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傳統習慣,豬肚大補,而且是溫補,就是不會過火的大補,溫補最養胃。做法上主要三種:①素菜燉;②補藥燉;③母雞燉。
⒈素菜燉。選取最多的食材,山藥、蓮子、芡實、紅棗、板慄等。分別的和著豬肚一起燉了,葷素搭配,相得益彰,好吃補身。
⒉補藥燉。中醫用到最多的藥膳同源補方。大病初癒有胃口了,一般會建議你燉個豬肚子補補吧,再給你幾味補藥,一塊燉了。比較有名的叫做「四君子湯」的,就是茯苓、蓮子、芡實和薏仁,和豬肚一塊燉,吃肉喝湯,養胃補腎。
⒊母雞燉。這個做法最普遍,要三歲的老母雞,豬肚補,老母雞也補,叫做「二補」。本地土母雞,養到第三年,基本的都不咋下蛋了,身體就肥胖,燉好後,湯麵一層黃亮亮的油,特別的香,喝了最補最養人。
不論怎麼做,要注意三點:①豬肚一定的要收拾乾淨;②整個烹調過程不能給鹽,好了再給;③一起燉的配菜,要根據成熟的時間掌握,譬如山藥提前半小時再給,枸杞只能起鍋時才能給。另外最重要的是,所有燉豬肚,起鍋調味必須有現磨黑胡椒碎。
好吃的是仔公雞肉,好喝的是老母雞湯。幾百種雞肉菜餚裡,就這兩種是精華。特別是單品吊湯,再好的食材,海參鮑魚,龍肝鳳髓,沒有超過老母雞湯的。
燉雞湯最是家常,每個家庭都有經常做過,還都有自己的味道,家家不一樣。不過做法基本相同,都是洗洗剁剁燉了。但是仔細觀察,家裡燉雞也有兩大流派,一種是家常做法,一種是飯店做法。區別在於,家常做法原生態,一般只有蔥姜鹽做提香調味。飯店做法比較麻煩,僅僅調味料就有很多。
我不喜歡飯店做法,出來的菜都成調料味了。因為烹飪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去吃調料的味道,而是為了吃到食材的味道。理解到這層次,老母雞湯燉出來自然就好喝。
要三歲的本地品種走地母雞,收拾乾淨後,斬剁大塊,一隻雞腿斬兩塊那大。直接的涼水燉,燒開撇去浮沫,轉最小火,不給任何調料,燉三小時。分裝前給鹽調味,香蔥段出香。這道湯適合盛碗單吃,也適合澆面或素餡水餃。連湯帶面還有肉,滿滿一大碗,那是相當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