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赫爾辛基5月7日訊 據中國駐芬蘭使館網站消息,5月6日,陳立大使就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問題接受芬蘭媒體《赫爾辛基時報》專訪,全文如下:
一、當前中國抗疫形勢如何?
過去幾個月,中國始終堅持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採取了最嚴格、全面、徹底的防控措施,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成功遏制住了疫情。4月26日武漢在院患者已經清零,5月2日湖北省下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全國目前還有不到1000個確診病例,疫情在本土傳播已基本阻斷。當前,我們正在努力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積極推進復工、復產、復學,使社會生活儘快重回正軌。
在這期間,除了醫療方面積累的經驗外,我認為我們最重要的經驗是團結協助挽救生命。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全國各地4萬多醫護人員、無數的醫療和生活物資馳援武漢。我們也不會忘記,在中國抗疫最艱難的時刻,國際社會給予了我們寶貴的支持。當然,現在我們還遠沒有戰勝疫情,單靠中國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只有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控制,我們的生活才能回歸健康安寧。
二、有人質疑中國在疫情早期應對不及時,甚至隱瞞疫情。那時發生了什麼?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應該說,這樣一種病毒給中國的防治工作帶來嚴峻挑戰。但如果回顧一下事實,就會發現中國政府的應對是及時果斷的,態度是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我可以簡單梳理一下當時的時間線:去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上報了其接診的可疑病例。今年1月3日,中國開始定期向世衛組織及美國等國家通報疫情信息。8日,中國初步確認新冠病毒為病原。12日,中國及時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為各國確診、治療及疫苗研發等提供了重要前提。23日,1000多萬人口的武漢實施「封城」,當時中國之外僅有9例確診病例。1月下旬,世衛組織派團對武漢進行現場考察。2月中旬,包括2名美國專家在內的中國—世衛組織聯合專家考察組對中國進行了為期9天的考察,中國的應對措施得到專家組的充分認可。應該說,面對一種未知的狡猾病毒,中國的反應已經非常迅速了。中國政府通報的信息特別是武漢「封城」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強烈的信息,那就是病毒問題非常嚴峻。中國政府的抗疫措施和通報的信息為國際社會抗疫提供了足夠的預警強度和預警時間,但很遺憾一些國家沒有足夠重視,甚至稱其只是一場流感。1個多月後,疫情在世界範圍內逐步暴發。我依然記得3月中旬《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標題是《中國為西方贏得時間,西方卻浪費了它》。
三、疫情期間,中國對確診和病亡數據進行了調整,引發對中國數據可靠性的質疑。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是否保持了透明和誠實?
對數據的修訂是國際通常做法,在芬蘭等各國都有。不應認為修訂數據就是不透明,恰恰相反,這體現了公開透明、真實開放和負責任的態度。當前中國正在全面復工復產,武漢已經「解封」,很多媒體在武漢「解封」後也親身到武漢採訪。隱瞞數據是不可能的。
四、美國總統川普曾質疑新冠病毒起源。多位病毒學家和流行病學家證實新冠病毒無人造特徵,所有基因突變都符合動物向人傳播。針對病毒起源開展獨立調查或將澄清指責,為什麼中國反對?
政治的歸政治,科學的歸科學。病毒起源是一個嚴肅複雜的科學問題,應當由科學家去研究,我們也支持科學家之間開展科研交流。但現在恰恰是一些政客迫不及待地要給病毒標上「原產地證明」,將病毒起源這一科學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這是典型的甩鍋行為。這種有罪推定式的論調中國無法接受。在病毒溯源的問題上,應該就事論事,尊重科學,不能搞陰謀論和汙名化。
五、此前發生多起不合格個人防護物資和檢測試劑從中國銷往其他國家的事件。這些新聞對中國聲譽不利。政府採取了什麼措施杜絕此類事件?
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國家對防疫物資的需求快速擴大,中國一直在盡己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支持和幫助。在採購過程中,確實產生了一些質量方面的爭議。這其中,有部分產品的質量問題,更多的是中外對相關物資質量標準不同,使用習慣存在差異,有的也出現了醫用和非醫用產品用途混淆的現象。
防疫物資質量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健康,中國政府一直對此高度重視。對不合格的防疫產品,我們絕不會放任不管。近期,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從生產、交易、認證、出口等環節強化質量監管,嚴打假冒偽劣等行為,切實保障防疫物資質量安全和出口秩序,有效支持國際社會抗擊疫情。同時,對於商業採購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我們也建議買賣雙方通過商業化原則和合同約定妥善解決。
六、芬蘭政府是否正式請求中國政府提供檢測試劑盒、口罩、個人防護物資和其他物資的幫助?中國有無提供幫助?
中芬關係良好。疫情暴發以來,雙方就疫情防控保持了密切交流與溝通。兩國元首、外長等通過通話和致信等方式,積極表達了對對方抗疫的支持與肯定。芬方通過不同渠道表達希從中國商業採購防護物資的意願,雙方企業和機構也正就此開展良好合作。4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應約同尼尼斯託總統通電話時表示,中方願繼續同芬方交流疫情防控經驗,幫助芬方解決當前防疫物資短缺等困難。尼尼斯託總統對此表示感謝。我願重申,中方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芬方提供協助。在這方面,我們使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並將繼續盡全力為雙方加強溝通與合作提供助力。
七、中國還向哪些國家提供抗疫物資幫助?中國幫助歐盟國家的動機是什麼?
目前,中國向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醫療物資和設備援助,與150多個國家分享了抗疫經驗。除中央政府層面外,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民間機構也已行動起來,積極向有關國家和地區捐贈或提供各種形式的支持。
說到中國幫助歐洲的動機,首先我想再次感謝歐盟和歐洲國家在中國抗疫最艱難的時刻伸出援手,我們完全相信這是出於善意的幫助,沒有去想歐洲有沒有什麼別的動機。同樣的,在歐洲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盡己所能提供支持和幫助,唯一目的就是支持歐洲抗疫,這一點非常簡單明確。因為我們切身體會到,疫情當前,全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同舟共濟才能形成最大合力。
八、您如何評價中國和西方特別是美國在疫情期間的衝突?中國面臨的來自西方的敵意來源是什麼?
這次疫情期間,支持國際抗疫合作的聲音仍然是主流。中國與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了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和交流經驗,彰顯了團結的力量。我認為,中國和西方合作是主旋律。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政客始終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見不得中國好,不停地搞汙名化,還向中國甩鍋。疫情早期中國果斷「封城」,西方一些人說我們沒有人權;中國開足馬力生產防疫物資馳援其他國家,他們說我們搞「口罩外交」;中國嚴把防疫物資質量關,他們又批評中國阻礙物資出口。現在隨著疫情持續蔓延,他們對中國的汙名化抹黑也在不斷翻新,煽動對中國追責、索賠。這又令我想起4月中旬《紐約時報》的另一篇文章,標題是《這場疫情,如果西方輸了怎麼辦?》,意識形態對立成分躍然紙上。
疫情是天災,中國不是病毒的同謀,而是各國抗擊疫情的盟友和夥伴,是國際抗疫合作的貢獻者、合作者。這些人應當清楚,敵人是病毒,不是中國。當務之急是聚焦疫情防控,推動國際合作,而不是忙於推卸自身抗疫不力的責任,混淆視聽,甚至轉移到制度優劣比較和對抗上。
九、您認為疫情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中國是否會在疫情危機中變得更強?
這次疫情已經使20多萬人失去生命,對全球人員往來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沒有哪個國家是這場危機的受益者。
當前我們正身處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相互依存的時代,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與全球價值鏈徹底「脫鉤」,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作自我隔離的孤島。這次疫情充分說明,國際社會需要更加團結,全球治理需要更加完善,單邊主義、霸權模式、零和競爭,不應是國際社會的選擇。希望這次疫情能讓我們每個人都受到教益。
中國一直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是主要參與者和構建者,始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倡導可持續發展,主張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在這些方面,中國與包括芬蘭在內的歐洲國家有很多共識。我們將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同時,我們願繼續與歐洲及世界各國深化合作,確保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安全順暢運轉,幫助困難和脆弱國家,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