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是心理健康大敵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者
抓個能同頻的人聊聊
心理學原理——
寂寞在本質上是一種期待形式的失落,空虛是無所事事的一種狀態。心理研究發現,人在寂寞空虛時,會呈現出無聊感和無助感。另外,研究還發現,一個人的內部世界越豐富,他的寂寞感就越少。
東子解析——
當一個人有事情可做時,無論是工作還是休閒,他都不會感到寂寞。只有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時,才會感覺空虛寂寞。
空虛寂寞是心理健康的大敵,它擁有很多心理隱患,比如抑鬱症、自閉症和焦慮症等心理症狀,都是因長時間的空虛寂寞而致,嚴重者甚至導致犯罪。有些青少年就是因空虛無聊,想找些「事」做,而鑄成大錯。
因為性格和喜好等因素,人與人有著很大的差別。比如同樣是工作了一個星期,有人的期盼著周末,可有的人卻懼怕周末的到來。後者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星期天抑鬱症」。因他們無法解決星期天「應該做什麼」這一心理衝突,由焦躁情緒產生了敵對心理狀態。
一個28歲的女性白領性格內向,朋友較少,愛好也不多。平時工作中,有事情可做,還有同事相伴,一天天過得也算舒心。可每當周末來臨,她就心生恐懼,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打發這兩天時光。有男朋友的,可以相依相伴;愛好多的,可以盡情去玩耍。可她都沒有,只好悶在家裡用「睡大覺」來打發周末時光。
其實,就生命本身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行者」。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但這不是說,我們就不需要朋友。所以,無論是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我們都要有朋友。時常和朋友聊聊天,培養一下興趣愛好,豐富一下業餘生活,就能從寂寞空虛的這種狀態當中走出來。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有很多朋友,但他依然寂寞。原因是缺少同頻者,因為沒有聊得來的人,無人與之同頻共振而感到寂寞空虛。這種同頻不是想法的一致,即便是思想交鋒也好。就如梁漱溟晚年對毛主席去世時所言:「我感到孤獨,因為缺少了爭辯者。」
東子這裡強調的走出空虛寂寞,不是說人就不應該獨處。因為耐得住寂寞也是人生必修課,成大事者要適當克制欲望,守住寂寞。但這個寂寞和前文中我所談不是一個意思,所以要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