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藝術。隨著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開始意識到虛擬世界會改變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凱爾頓全球諮詢公司(Kelton Global)的一項市場研究更是指出,因為文化的定義正在迅速改變和擴張,未來這一概念很可能不再重要。
這項市場研究還指出,「對於現今的觀眾來說,文化的定義已經民主化,到了接近滅絕的程度。討論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高級和低級文化,也不再是文化和娛樂之間的衝突,而是相關與否。」
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美國》(America,2016年)是一個可供正常使用的14克拉金馬桶;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的《海市蜃樓》(Mirage,2017年)是一間位於小片沙漠裡的房子,通體鑲滿鏡面;斯維恩工作室(Studio Swine)的裝置「新泉」(New Spring,2017年)是一個會釋放香味水霧泡泡的噴泉;埃斯·德夫林(Es Devlin)的《2022房間》(Room 2022,2017年)是一個由許多鏡面組成的沉浸式裝置。如果你不能去紐約、棕櫚沙漠、米蘭或邁阿密去親自觀看這些藝術作品,你也很有可能曾在社交媒體上見過它們,因為這些病毒式的文化時刻已經成為一代「搖椅上的藝術觀眾」的後現代現實。
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開始意識到虛擬世界會改變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草間彌生影響
在紐約的卓納畫廊(Zwirner Gallery),觀眾們耐心地排隊三小時只為欣賞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生命之節」(Festival of Life)展覽,包括她的雕塑、繪畫和兩件沉浸式的「萬花筒」裝置。草間彌生富有想法、錯綜複雜的作品在近幾十年享譽世界,但她以88歲的年齡在藝術事業的第三階段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國際聲譽。
觀眾們很喜歡「Kusamatrix」裝置,它把波點繪畫、氣球和鏡像結合起來。於2004年在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展出。圖片來源:TORU YAMANAKA/AFP/AFP/Getty Images「草間彌生的作品在社交媒體上一直有很高的存在感,社交媒體為她的作品帶來了新的受眾。」卓納畫廊高級合伙人漢納·施溫克(Hanna Schouwink)說,「我們一直是一個以藝術家為中心的畫廊,我們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欣賞到我們展出的作品。」
自「生命之節」開幕以來,平均每天會有1800名觀眾前來卓納畫廊觀展,預計觀展總人數將達6萬人。草間彌生的影響力逐年來一直見漲,她的展覽門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需要提前數月訂票。
和草間彌生一樣,Instagram上的許多紅人藝術家作品有著幾個共同點:沉浸式、帶有一點空想或逃避現實的意味,同時能讓觀眾拍出不錯的自拍(如果能有互動性更會加分)。這片社交媒體空間是一種荒誕形式的21世紀流行藝術,它將觀眾置於主體和偷窺者的雙重位置,與圖像分享和觀者欲望一起變得與文化息息相關。
草間彌生的「無限之鏡」(Infinity Mirrors)於2017年在赫施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展出,一名女子在「不朽毀滅的餘殃」(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展廳拍照。圖片來源:BRENDAN SMIALOWSKI/AFP/AFP/Getty Images博物館升級體驗
紐約藝術機構正在接納無法抗拒的社交媒體體驗,並在過去十年間做出了不少顯著改變。
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原本因其對手藝的重視而出名,它於2010年成立嗅覺藝術部門,隨後便舉辦了一場香水設計互動展覽。
三年前,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建立了第一個由博物館引領的技術孵化器NEW INC,而古根海姆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選擇了一名建築師(曾是電腦程式員)特洛伊·康拉德·瑟裡恩(Troy Conrad Therrien)作為建築和數字創意板塊的第一位策展人。瑟裡恩早期的項目包括一個關於加密貨幣投機市場的線上展覽,第二年,他在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劃了一場名為「建築效應」(Architecture Effects)的展覽,借鑑了「畢爾巴鄂效應」的大名。
對於社交媒體給流行文化中的藝術帶來哪些影響,瑟裡恩的看法帶有反烏託邦的意味:「草間彌生的室內自拍代表了基於空想的破碎世界秩序帶來的悲劇性忘形審美。」他說,「我們為了逃離24小時新聞循環所做的事,讓我們不再懷疑,現實它其實並不比真人秀真實。」
在這些「自拍工廠」,拍照已經不再是一次體驗的紀念品,而是體驗的理由。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十五秒的名氣
重磅藝術展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點燃關於藝術自拍的優劣之爭,時尚行業卻已經吸取了不少教訓,並做出了改變。
「如今,Instagam才是新的渠道和新的角色,它是時尚界最大的媒體平臺。」亞歷山大·德貝塔克(Alexandre de Betak)在接受CNN時尚頻道採訪時說道,他創辦的貝塔克創意公司(Bureau Betak)是不少知名創意走秀舞臺背後的設計工作室,「當Instagram剛剛上線15秒視頻的功能時,我們就開始試圖拍攝15秒的電影時刻來進行迎合。」
因為網際網路新聞和社交媒體的即時性,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近年來開始重新尋找方式來增加「當季熱度」,通過更改走秀頻率來促進即時銷量。創業公司和生活方式品牌也緊跟潮流,通過「快閃活動」(pop-up event)來迎合網際網路受眾。
在這些「自拍工廠」,拍照已經不再是一次體驗的紀念品,而是體驗的理由。
「29個房間」誕生於2015年,是紐約時裝周派對的一項免費活動。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數字媒體品牌Refinery 29的快閃活動「29個房間」便是一次絕佳的體驗。活動發起於2015年,正值品牌十周年慶典時機,作為紐約時裝周的免費活動推出。隨著觀眾數量呈指數式增長,Refinery 29今年開始出售門票以控制客流。
「作為一個數字品牌,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既能夠利用不同的主題,同時也在平臺上發出更多創意的聲音。」Refinery 29的聯合創始人皮埃拉·吉拉迪(Piera Gelardi)說。儘管展覽中的裝置內容涉及到從身體積極性到環境激進主義等各種主題,但大部分裝置都打著「拍出一張有趣自拍」的宣傳旗號。「我們希望展覽可以讓人愉悅,因為我們覺得這可以讓觀眾更為開放並享受其中。」她補充道,「現在每個人都值得來一點享受和放鬆。」
藝術家與品牌贊助商在「29個房間」裡設置了沉浸式和互動式裝置,讓觀眾和社交媒體用戶都能夠參與其中,最終它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2016年,「29個房間」在紐約僅僅開展了三天,就迎來了2萬名訪客,並創造了3.1億社交內容互動量。去年,這一活動以「變成藝術(Turn it into Art)」為主題首次來到洛杉磯,其互動量數字更是超過了5.2億。
藝術家與品牌贊助商在這裡設置了沉浸式和互動式裝置。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活動在社交網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2016年,「29個房間」在紐約僅僅開展了三天,就迎來了2萬名訪客,並創造了3.1億社交內容互動量。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2017年,社交內容互動量突破5.2億。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文化克隆戰爭
冰淇淋博物館(Museum of Ice Cream)是去年Instagram上第10火的博物館,它類似一個「快閃展覽」,由幾個適合自拍的展廳組成,也是Instagram最火博物館榜單上唯一一個非正式的博物館。與Refinery 29呈現不同內容的「29個房間」不同,冰淇淋博物館的主題僅僅圍繞冰淇淋展開,由25歲的瑪耶裡斯·伯恩(Maryellis Bunn)創辦策劃。這個新奇的展覽純粹是為了吸引社交媒體而創辦,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的限期展出就售出了上萬張門票。
顏色工廠(Color Factory)、糖託邦(Candytopia)、幸福地(Happy Place)等其他品牌也紛紛效仿。2月,由一位編劇和一位密室逃脫設計者合作開辦的自拍博物館(Museum of Selfies)在加州格倫戴爾開業。無論這個博物館到底是真誠的創意還是想開個玩笑,「自拍」的前提讓每個人不禁思考,這股潮流到底能延續多久。
「我們見證了許多重複和類似的活動不斷地自我克隆,」皮埃拉·吉拉迪說,「這股潮流也許已經到了飽和狀態,因為大多數活動都大同小異。對我們來說,我們正在嘗試的是把不同類型的體驗結合起來,比如劇院元素、娛樂元素和反思元素。」
「儘管我們樂意看到觀眾來參與我們的活動,並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分享,」她補充道,「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能讓觀眾真正樂在其中的體驗。」
「我們見證了許多重複和類似的活動不斷地自我克隆,」Refinery 29的聯合創始人皮埃拉·吉拉迪說。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能讓觀眾真正樂在其中的體驗,」吉拉迪說。圖片來源:Jake Michaels翻譯:李思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