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宰相劉羅鍋》,裡面有一個乾隆吃荔浦芋頭的情節,太監用荔浦芋頭表皮上的絲,去切軟糯的芋頭,然後將芋頭蘸上糖再放入乾隆的盤子中,那個過程勾起了我對芋頭的無限遐想,從此我也偏愛起吃甜口的芋頭了。
市面上的芋頭大致有兩種,大的那種香芋,還有小小個的芋頭,但無論哪種,挑選起來都不太容易。因為芋頭表面顏色都很深,還有毛,有什麼缺點都不易發現;不過因為愛吃芋頭,掌握一些挑選技巧可是十分必要的。
芋頭的選購
1、 仔細觀察整個芋頭的外表
芋頭的外表有皮毛,需要撥開那些皮毛,仔細摸一摸芋頭的表皮,看看有沒有發黴腐爛、硬化以及斑點等痕跡;同時,也要看看芋頭表面是否有傷痕、磕碰。
2、 檢查芋頭是否新鮮
新鮮的芋頭會帶有泥土的氣息,本身也帶著一點溼氣。而且,新鮮的芋頭一般都是比較硬的,如果發現芋頭較軟,千萬不要買,這樣的芋頭並不新鮮。
3、 用手顛一顛芋頭的重量
對於水果而言,尤其是柚子、橙子這些,同等大小的水果挑重的會比較好,這樣水分充足,但芋頭恰好相反,要挑輕的。同樣大小的芋頭,較輕的一方所含的澱粉量高,吃起來會比較粉,口感也好;而較重的一方含水量較多,肉質比不上前者。
4、 檢查芋頭根須部位
可以用刀輕輕切開根須部位,切口處會滲出一些乳白色液體,如果這些黏液像乳汁一般濃稠,又能夠很快乾結成白色粉末,那麼這個芋頭就夠粉夠好。還可以看看根須部位的小洞,在芋頭根部的附近,如果有很多凹下去帶土的小洞,那這個芋頭就較粉;如果外皮較光滑則不是很粉。
5、 觀察芋頭的橫切面
這個方法只適合大芋頭,一般大芋頭賣家都會切一半做展示,如果橫切面上紫紅色的紋絡越多越密,通常就越粉。
芋頭怎麼處理
芋頭跟山藥一樣,皮內都含有鹼性很強的黏液,如果碰觸到這些黏液,手會很癢,所以最好在市場上讓賣家幫忙削皮。如果一定要自己處理,可以蒸煮過後再去皮,這樣也不會引起皮膚瘙癢。
只不過,蒸煮後再去皮只適合做芋泥或者直接當主食食用,相信大部分人買芋頭都是為了做菜,所以生削芋頭皮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這種情況下,可以帶上手套用鋼絲球給生的芋頭去皮;萬一不小心碰到黏液,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食醋,攪拌均勻後來洗手。如果還是感覺奇癢無比,可以再抹上一些風油精,過一會兒癢感就會慢慢消除。
眼下中秋節即將來臨,也是芋頭上市的季節,很多甜品店都推出了芋泥口味的糖水,沙沙的口感十分不錯,但是做法也極其簡單,完全可以自己在家做。芋頭蒸煮後,和牛奶打磨成芋泥沙,再放入一些煉奶和糖水,味道跟外面賣的沒有區別,建議大家可以自己在家試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