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向來奉行拿來主義,其中既有慘不忍睹的魚目混珠之作,也不乏令人驚豔的神來之筆。翻拍片的「本尊」通常具備兩大特徵:或是因其年代久遠,製片商可 以借懷舊之名賺個盆滿缽滿;或是屬於經典外語片,與美國觀眾之間存在一定隔閡。
由此觀之,2010版《葬禮上的死亡》算得上是翻拍片中的異數:原作上映後 不到三年,內爾?拉布特(Neil LaBute)就迫不及待地請來金牌編劇迪恩?克雷格(Dean Craig)重新打造劇本,力圖用黑人喜劇元素來中和冷調子的英式黑色幽默。
拉布特的翻拍究竟是多此一舉還是錦上添花?從新鮮出爐的北美票房排行榜來看,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風格鮮明的美式幽默成功地避免了原作叫好不叫座的命運,優秀的劇本與創意又使其免於評論界的口誅筆伐,拉布特的中庸之道雖說是驚喜欠奉,卻也不乏點睛之筆。
黑人喜劇調和英式幽默
在葬禮這樣極度陰鬱肅穆的場合,竟也能不斷湧出幽默氣息:一個希望諸事順利卻又天不遂人願的長子、一位求子心切的妻子、一位誤食迷幻藥之後在屋頂上大跳裸舞的未婚夫、一個訂婚後依然和前男友糾纏不清的侄女、一個牛皮不斷脾氣火暴的叔叔再加上未能將秘密帶進棺材的同性戀老爹……西方人百無禁忌的搞笑天分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誠如1997版導演弗蘭克?奧茲(Frank Oz)所言:「將絕望的事情再度絕望化,負負得正的結果就是能夠讓故事變得更加有趣,充滿了無數個滑稽的可能性。」
與舊版相比,《葬禮上的死亡》(2010)並未在內容和情節上做出多大改動,只不過是將故事的背景從英國轉移到了洛杉磯郊區,將人物設定從淡定沉著的英國上層社會改成了南加州的非裔中產階級。作為一位著名的厭世者,拉布特既不願將「葬禮」打造成一個喧鬧傖俗的狂歡嘉年華,也不打算和投資人的腰包過不去。就此而言,繼續起用原作編劇克雷格的決定不可謂不明智,後者幾乎是毫不費 力地複製了舊版的框架與節奏,並用黑人喜劇元素中和了偏冷的英式基調,使之在保留原作魅力的同時,更適合當今觀眾的口味與好萊塢影星的演繹。
不少觀眾抱怨2010版「葬禮」有近親繁殖之嫌,驚喜不足,新意欠奉,然而若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影片為英美喜劇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對照:如果說奧茲 更注重演員的戲劇功底,那麼拉布特的選角則是以喜劇天分為準繩,原本微妙細膩的英式幽默亦被改造成了風格鮮明、大開大合的美國黑人喜劇。儘管新版的素材和笑料與原作幾乎並無二致,卻多了一分誇張,少了一絲荒誕;有時兩者都能讓人笑破肚皮,搞笑手法卻又是大相逕庭,花樣百出。
出色的群戲,優秀的喜劇
舊版「葬禮」中的群戲極為出色,所幸的是,拉布特亦成功地召集了一個強大的演員陣容,從而使影片的水準上升了一個層次。每個小角色都令人過目難忘,每一位演員都極具天分,其中大部分都不曾有過類似的合作經驗,然而效果卻是出乎意料的好。
新版的群戲動態十足,演員的表演絲絲入扣、相互交融而又不著痕跡,壓根兒不存在所謂的搶戲。例如,盧克?威爾遜足以憑一己之力撐起一部喜劇,然而在片中他僅扮演了糾纏不清的前男友這一小角色,發揮空間相對有限,但「笑果」十足,令人捧腹。飾演長子亞倫的克裡斯?洛克表現得相當內斂克制,儘管最近大銀幕成績慘澹的他急需一部鹹魚翻生之作;其他引人注目的角色還包括「野豬般到處發情」的弟弟馬丁?勞倫斯、成功的垃圾小說作家瑞安、急躁而貪婪的牧師基思?大衛、對未能抱上孫子耿耿於懷的死者遺孀利娜?豪爾以及為老不尊的叔叔丹尼?格洛弗。當患有疑病性憂鬱症的遠親特雷西?摩根將坐在輪椅上的老頭推到浴室中時,坐便器發生了一次「噴糞」大爆炸,這個鏡頭在預告片中引起一片尖叫,堪稱屢試不爽的「金牌笑料」。
遺憾的是,新版「葬禮」依然未能達到原作的高度,導演對於故事背景的「乾坤 大挪移」似乎無意作出任何文化層面的闡釋,致使其內涵大打折扣。許多笑料因為脫離原來背景而變得索然無味,用直白的方式抖包袱對於含蓄的英式幽默元素來說似乎也有些水土不服。總體而言,2010版「葬禮」算得上是一部能夠取悅大眾的優秀喜劇片,只不過和多數好萊塢翻拍片一樣,它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離「經典」卻依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