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副刊訊 圖為:社工組織志願服務進社區活動
圖為:社工推介專業服務項目
圖為:社工孵化社區組織——樂齡上網興趣社
圖為:第四屆公益創投路演現場
圖為:社工連結志願者開展為老服務
圖為:社工服務督導
圖為:社工帶領志願者開展團建活動
□楚天都市報記者李慶 通訊員饒材忠 陳楠
「促進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志願服務健康發展……」這句話來源於剛剛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是社會工作連續四年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業內專家認為:這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對整個社會工作發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專業社會工作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國家最高決策視野,並成為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
今年的3月19日至25日,是2018年社工宣傳周,今年宣傳的主題為「牢記社工心,建功新時代」。不少社會工作者將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向市民宣傳社會工作,普及社工服務知識,這個以助人為職業的行業,已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察 社工助力社會治理創新
面對黨的十九大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目標,傳統民政工作和服務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的新環境、新形勢、新矛盾,武昌區緊抓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契機,在推進綜合體制改革的同時,把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作為提升民政能力、創新社會治理的新途徑,通過社會工作的創新驅動和專業引領推進民政工作轉型升級,取得了一些成績。
武昌區民政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社會組織、壯大社工隊伍等,有效緩解了專業人員匱乏、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技能欠缺等掣肘基層民政工作發展的瓶頸性問題。
近年來,武昌區積極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目前全區擁有社會組織2323個,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用於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累計購買社工服務項目100餘個,開發專業社工崗位150餘個。同時,還大力發展社區志願者隊伍,有效解決了基層民政工作隊伍總量不足、專業能力不強、結構層次不合理的問題。
社工和社會組織的參與,滿足了基層民政服務對象的多樣化需求,他們將社會工作廣泛嵌入到扶貧助殘、養老服務、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就業輔助、婚姻家庭、物業管理等民政系統各個領域。
通過社會工作介入基層民政工作,加快形成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行政力量與社會力量互動,行政管理與居民自治銜接,社會工作與民政工作交叉的工作格局,推動了基層民政工作的整體發展和系統提升。通過社會工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促進了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同步優化,使基層民政工作的基礎不斷增強,帶動提高了社區領軍人才和社區工作者的自主創新能力、整合資源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有效激活了社區多元共治新活力。
特色 三社聯動為居民提供精細服務
自武漢市實施「1+5」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以來,武昌區先行先試,在糧道街、楊園街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區建立黨建引領下的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實施「三社聯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探索社區、社工、社會組織跨界聯動、相互嵌入的「三社聯動」機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社聯動」社會工作項目實施以來,武昌區通過招投標確定11家機構承接14個「三社聯動」服務項目,全面推進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建設。截止目前,93%以上的服務中心打造了100㎡以上的服務陣地,人員採取「1+2+2」模式配備,暨1名中級社工師、2名助理社工師、2名相關專業人員,確保項目團隊人員結構設置科學合理。
針對三社聯動項目的實施需求,對街道相關領導、項目負責人、項目團隊成員、社區持證社工等分層開展各類培訓,提升社工認知度,提高社工專業能力,通過政府引導、專家指導、機構傳導,明確了服務定位、理清了項目思路、改善了項目問題,以評促建,促進社工服務項目的規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
項目運行以來,14個項目分別按照「重點突出,穩步推進」的原則,圍繞「三社聯動」機制,各展所長,有序推進社工項目。
依託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建立「社工+志願者」聯動服務站,由專業社工對志願者組織負責人進行培訓與指導,幫助社區建立規範有序、具備一定專業性的社區志願者組織,不斷推進志願服務品牌化建設,積極引導社會組織進入社區、發現需求、回應需求。建立「志願合伙人」兩工互動基金,專項資助一批在社區開展的專業性強、持續性好、複製性高的志願服務項目。
在日常的服務過程中,社工將專業的方法融入到社區工作中,通過參與策劃社區活動、創建鄰裡服務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不斷推動鄰裡之間和諧互融、促進居民自治共治、引導社區組織共建共享,為居民群眾提供了高效精準個性的服務。
聲音 初心不忘,紮根社區17年
潘玉是積玉橋街融僑華府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者,紮根社區已有17年之久,作為中級社會工作師,她對基層工作嫻熟,待人真誠友善,結合社區實際,在社區治理創新工作中,熟練運用社工專業知識,敢想敢做,勇於實踐。通過開展公益項目,發掘居民領袖,培育社會組織,引導社區中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踐行一名社工助人自助的美好夢想。
在社區治理創新工作中,潘玉利用業餘時間撰寫項目書——「漂爸漂媽」享老計劃,該項目參加了武昌區首屆公益創投並獲選,在同事們的支持下,項目順利開展。通過15次小組活動,她欣喜的發現這些漂爸漂媽們慢慢適應了武漢的生活,交到了新朋友,不再孤單……。她又對項目進行了專業反思,寫成案例,2016年獲得了武昌區「十佳」社會工作項目,她本人也被授予武昌區「十佳」社工、武漢市「優秀社會工作者」。
「相信居民有能力,只要正確引導,他們會發出強大的力量……」,這句話,潘玉深深記在心裡,在工作中她處處留心觀察人和事。老黨員沈師傅善長國畫,想免費教畫畫帶徒弟,但苦於鄰裡不熟悉。潘玉知道後,鼓勵並支持他,從前期宣傳,到籌備「師生」見面會,到最後的書畫社啟動,收集大家對書畫社的發展期待,並協助制定公約。在沈師傅的帶領下,書畫室從6名學員發展到現今的40多名學員,並成功開展了三次大型畫展,註冊的組織也被評為武昌區優秀社會組織。
潘玉還策劃了「品優鄰動——小伢市集」,她與同事一起利用周日時間開展活動,參與居民達1000人次,該項目獲得十大創新項目。2017年由年青媽媽們策劃的「聽媽媽講24節氣」獲得武漢市助力計劃,她利用晚上時間幫助優化項目,成立團隊,手把手教她們項目實施流程,並協助項目啟動。如今年輕媽媽們能獨立開展活動,成立的樂心親子公益組織,線上已達到200多人,社區媽媽一起交流生活,一起分享學習育兒心得。
「初心不能忘」,她總是這樣告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