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啟示錄:為什麼你無法複製中臺?

2020-12-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中臺概念甚囂塵上的時候,無論大中小型企業都在加速建設自家的中臺系統。不過隨著這股熱潮冷靜下來後,有的企業開始發現:做中臺,沒有那麼簡單!

《邯鄲學步》:戰國時期,有個燕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到邯鄲當地學人家走路。結果他不但沒學會人家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這個例子同樣適用於某些盲目做中臺的企業們。

接下來,我就簡單跟大家聊聊我被問到的一些與中臺有關的問題:

第一次被問到中臺:

2017年,來自物流行業某科技公司:你對中臺怎麼看?

我說:阿里巴巴快速發展期間建了很多重複的業務系統,後來的系統整合嗎?

對方正在負責中臺建設業務,作為顧問,這個回答未免太實在。

第二次:

2018年協助一家保險行業的客戶提升組織效能,逐步沉澱出清晰的前中後臺協同流程。

客戶認為,這些要做,但是不夠大,還要更大、更高屋建瓴的方案;於是又提議了客戶聚焦(Customer Fucus)的整體方案,重點優化線上營銷端到端流程,面向高價值客戶快速上市產品組。

結果最後客戶提出,你能不能給我們培訓一下中臺。

最後一次:

2019年在某大會上遇到了某銀行的顧問同仁,問我:中臺團隊如何評價績效和價值?

我說:中臺當然按消費者(Consumer)調用的SLA來評價呀。

對方說:比如一個模塊,在做之前,如何通過價值評價來決策做或者不做?

我說這不是架構師的職責嗎?中臺沒有架構師嗎?那這個中臺是怎麼做出來的?

對方:現在就是沒有人能評估這個事兒,所以做出來爭議很大,中臺團隊也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常言道B端決策緩慢又理性,為什麼中臺卻如此迅速地席捲大江南北,從不斷升溫到碎片一地,中臺究竟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企業在面臨新的技術概念時,如何更有條理地看待和採納?

1. 中臺本質:企業架構治理

儘管如今已經步入了Microservices與Cloud Native階段了,但如果不是一家遊戲類、照片類、音視頻類純數位化公司(據我觀察,這類公司是最早採用雲計算技術的),我推崇還是搞清楚早期Microsoft的一篇架構文檔中說明的三種架構層次。

為什麼?

就像早期熟悉雲計算架構必須看Amazon的技術白皮書一樣,作為企業服務領域的一哥,Microsoft的總結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應用架構(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即系統技術架構,通常表現為帶有資料庫的三層/多層技術架構體系。產品/項目架構(Product/Project Architecture),後期又稱之為解決方案架構(Solution Architecture),解決方案層與應用層的區別在於,它是業務導向的,致力於提升應用系統的業務質量。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hture),它其實是一個規划過程,識別企業IT未來應該達到的狀態,並實施一系列的計劃,使項目團隊通過交付達成。

1.1 中臺如何應對來自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挑戰

以用戶為中心(Customer-centric)意味著向消費驅動的轉變。企業產品與服務的推出不再內部可控,而是需要快速捕獲外部用戶的變化並響應用戶的需求。

曾經有客戶問:業務部門一年復一年人員都沒有增長,提需求的就是這些人,為啥我們的技術部門人員年年增長還不能完成需求?

原因就在於:提需求的人是沒有增長,但提需求的節奏、頻率、變化都大大提升了。

中臺大火,正是作為「包治百病」的神藥誕生。而對中臺一詞最不感冒的是電信業的小夥伴,「這些玩意不是電信業務軟體中早就實現過的?憑空造些概念出來。」

沒錯,中臺的很多概念,您都可以從Gabriel Morgan(前微軟企業戰略規劃部、現星巴克企業架構部主管)在2007的這篇文章《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 (SDP) for the Enterprise》中找到答案,其借鑑的正是電信業SDP(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快速交付業務服務的思路。文中Morgan提出:

We all know that SOA is a powerful tool to enable an agile business but … Well, it turns out that the telecom industry has largely solved this and are working on the challenges of what comes next.…SOA…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hange in the business, we will continually modify our architecture to advance our business and be more competitive.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needs of faster delivery of services, there are higher levels of sophistication in how to do Service Management with features like Service Naming, Registry and Location Services, Service Policy Management,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Servic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Rating and Discounting Management.Another example, is the sophistications in how an enterprise will handle supporting shared services. Enterprise Architectures will need to support shared services and will require sophistications in Dev and Test environments, Governance process and team models, SDLC modifications, Customer Support and Service Consultation/On-boarding.And finally, there are levels of sophistication how the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will look in S+S scenarios such as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 with cloud services. Or, resolve how the architecture will handle partner collaboration and customer-centric challenges the business strive for.

2007年時還沒有Micoroservice架構,後來由Netflix在整合移動多屏及個性化時被實現。

所以,粗體字充分展示了Morgan在技術概念上的準確定義,一旦概念被定義出來,它就可以被理解或不理解的人傳播了,因為無法通過「為每個服務定義一個唯一名稱變量,然後在調用時通過從資料庫查詢這個唯一名稱欄位找到服務地址」這樣的描述來向不懂的業務領導介紹服務命名。

1.2 中臺成功核心在於業務治理

同時Morgan在另一篇文章《Adoption, rather than Architecture, is the high order bit for Architects》中指出,企業架構最重要的是組織對齊。「對齊」是國內某家企業跨部門溝通最愛用的詞,也充分體現了該企業強大的組織能力。

中臺與ESB的核心差異是什麼?

在於業務服務能力(Capability)的下沉。

ESB是消息總線,解決系統異構信息交換問題,而中臺集成的是各種服務提供方,解決業務能力共享的問題。

中臺服務面向的顆粒度更細,更強調的是封裝完整的業務資源、邏輯和流程,每個服務有更強的自治性,而ESB的出現更單純地是為了解決系統層面的協作。

比如說,早年企業針對銷售部門有一個訂單管理系統,後來針對售後部門又開發了一個服務管理系統,最後發現,售後需要回溯銷售合同的條款,一開始通過批量同步,還行;後面量大了,批量處理已經延後了,就需要兩個系統更及時地同步。

如果作為中臺架構師,在業務資源識別時,最徹底的就是面向客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管理服務體系。

早期的共享信息數據(SID)模型就是這樣的架構。

建設中臺或任何企業級中心化的系統,需要權衡的就是如何協調不同使用部門之間的利益點。

比如說,某些部門不希望花費過多精力在系統建設上,那麼組織提供的共享資源就很有用處;而某些部門希望能夠快速響應經常變化、個性化的需求,那麼組織級平臺就可能拖累他們的節奏;而還有一些部門根本就不想與其它系統有依賴,那這樣的共享服務對他們而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中臺並不神秘,當企業想建設中臺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業務部門的需求究竟是什麼,他們希望改進什麼方面?他們及涉及的利益相關者願意為這個改進作出多大業務上的對齊?誰能夠承擔企業架構師的角色?

很多架構師其實只是一個高級程式設計師,並不具備權衡(Tradeoffs)的能力和魄力。否則,這不應該成為中臺項目,更好的處理模式是在解決方案或應用層面尋找優化措施。

早期的Connected Services Framework,在許多國外大型機構中演進成為Shared Services架構。

2. 為什麼你無法複製中臺?

阿里巴巴業務本身就是平臺型、開放型,但僅僅因為業務形態,也不足說明非平臺型公司不能建中臺,畢竟建成後效率更高啊。但企業需要意識到,阿里巴巴成功建設中臺,原因有兩點:

是對現有資源的整合而不是新建由內部團隊驅動而不是外部公司承接

2.1 可重用的資源:你有服務資產來建設中臺嗎?

中臺普遍採用服務、API來集成提供業務能力,許多企業第一步就是欠缺的,沒有這些服務和API;通常我們說的「服務化」,意思是把現有的組件封裝為Web Service,以提供更強的復用能力,比如說,一個Java的組件,只有Java的程序能調用,但封裝為服務之後,PHP/Node.js/iOS/Android全都可以支持了,就極大地提升了後端程序的復用性。

但事實上去到企業一看,很多系統連組件邊界都不清晰,這個服務化,其實在幫助企業進行應用架構(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層面的模塊化梳理。許多企業連模塊化都不想做,就要一步上中臺,怎麼辦,請外部公司空降PPT畫大餅、做培訓、倉促上馬半成品,結果可想而知。

2.2 運行維護和保障:你有工程能力來建設中臺嗎?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中臺上一個服務有多個消費者,如何進行版本升級?內部組件如何做到灰度部署?如何回滾?

事實是,關於服務要不要有版本編號,版本編號到底是不是一個值得採納的工程實踐,業界都還在踩坑、爭論。

運轉中的中臺,複雜度超過一般的系統運行維護,沒有規範、沒有自動化、沒有雲平臺管理能力的企業,很難玩轉中臺。即使空降一個中臺系統,落後的管理方式也只能將高鐵按照大巴時刻發車。

3. 如何穩步走向服務化戰略

茅臺這張PPT問題在哪裡?

在於沒有給出路徑。

與「中臺」這個名詞相比,我還是更喜歡使用面向服務的戰略來表述以用戶為中心的未來IT架構轉變。

3.1 用戶驅動:顯性化你的中臺業務價值

更個性化、更快地響應最終用戶的請求,尤其是外部用戶的請求,應該是中臺構建的業務價值目標。如果中臺僅僅是優化內部業務,由於業務價值不明確,或難于衡量,將可能導致不及預期、難於協調一致多個部門,所以由外部用戶感知的業務價值驅動,更能有效地落地業務資源與流程的整合。

比如說,利用用戶旅程分析工具,將過去用戶需要面對多個業務人員的流程優化為一項自助式服務,並支持在移動端、PC端和終端多處完成。定義用戶服務請求的監控指標改進,包括業務處理時間、業務流量、交易量,等,即決定了此項優化的業務價值。

3.2 團隊自治:構建你的高效面向業務服務的基層文化

如果你的團隊並不能真正理解服務化/中臺的好處,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可能真正落地。因為中心化的系統建設涉及的範圍太廣了,一條規範不能被正確執行,都會留下後期調用的隱患。

讓過去涉及到多個業務協作的系統團隊進行合作,設計出新的解決方案,讓他們直接面向業務部門收集的反饋,或用戶使用的行為指標、報告作出響應。

如果發現在這個團隊中,他們依然還需要依賴第三方的人、系統來解決問題,那麼自治式還不夠好,需要進一步解除依賴。雖然這在許多金融機構聽起來不太可能,但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誰又能真正承諾最終交付的中臺服務能夠高效響應呢?

3.3 服務管理:一步步加強你的中心團隊治理能力

隨著服務越來越多,需要有專門的服務管理團隊,接手服務基礎設施、目錄,並完善高可用、監控和運營治理。

可以為服務管理團隊設立服務規劃部門,一步一步為企業的服務化/中臺戰略進行未來狀態的導引。

總結

中臺不是一個新事物,也並不神秘。重視中臺,說明中國的企業開始意識到IT的重要性,以及企業架構帶來的巨大能效優勢。不應因「茅臺中臺事件」因噎廢食,前車之鑑,供我們制定更加合理的轉型提速節奏。

本文由 @陳加興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中臺產品經理實戰(20):萬能的中臺MSS建設框架
    眾所周知,每家企業對於中臺需求都是不同的,可以說中臺建設屬於千人千面,但是在中臺建設中還是有一個通用的方法論可以參考進行,這就是MSS建設框架。 二、階段2:企業標準化(Standard) 所謂企業標準化就是指將企業內部不同事業線的工作流程與規範進行統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標準化作業流程,從而讓中臺建設起來後的功能能在不同業務線進行復用,否則無法復用。
  • 中臺生態建設: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研發中臺、移動中臺
    中臺生態有哪些?自從阿里提出中臺的概念以後,近年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研發中臺、移動中臺……等有關中臺的名詞層出不窮,許多相關概念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中臺:所謂中臺,是與前臺、後臺相對應,系統中被共用的中間件的集合。中臺存在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於前臺,使數據信息不斷地發展到業務、組織、商業模式等領域。
  • 業務中臺 - CSDN
    一、為什麼要選擇中臺?我負責的產品是一個訂單調度管理平臺,這個平臺涵蓋了計劃、商品、訂單、審批、執行和單據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塊,是一個產品線交織、模塊冗合在一起的運營管理產品,還有各種各樣的配置、規則等。面對新業務的產生和變化調整,超出了現有產品的承載服務能力。
  • 揭秘中臺系統:業務邊界界定
    可能你會說付費會員體系屬於變現的基礎功能肯定要進行中臺化啊,這是由於我舉的這個例子比較直觀,所以我們能快速地判斷出。但是如果在看一些不是很直觀的模塊:地址標籤、會員個性化頭像,你覺得還要中臺化嗎?是不是我們就需要分別進行論證了?
  • 由阿里「拆」中臺想到的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阿里「拆」中臺的消息在坊間引發了熱議。事件的源頭是阿里掌舵人逍遙子張勇曾在阿里內網發文表示:他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阿里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逍遙子此言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力吹捧中臺的是阿里,帶頭「拆」中臺的還是阿里,這是要鬧哪樣?弄的很多阿里的效仿者是一頭霧水。
  • 2020百度雲智峰會「智能中臺」論壇:AI中臺+知識中臺加快落地
    在下午的「智能中臺」主題論壇上,百度智能雲介紹了知識中臺、AI中臺的方案架構與產業實踐,以及以雙中臺為底座建設的智能客服、智能理賠、智能辦公等智能應用。數位來自企業諮詢、電網能源、通訊信息、大健康領域的企業嘉賓分享了構建企業智能中臺的實踐經驗。
  • 保險公司為什麼要標配數據中臺?
    在[看懂經濟]看來,雙方在集團級數據中臺的建設合作上,更值得品味。數據中臺,是阿里首創並實踐過的解決方案,被公認為數字時代讓企業數據資產化產生價值的關鍵要素架構。中國太平洋保險集這樣領頭型保險企業選擇上馬數據中臺,可能對於整個行業都有著極強的示範效應,未來各家保險公司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數據中臺乃至數據資產化極有可能成為標配。
  • 揭開業務中臺神秘面紗
    本文將從中臺的基本概念講起,帶你一起探尋 Biz-UI 團隊的業務中臺構建之旅。1霧裡看花:解開中臺的面紗2015 年阿里制定了「大中臺,小前臺」的戰略方向,中臺一詞由此誕生。作為一個國人創造的詞彙,中臺沒有一個原生的英語詞彙來表示,我個人更傾向於使用「middle-end」或者「middle-platform」來表示。
  • 中臺建設失敗的七大原因丨中臺網絡研討會
    即便是企業為了構建中臺事先規劃、並投入與之相匹配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中臺項目失敗的可能性依舊很大,那麼,是什麼導致中臺項目的失敗?最主要的幾個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除此之外,本次網絡研討會的嘉賓、大咖還深度探討了更多影響中臺項目成敗的重要因素,本文已根據會議內容總結歸納出中臺項目失敗的七大原因,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失敗原因一:為了構建中臺而構建中臺。
  • 最開始反對中臺的人,結果還是選擇了中臺
    這也是郭東白要把業務中臺講清楚的原因,因為業務中臺的部分價值就是能夠把一個業務領域的能量傳遞到另外一個業務領域去,這裡面涉及到業務、管理的知識,不僅僅是技術功能復用那麼簡單。 中臺的意義遠大於功能復用。比如從算法角度來說,業務中臺有點像 Transfer Learning(遷移學習),業務與業務之間是有關聯、可以遷移的。
  • 中臺百科|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到底有什麼關係
    前言近期,全網數商開設了「中臺百科」專欄,每周會定期分享關於中臺的百科知識。在這裡,您能看到中臺的源起;什麼是業務中臺;什麼是數據中臺;以及關於中臺建設的所有內容,包括組織架構、進化策略、方法論等等。總而言之,學中臺、懂中臺、用中臺,就選全網數商,我們期待您的召喚!本期主要分享兩個知識:●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的區別?●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的聯繫?
  • 阿里徹底拆中臺了!
    中臺的基因之痛中臺並不是不支持創新,正相反,阿里中臺孵化出「盒馬鮮生」這樣的現象級產品,如果沒有中臺,不可能半年打造出一整套線上線下新零售系統。準確地說,中臺適合做「組合式創新」,沒法做「顛覆式創新」。為什麼這麼說呢?
  • 阿里中臺之變
    此後行業中臺之風漸盛,在2019年達到頂峰,和阿里的推動密不可分,阿里也成為中臺的代名詞,直接或間接和一部分中臺公司關聯,將中臺做成一門新生意。不過,和中臺業務聲名一併成長的不乏質疑,有觀點認為中臺是阿里包裝的網際網路概念,換湯不換藥;也有人指出,中臺是阿里的中臺,不具備普適性,對其他公司助力不大;甚至有公司因為盲目採用中臺,導致自身發展受挫。
  • 進擊的中臺,組織的礪煉
    一、我們為什麼關注中臺:企業戰略與組織的抽象與凝練中臺戰略作為近期大廠和品牌商競相追逐的方向,背後反映出企業對於業績增長進入相對瓶頸期的焦慮。我們認為,中臺不僅僅是技術架構的變革,而是一套「戰略、組織、方法論、技術架構」多者協同的結果。
  • 數據中臺與大數據的關聯度
    近年,數據中臺在網際網路領域走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數據中臺相關的應用。儘管數據中臺人氣火爆,但是仍有很多人分不清「中臺」與平臺、前臺-後臺、大數據等概念之間的關係。中臺的產生是由於無法科學合理地設計後臺,因此許多業務並和數據之間的銜接關係處理的並不恰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臺問世了。因此,所謂的中臺戰略,必須說清楚中臺是如何從後臺分離出來以及分離之後的中臺與後臺的聯繫和關係。此外,上述眾多中臺的定義與大數據關聯不夠。
  • 案例復盤:從0搭建業務中臺
    編輯導讀:區別於普通業務,中臺能讓系統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提升系統效率,建設業務中臺最直接的目的一般是為了幫助產品快速且低成本的提效。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總結分享了如何建設業務中臺,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 為什麼說國企數位化轉型成功關鍵在「數據中臺」?
    為什麼大型企業集團以及國企比中小企業更需要迫切需要搭建「數據中臺」?為什麼金蝶集團不自主開發數據中臺,而是選擇與數瀾科技合作向廣大企業推廣「數據中臺」解決方案,數瀾科技搭建中臺的核心競爭是什麼?金蝶集團這麼強,為什麼不自己開發數據平臺呢?本文試作解讀。
  • 業務中臺落地就選魔方網表,500強企業都在用的業務中臺標杆產品
    採用這種方式能將傳統開發效率提升幾十倍,原本無法參與系統搭建的不懂編程的業務人員,也能參與其中。採用業務中臺,企業可以用一個平臺同時支撐多條業務線,從而實現業務線之間的數據共享、深度配合,實現1+1遠遠大於2的效果。相互貫通的系統,幫助企業獲取相互關聯的客戶數據,構建了鮮活的客戶畫像,更好地支撐業務增長。
  • 又一個大廠要押寶數據中臺
    在當前中臺受到一些質疑,甚至有人稱為「中臺至暗「的時刻,又有一家業界大廠繼續加持」中臺「。這家公司知名度可能不是很高,但卻是人工智慧、大數據業界的絕對大廠。它是今年12月剛剛完成2億美元E+輪戰略融資、2019年獲得20億元人民幣融資的明略科技集團。
  • 數據中臺的前世今生 :帶你全面了解阿里巴巴做數據中臺的歷史
    本文來源:數智化轉型俱樂部數據中臺自14年至今,已然成為了2B、2G業務最熱門的話題,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網際網路公司等進行著數位化、數據化、智能化轉型。市場普遍認為,阿里巴巴將自身數據中臺建設能力對外賦能是拉起本輪數據中臺浪潮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