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並不比真人秀更真實:社交媒體正在這樣改變文化的定義

2021-01-10 界面新聞
Refinery 29的「29個房間」裝置,洛杉磯,攝於2017年12月。 攝影師傑克·麥可斯(Jake Michaels)在現場用鏡頭記錄下這塊Instagram空間。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藝術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藝術。隨著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開始意識到虛擬世界會改變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凱爾頓全球諮詢公司(Kelton Global)的一項市場研究更是指出,因為文化的定義正在迅速改變和擴張,未來這一概念很可能不再重要。  

這項市場研究還指出,「對於現今的觀眾來說,文化的定義已經民主化,到了接近滅絕的程度。討論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高級和低級文化,也不再是文化和娛樂之間的衝突,而是相關與否。」 

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美國》(America,2016年)是一個可供正常使用的14克拉金馬桶;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的《海市蜃樓》(Mirage,2017年)是一間位於小片沙漠裡的房子,通體鑲滿鏡面;斯維恩工作室(Studio Swine)的裝置「新泉」(New Spring,2017年)是一個會釋放香味水霧泡泡的噴泉;埃斯·德夫林(Es Devlin)的《2022房間》(Room 2022,2017年)是一個由許多鏡面組成的沉浸式裝置。如果你不能去紐約、棕櫚沙漠、米蘭或邁阿密去親自觀看這些藝術作品,你也很有可能曾在社交媒體上見過它們,因為這些病毒式的文化時刻已經成為一代「搖椅上的藝術觀眾」的後現代現實。 

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開始意識到虛擬世界會改變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草間彌生影響

在紐約的卓納畫廊(Zwirner Gallery),觀眾們耐心地排隊三小時只為欣賞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生命之節」(Festival of Life)展覽,包括她的雕塑、繪畫和兩件沉浸式的「萬花筒」裝置。草間彌生富有想法、錯綜複雜的作品在近幾十年享譽世界,但她以88歲的年齡在藝術事業的第三階段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國際聲譽。 

觀眾們很喜歡「Kusamatrix」裝置,它把波點繪畫、氣球和鏡像結合起來。於2004年在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展出。圖片來源:TORU YAMANAKA/AFP/AFP/Getty Images 

「草間彌生的作品在社交媒體上一直有很高的存在感,社交媒體為她的作品帶來了新的受眾。」卓納畫廊高級合伙人漢納·施溫克(Hanna Schouwink)說,「我們一直是一個以藝術家為中心的畫廊,我們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欣賞到我們展出的作品。」 

自「生命之節」開幕以來,平均每天會有1800名觀眾前來卓納畫廊觀展,預計觀展總人數將達6萬人。草間彌生的影響力逐年來一直見漲,她的展覽門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需要提前數月訂票。 

和草間彌生一樣,Instagram上的許多紅人藝術家作品有著幾個共同點:沉浸式、帶有一點空想或逃避現實的意味,同時能讓觀眾拍出不錯的自拍(如果能有互動性更會加分)。這片社交媒體空間是一種荒誕形式的21世紀流行藝術,它將觀眾置於主體和偷窺者的雙重位置,與圖像分享和觀者欲望一起變得與文化息息相關。 

草間彌生的「無限之鏡」(Infinity Mirrors)於2017年在赫施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展出,一名女子在「不朽毀滅的餘殃」(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展廳拍照。圖片來源:BRENDAN SMIALOWSKI/AFP/AFP/Getty Images 

博物館升級體驗 

紐約藝術機構正在接納無法抗拒的社交媒體體驗,並在過去十年間做出了不少顯著改變。 

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原本因其對手藝的重視而出名,它於2010年成立嗅覺藝術部門,隨後便舉辦了一場香水設計互動展覽。 

三年前,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建立了第一個由博物館引領的技術孵化器NEW INC,而古根海姆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選擇了一名建築師(曾是電腦程式員)特洛伊·康拉德·瑟裡恩(Troy Conrad Therrien)作為建築和數字創意板塊的第一位策展人。瑟裡恩早期的項目包括一個關於加密貨幣投機市場的線上展覽,第二年,他在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劃了一場名為「建築效應」(Architecture Effects)的展覽,借鑑了「畢爾巴鄂效應」的大名。 

對於社交媒體給流行文化中的藝術帶來哪些影響,瑟裡恩的看法帶有反烏託邦的意味:「草間彌生的室內自拍代表了基於空想的破碎世界秩序帶來的悲劇性忘形審美。」他說,「我們為了逃離24小時新聞循環所做的事,讓我們不再懷疑,現實它其實並不比真人秀真實。」 

在這些「自拍工廠」,拍照已經不再是一次體驗的紀念品,而是體驗的理由。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十五秒的名氣 

重磅藝術展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點燃關於藝術自拍的優劣之爭,時尚行業卻已經吸取了不少教訓,並做出了改變。 

「如今,Instagam才是新的渠道和新的角色,它是時尚界最大的媒體平臺。」亞歷山大·德貝塔克(Alexandre de Betak)在接受CNN時尚頻道採訪時說道,他創辦的貝塔克創意公司(Bureau Betak)是不少知名創意走秀舞臺背後的設計工作室,「當Instagram剛剛上線15秒視頻的功能時,我們就開始試圖拍攝15秒的電影時刻來進行迎合。」 

因為網際網路新聞和社交媒體的即時性,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近年來開始重新尋找方式來增加「當季熱度」,通過更改走秀頻率來促進即時銷量。創業公司和生活方式品牌也緊跟潮流,通過「快閃活動」(pop-up event)來迎合網際網路受眾。

在這些「自拍工廠」,拍照已經不再是一次體驗的紀念品,而是體驗的理由。 

 「29個房間」誕生於2015年,是紐約時裝周派對的一項免費活動。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數字媒體品牌Refinery 29的快閃活動「29個房間」便是一次絕佳的體驗。活動發起於2015年,正值品牌十周年慶典時機,作為紐約時裝周的免費活動推出。隨著觀眾數量呈指數式增長,Refinery 29今年開始出售門票以控制客流。 

「作為一個數字品牌,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既能夠利用不同的主題,同時也在平臺上發出更多創意的聲音。」Refinery 29的聯合創始人皮埃拉·吉拉迪(Piera Gelardi)說。儘管展覽中的裝置內容涉及到從身體積極性到環境激進主義等各種主題,但大部分裝置都打著「拍出一張有趣自拍」的宣傳旗號。「我們希望展覽可以讓人愉悅,因為我們覺得這可以讓觀眾更為開放並享受其中。」她補充道,「現在每個人都值得來一點享受和放鬆。」 

藝術家與品牌贊助商在「29個房間」裡設置了沉浸式和互動式裝置,讓觀眾和社交媒體用戶都能夠參與其中,最終它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2016年,「29個房間」在紐約僅僅開展了三天,就迎來了2萬名訪客,並創造了3.1億社交內容互動量。去年,這一活動以「變成藝術(Turn it into Art)」為主題首次來到洛杉磯,其互動量數字更是超過了5.2億。

藝術家與品牌贊助商在這裡設置了沉浸式和互動式裝置。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活動在社交網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2016年,「29個房間」在紐約僅僅開展了三天,就迎來了2萬名訪客,並創造了3.1億社交內容互動量。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2017年,社交內容互動量突破5.2億。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文化克隆戰爭 

冰淇淋博物館(Museum of Ice Cream)是去年Instagram上第10火的博物館,它類似一個「快閃展覽」,由幾個適合自拍的展廳組成,也是Instagram最火博物館榜單上唯一一個非正式的博物館。與Refinery 29呈現不同內容的「29個房間」不同,冰淇淋博物館的主題僅僅圍繞冰淇淋展開,由25歲的瑪耶裡斯·伯恩(Maryellis Bunn)創辦策劃。這個新奇的展覽純粹是為了吸引社交媒體而創辦,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的限期展出就售出了上萬張門票。 

顏色工廠(Color Factory)、糖託邦(Candytopia)、幸福地(Happy Place)等其他品牌也紛紛效仿。2月,由一位編劇和一位密室逃脫設計者合作開辦的自拍博物館(Museum of Selfies)在加州格倫戴爾開業。無論這個博物館到底是真誠的創意還是想開個玩笑,「自拍」的前提讓每個人不禁思考,這股潮流到底能延續多久。 

「我們見證了許多重複和類似的活動不斷地自我克隆,」皮埃拉·吉拉迪說,「這股潮流也許已經到了飽和狀態,因為大多數活動都大同小異。對我們來說,我們正在嘗試的是把不同類型的體驗結合起來,比如劇院元素、娛樂元素和反思元素。」 

「儘管我們樂意看到觀眾來參與我們的活動,並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分享,」她補充道,「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能讓觀眾真正樂在其中的體驗。」 

「我們見證了許多重複和類似的活動不斷地自我克隆,」Refinery 29的聯合創始人皮埃拉·吉拉迪說。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能讓觀眾真正樂在其中的體驗,」吉拉迪說。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

翻譯:李思璟

相關焦點

  • 關於真人秀 引發的全球辯論
    這與《倖存者》(Survivor) 和《真實世界》(The Real World) 等節目的早期成功相去甚遠。雖然這些節目的私密性滿足了人們窺探隱私的欲望,但它們讓我們得以逃避現實中的煩惱,深入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生活或應對困境的。在2005到2010年期間,社交媒體的湧入使這種情況變得複雜。
  • 社交媒體是否改變博物館的運作方式
    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習慣性的拿出手機拍照,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我們的體驗,這些行為有時會被媒體描述為一種低級的行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博物館開始轉變傳統觀念,改變博物館運營方式,與社交媒體合作,為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媒體對博物館有積極影響嗎?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在本書中,作者為數字媒體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她將學術研究和生活實例相結合,回答了類似下面這樣的問題:中介化互動可以是溫情和私人化的嗎?人們在線上會撒謊嗎?在線上建立的關係可靠嗎?數字媒體會破壞我們的其他關係嗎?
  • 「社交聆聽」正在重新定義新產品的開發
    原標題:Social Listening Is Revolutioniz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社交聆聽」正在重新定義新產品的開發。企業從供應商那裡購買社交媒體數據,但實際上很少有帖子直接來自消費者,相反,許多是由製造商的營銷機構、電商賣家或電腦隨機撰寫的。通過對多個產品類別的客戶進行研究,不難發現數據供應商提供的帖子中只有10%是由實際用戶撰寫的。過濾掉這些虛假的內容後,機器學習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消費者對其最真實的印象。
  • 真人秀如何改變我們的購物方式
    但是就在那麼短的時間,社會徹底顛覆了購物方式,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購物渠道,也改變了我們的購物心態。在我們之中,尤其是千禧年那代及更年輕的那代人,更傾向於在網店購物。我們競相追隨社交媒體中的潮流先鋒,學他們的穿衣風格,即便買不到同款,也要買類似的。而現在,真人秀正加入這一改變遊戲規則的行列。
  • 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虎嗅網
    當下紛繁的社交媒體給予了人們更大的空間來操縱人設。搖擺切換之間,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在不同的平臺中呈現出不同的面向,構成自己的「複數」人設。本期全媒派獲得授權,公開中國人民大學講師董晨宇做客全媒派真愛讀者群的講座實錄,與大家分享社交媒體中的多重人設構建,看看我們該如何理解現實世界的媒體環境。
  • 在虛擬世界中,社交禮儀的套路比現實更複雜
    彈幕文化附帶的這些禮儀規則,其實都能在現實中找到相似點。 進入社交媒體時代,與之相應的是社交媒體禮儀的出現。有學者將社交媒體禮儀定義為:基於社交媒體進行虛擬交往的程序與方式,旨在促進有效溝通與隱私安全的數位化交流。但是關於網絡社交禮儀特點的探討卻少之又少,透過具體的案例,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 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這一定義由歷史學家Kaspar von Greyerz在他的著作《早期現代歐洲的宗教與文化:1500-1800》一書中使用,並加以補充:宗教是一種「符號和儀式的體系」。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儘管Facebook的用戶量已經十分驚人,但我們的世界還是那麼分裂,甚至比之前更分裂了。社交媒體即便不是分裂世界的罪魁禍首,也至少沒能像人們最初期待的那樣,讓世界變得更緊密、更團結。那麼,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究竟有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它面臨的挑戰又有著怎樣的根源?
  • 董晨宇: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
    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學者都在討論,到底網際網路中的自我更加真實,還是線下的自我更加真實?現在恐怕沒人會討論這個話題了,按照Daniel Miller的話來講,我們的自我,恰恰是不同社交媒體平臺和線下的樣子所共同組成的,討論真實與虛假,恐怕是一個過分二元對立的偽命題。
  • 像VR,AR和社交媒體這樣的移情技術可以改變教育
    最近,電視和虛擬實境等其他技術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感官來加深模擬人類的體驗。我們現在正處於移植技術的另一個突破,這些技術源於教育。移情技術擴展了我們獲取多種文獻的機會,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對方並為跨種族,文化,地理和階級背景的有意義合作創造機會。新的移情技術並沒有將多樣性的思想留給機會,而是他們故意為它構建。
  • 社交實驗真人秀《美女與極品》:現實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狗血,但這就...
    於是他和他的製作團隊遠景影視,萌生了針對美女與極品這兩類極端人群做一檔大型社交實驗真人秀的強烈欲望。雖說節目早在小範圍內曝光,但遠景卻籌備了整整一年時間。9月份,這檔新節目《美女與極品》將在北京正式召開發布會,10月2日起在優酷獨播。用節目製片人邱子珏的話說,很少有節目敢把戰線拉得這麼長,孟爺爺甚至無數次得「威脅」他們:「再做不出來,(你們)就捲鋪蓋走人吧(笑)。」
  • 淺析「真實場景」在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
    關鍵詞:推理真人秀;沉浸式體驗;受眾參與;真實場景 影視劇中,場景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發生的一定的任務行動或因人物關系所構成的具體生活畫面,更簡單地說,是指在一個單獨的地點拍攝的一組連續的鏡頭。對於電視節目而言,場景即是指電視節目中的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地點,不同節目的情節需要不同的自然場景,一般分為室內和室外場景。
  • 2016:社交媒體如何改變美國大選
    川普的新媒體主管、29歲的紐約大學視覺藝術系畢業生麥康尼(Justin McConney)對市場和廣告讀物《the Drum》說,川普的策略很簡單,那就是保持真實和「給粉絲他們想要的」。  麥康尼繼而表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各種嘗試,因為它既廉價又及時,如果一條訊息對受眾不起作用,那立刻轉移到下一條,如果它起了作用,那就賺著了。
  • Hootsuite :改變企業社交媒體使用方式的五大趨勢
    雖然企業正在通過社交網絡接觸更多受眾,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處,但持續變遷的社交媒體圖景使得獲得持續的成果,以及衡量這些成果,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2015年,社交媒體變革的步伐註定會進一步加快,但對於企業來說,現在與以往存在一個重大差異:主流社交媒體為了生錢,正在想方設法使企業能更輕鬆、同時更富有成效地與消費者進行互動。
  • 艾美獎中國區評委李黎談無腳本真人秀
    「在談及網際網路綜藝的趨勢時,李黎告訴記者,「明星真人秀在國內已經過度消費,未來素人真人秀將更有市場。而對於網際網路來說,則有兩大趨勢:一是隨著新媒體的社區化發展,內容更加具有實用性,而不僅僅是觀看,自媒體垂直化內容開始變為綜藝節目呈現,更接近於紀錄片;二是網際網路綜藝並非單純追逐大場面,而是更加具有互動性和新鮮感。」
  • 研究: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正在社交媒體蔓延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社交媒體研究人員周三晚發布的一份新研究顯示,對新冠病毒的擔憂加劇了網際網路上日益高漲的反華情緒,除了與那些傳統的污衊以外,新的那些用詞,比如「功夫流感」(kungflu)等,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作為復媒體環境的社交媒體: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平臺分配與文化適應
    (二)融入型留學生本研究定義的融入型留學生雖然認同留學國文化、對留學國文化有較強渴望和歸屬,並且往往更傾向於畢業後留在國外,卻並不一定會對母國文化全然「拋棄」。融入型留學生往往在出國前就確立了自己對所在國文化的憧憬,因此,文化融入過程和共同興趣可能會促使融入型留學生認同當地文化,對母國文化的歸屬感也往往會被部分移植到新的文化土壤之上。與工具型留學生相反,融入型留學生更有可能在當地社交媒體中「入鄉隨俗」,乃至將社交媒體視為理解當地青年文化的重要途徑。
  • 韓國社交媒體的「矛與盾」
    在「圈子文化」盛行的韓國,這樣的本土軟體應運而生,但走出國門就相對困難了些。儘管韓國本土社交媒體來勢洶洶,但由於起步相對稍晚,且受限於本國政策等原因,社交媒體的西方元素仍顯強勢。臉譜的步伐尤為迅猛,在收購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後,在韓國的日訪問用戶達到1000萬以上。
  • 拉八人上車,美國女星陷「性火車」醜聞,其真人秀節目正在熱播!
    美國真人秀節目《桔子鎮貴婦的真實生活》已經播出到第14季,因為這檔真人秀節目以紀錄片的幾乎類似於形式講述美國貴婦們的真實生活:童話般的婚禮、名車豪宅、名牌奢侈品等等,對這些貴婦來說錢就是她們獲得特權的法寶,為爬到社交的頂級位置她們可以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