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資源相對不足、政策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相對滯後、監管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等,這些是目前學前教育面臨的客觀現狀,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深層次問題。
問題背後,一邊是無數家長「上好園」的訴求,一邊是「入園難」「入園貴」的現實。
在貴陽市白雲區第一幼兒園,經過近幾年深入探索,「入園難」問題正得到有效緩解。
9月10日教師節,記者實地探訪了這所始建於1983年的貴州省省級示範幼兒園,園長袁青向記者介紹了緩解幼兒「入園難」的相關舉措。
白雲區第一幼兒園園長袁青(右一)正在觀看校園文化牆。
袁青告訴記者,開辦分園是一幼緩解「入園難」的主要手段,「教育資源非常不足,必須要通過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把他們進行分流,滿足孩子上學需求」。
2011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白雲區「入園難」問題比較突出。在袁青的記憶中,2011年到2015年,招生時間從一天縮短到半天,再到差不多兩個小時就可以招滿。
時間減少的背後,是需求在劇增。
2014年,白雲區第一幼兒園建成第一所分園,開始承擔分流周邊群眾子女入園的重任。目前,該園已建成7所分園,能滿足2000名適齡兒童上學。
獨木難成林。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單靠一家幼兒園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由於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大家都想擠著去更好的幼兒園,但每家幼兒園畢竟招收名額有限。」袁青說,每每看到家長們渴盼的目光,心裡很不是滋味。「這個問題說明,老百姓不僅有入園需求,也有對優質學前教育的強烈期望。」
因此,在白雲區第一幼兒園的7家分園中,袁青要求大家結合實際,嚴格按照「種子園」的科學理念和思路辦學,盡力縮小分園與「種子園」的差距。同時,通過培訓和引導,不斷提升責任區範圍內13家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讓適齡幼兒在區域內每家幼兒園都能接受到更有質量更加公平的學前教育。
當然,辦好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關鍵是要補齊學前教育的一塊「短板」——優質的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師資力量不足一直是制約全省學前教育更好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合格教師隊伍?這個答案在白雲區第一幼兒園探索解決「入園難」過程中裂變而出。
據介紹,凡是白雲一幼的新入職教師,必須要經過至少兩周的跟班學習和崗前分層、分類培訓,第一課就是師德教育,這是每個老師步入這個行業的必修課。
「在入園第一課上,我們會請教育行業楷模和經驗豐富的老師以老帶新,或以師徒制等方式引領他們深入認識自己的職業。並通過專業技能、業務能力以及如何與家長溝通等培訓,引導他們儘快進入角色,向著合格老師邁進。」袁青說。
同時,從2014年開始,白雲區第一幼兒園依託青苗會講師團和名師工作室,積極培養專業教師和管理團隊,為白雲區學前教育儲備人才。
「學校現在不僅是『種子園』,也是孵化基地。我們時刻準備著,只要有需要,我們優質的師資團隊和管理人才可以立即進入新的幼兒園,實現與相關部門有效銜接。」袁青表示,大家都在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爭取不辜負老百姓的期望與呼聲。
學前教育是「教育之根」,根強,方能苗壯。
「良好習慣的養成永遠是我們教育的核心。」袁青說,學前教育不是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而是要通過陪伴和引導他們去發現這是什麼,更多地追隨孩子的興趣,觸發他們願意動手動腦的習慣,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保護他們的自然本性。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袁航
編輯唐嘉陽
編審範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