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發完火後,又經常感到後悔,內疚和自責?是否經常覺得自己掏心掏肺的對待孩子,孩子卻常常不領情?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聽話懂事,彼此在其樂融融的親子關係中愉快的舒展……其實您和美好的親子關係之間只差一個神奇的按鈕——溝通之術。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創立了一套"父母效能訓練",向父母傳授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以便更好地解決家庭衝突,從而使親子雙方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
應用在親子溝通方面,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❶ 當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產生一個問題時,通過"問題歸屬"原則搞明白到底是誰的問題,問題歸屬原則關鍵就是看這個問題影響了誰?造成了誰的困擾。造成了誰的困擾,誰就該為問題負責。
舉個例子:當孩子覺得自己的衣服穿的不合適了,別人都嘲笑他。他有情緒,這個問題歸屬於他。如果是你覺得他衣服穿的不合適,而一直擔心,這個情緒就屬於你,你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一句話:誰有情緒,問題就歸屬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❷ 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問題歸屬於孩子),父母通過"積極傾聽"的方式支持孩子。
積極傾聽是指在溝通過程中,對孩子的語言反饋不摻雜父母個人對這件事的評判,而只是對孩子之前的信息(感受)如實的反饋。關鍵在於要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出建議。
例如:
孩子說:"汽車司機對我大吼,車上的人都笑話我"(孩子有情緒,處於問題區)
父母:這一定讓你很尷尬。(積極傾聽,表達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下面給大家多呈現一些例句:父母們,以積極傾聽方式所做的反饋:
1.孩子說:我太笨了,我學不會算數那些題,我永遠做不出來。
家長:你感覺自己不夠聰明,懷疑自己永遠都搞不定算術題。
2.孩子:我不想在這個到處都是鬼的黑屋子裡睡覺。
家長:你很害怕。你覺得你的房子裡面有鬼。
3.孩子,我在街上摔倒了,腳被擦破了,流了好多血。
家長:看到這麼多血,你一定嚇壞了。
4.小西有個充氣球,有一次有一個狗一躍而起要破了這個球。
西非常的傷心大哭起來。他的父母立即跑來說:沒什麼,我們明天再給你買一個。但是毫無作用,他哭的更厲害了,於是他父母換成積極傾聽:狗咬破了你的球讓你非常傷心,對嗎?他說是的,然後他不再哭泣,跑去玩了。
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當孩子跟你傾訴的時候,孩子是有情緒的,家長只需要積極傾聽,然後反饋孩子的情緒,就可以了。
再來看看這個例子:
兒子:我真想打小樂一巴掌!
父親:為啥呢?
兒子:他把我的本子扔到了垃圾桶裡!
父親: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
兒子:沒有!
父親:那怎麼可能,無緣無故為什麼他要扔你東西?肯定你有弄到他。小樂是你的好朋友,大家都要好好相,知道嗎?
兒子:我沒有錯,是他先動手的……不和你說了!
各位家長,熟悉嗎?我們和孩子溝通的套路是不是跟這個例子很像?那些不願意聽父母說話的孩子往往是由於父母本人也沒能夠很好地成為聽眾。
但是,懂得"積極傾聽"的家長是這樣溝通的:
兒子:我真想打小樂一巴掌!
父親:孩子,聽起來你很生氣。
兒子:是的。你知道他幹什麼了嗎?無緣無故把我的作業本扔到垃圾桶裡!
父親:真的有些過分。
兒子:我猜他認為是我把他的美術作品弄壞的。
父親:你這樣想啊。
兒子:但不是我弄壞的。
父親:我相信你
兒子:別人推了我,好多東西掉在了地上,唯獨小樂的美術作品壞了。。。。。我不是故意的。
父親:你確實沒有故意弄壞他的作品。
兒子:但。。。。我應該跟他解釋,不管他信不信。我覺得他也應該向我道歉。
這位家長發現,他只是傾聽孩子說話,回應他的感受,沒有給孩子任何建議,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決辦法。
有人傾聽和被人理解的感受是很美妙的,那麼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和接納。積極傾聽讓很多父母發覺溝通是一個很愉悅的過程,因為積極傾聽,讓他們的孩子解決感覺到了支持。
練 習
1.孩子說:我搞不懂老師幹嘛要布置這麼多作業,把我們累垮。
家長: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讓你覺得很累。
2.請您記錄一次用"積極傾聽"的方式和孩子的對話。
❸ 父母因為孩子而產生負面情緒時(問題歸屬於父母),用"我-信息"的方式向孩子表達,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感受,同時問題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
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覺得不可接受的時候,這個時候按問題歸屬原則,問題區在於父母。大部分的父母習慣於說:你不要那樣做!/你真淘氣!/你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的呢?/你早就知道這樣做不對!……
這樣的信息稱之為"你-信息",對孩子來說,他接受"你-信息"的感覺是非常不愉快的指責。
此時,就非常有必要替換成一個完整的"我-信息"。"我-信息"是突出我的感受的信息。包含三部分:1、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2、對我(父母)產生的感受。3、對父母造成的影響。
例如:孩子,你在我們交談的時候大聲吵鬧,(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困擾,(對父母產生的感受)我們沒有辦法聽清對方的話,沒有辦法好好交流。(對父母造成的影響)
"我--信息"的力量來源在於在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我-信息"中,發送者強調了自己的感受,並且沒有敵意。一旦父母們開始在家裡使用"我--信息"他們就開始在各方面感受到"我--信息"的魅力,許多父母驚訝的發現,孩子們在得知自己給父母帶來困擾後,他們願意顯示自己樂於助人的一面,並且努力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練 習
你走進臥室,看到孩子剛洗澡出來,把溼毛巾扔在你床上。
1.寫出通常情況下,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說:
2.同樣的情形,運用下面所列的技巧得到孩子合作。
A、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
B、對我(父母)產生的感受:
C、對父母造成的影響:
試試看,你會發現使用非責備的"我—信息",而不是批判性的"你—信息"所帶來的魔力。
❹ 當親子雙方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時(問題歸屬於雙方),父母運用"共贏"的方法解決衝突,從而使雙方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
父母使用"我--信息"孩子不一定全部立馬就會改變,這是父母和孩子都有利益訴求問題,歸屬於雙方親子關係產生衝突,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共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親子衝突出現時,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法(權威):家長贏,孩子輸。父母決定解決方案並且希望孩子們接受自己的方案,如果孩子拒絕,父母就會使用權力,強迫孩子妥協
第二法(縱容):孩子贏,家長輸。孩子哭鬧,家長妥協。
這兩種方法都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方式。其實我們還可以用第三種方法:
第三法(平等):共贏。家長和孩子共同找出解決辦法,不同程度的做出讓步,從而滿足雙方都贏。
接下來我們會以案例來說明這3種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這是一個母親和兒子之間的衝突。4歲半的小克總是拒絕吃蔬菜,這讓媽媽很焦慮。
第一法:(家長用權威贏,孩子妥協)
媽媽:你不吃蔬菜讓我很擔心。因為我害怕你會缺乏身體所需要的維生素。這些維生素會讓你長高、身體強壯、更健康。
孩子:我不喜歡吃蔬菜,我討厭蔬菜。
媽媽:那不行!你必須吃掉一些我準備的蔬菜。如果你不吃,你就別想吃其他任何你想吃的。
第二法: (孩子贏,家長妥協)
媽媽:你不吃蔬菜讓我很擔心。因為我害怕你會缺乏身體所需要的維生素,這些維生素會讓你長高、身體強壯、更健康。
孩子:我不喜歡吃蔬菜,我討厭蔬菜。
媽媽:如果你不吃,對你自己沒有好處。你繼續毀你的身體吧。我好好跟你說你不聽,你以後就會後悔的。
第三法:(共同商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天早餐後,我叫住了小克,我們一起坐在餐桌旁。這大概是最好的時機來使用第三法和小克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芝麻街》大概還有一個小時才開始。我簡要地和他講了我們要做什麼以及問題是什麼。
媽媽:你爸爸和我都已經對於提醒你要吃蔬菜感到很煩了,而且我們也不想因為你把蔬菜留在了盤子裡而懲罰你。
孩子: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喜歡吃蔬菜,我討厭吃蔬菜。
媽媽:你確實很討厭吃蔬菜。
孩子:是。
媽媽:你不吃蔬菜讓我很擔心,因為我害怕你會缺乏身體所需要的維生素。(我之前和他說過這些維生素對於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性)
孩子:嗯。
媽媽:好吧,現在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希望總是因為這件事而生氣。你願意想想我們應該怎麼辦嗎?
孩子:我可以接下來的一周裡不吃零食。(沮喪的)
媽媽:哦,這事實上是在懲罰你,我們不想那麼做了。
孩子:哦,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媽媽:我有幾個主意,我打算寫下來,然後我們一起看看。或許,你和我可以找到一個適合我們兩個人的辦法。
孩子:好。
媽媽:我們來列個單子,上面寫上你喜歡吃的蔬菜和你不喜歡吃的蔬菜,你覺得如何?
孩子:可以,就這麼做。
媽媽:你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孩子:是的。
媽媽;好,那麼你來告訴我你喜歡哪些,我記下來。
孩子:好。
媽媽:嗯,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青辣椒、玉米、奶油玉米,是這些嗎?
孩子:是的,玉米棒。我喜歡沙拉和蔬菜拼盤。
媽媽:好的,還有嗎?
孩子:哦,我不喜歡吃做熟的胡蘿蔔和大白菜。
媽媽:好的。那我們做一份喜歡吃的生蔬菜的列表如何?
孩子:好啊!
媽媽:好的,你同意。
孩子:另一個單子,我不喜歡的。媽媽,寫下來:"小克不喜歡豆子和胡蘿蔔。"
媽媽:好的。(接著,我重複了整個清單,他再次確認清單沒有錯)
孩子:媽媽,寫下來:"媽媽不能忘記小克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媽媽:好的,還要寫上:"小克會吃這份單子上他喜歡的蔬菜,不需要爸爸和媽媽提醒。"你同意嗎?
孩子:好的,我同意。
媽媽:我把它放在哪裡呢?
孩子:放在這裡,(他把單子固定在了櫥柜上。)這樣你就可以天天都看到它了。
媽媽:好的。
孩子:好主意,媽媽!
我們相視而笑,他開心地走開去看他的電視了。
與權威管教和縱容不同,共贏的方法是一個互相商量"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要是從小學會這樣的方式,以後碰到衝突了也懂得去溝通解決。
共贏法其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是: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1. 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判斷給誰帶來情緒困擾。
2. 如果孩子在問題區——積極傾聽,支持孩子。
3. 如果父母在問題區——發送"我-信息"表達感受,尋求幫助。
4. 當雙方都處於問題區時——共贏法,解決問題。
家長朋友們,你們會了嗎?
1、當親子衝突激烈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記住:情緒激烈時叫發洩,情緒平穩時才叫教育。
2、用了所有的步驟和方法,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怎麼辦?
這是有可能的,但也沒有損失什麼。通過這些方法,使我們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也是往往是我們解決難題時所期盼的。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時間去把事情晾一晾,就可以找到辦法了。生活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他是在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製造問題。
都知道父母是愛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昨天我還接到一個閨蜜發來的求助信息:"孩子突然不跟我說話了,關閉了心門,怎麼辦?"我們生活在語言的世界裡,父母的語言中指責、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貼標籤等等,都會致孩子慢慢對我們關上心門。但父母還往往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一片好心。以上的溝通方法是來自於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寫的《父母效能訓練》一書,我花了幾千塊錢參加的"父母效能訓練工作坊",親測有效,分享給每一位爸爸媽媽。
願我們心中有愛,更懂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