同樣的溝坎,出於本能,他會停下來思索,然後更加謹慎地上前;也許還會跌倒,但他還會繼續更加謹慎地練習,直到若干次後他成功走過這道溝坎,他會非常自豪地表現出來:「我徵服了這個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面對外界困難時,會主動增強自我的信心和認知。如果孩子的真實狀況是這樣的,為什麼父母卻產生出那麼多不同的想法呢?
父母對孩子不同的認知,造成父母不同的應對。當父母把孩子抱過去,也許就讓孩子失去了一個通過實踐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人間不缺少愛,只是父母總是在錯愛。這是一種缺乏確認的愛的臆斷。
2.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當成了「孩子應該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可以為父母的期望而學習,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而學習,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權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須要求孩子用放棄自我的自主權來回報,這好比我們為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於是要求他用命回報一樣。
無意識當中,父母把愛變成了一種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接受:不可以不喜歡父母做的飯,不可以學習的時間短於父母的要求。
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不接受父母的關愛,或者接受了卻並沒有感謝。有時,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從小會過於地懂事、努力、會看眼色(實際上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無法建立自我客觀的價值觀),長大後容易過多承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這種情緒過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結,往往到一定年齡,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另外,如果一個孩子保護自己的力量比較強大,而父母總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會出於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家」裝備森嚴,讓父母很難碰觸到他的內心世界。這時,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拒絕交流等行為。這些讓父母感覺不舒服的行為,實際上是孩子在嘗試著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行把門砸毀,而是學會敲門而入。打開的門越多,留下的防護欄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