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
北三縣與通州又一協同發展規劃
近日正式被批覆發布。
廊坊日報、廊坊發布、網信三河
等官方媒體開啟刷屏式報導。
該規劃全稱為: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協同發展 「5+12」系列規劃,是廊坊市依據《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協同發展規劃》),歷時 1 年多時間精心組織編制的。可以說它是《協同發展規劃》的又一子規劃,也是此前「1+1+1+4+8」規劃體系的升級版。
北三縣與通州協同發展「5 +12」系列規劃發布
「5+12」 系列規劃編制要求
近日,廊坊市人民政府正式批覆了「5+12」系列規劃。該系列規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的原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為總體戰略定位,服務服從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借勢北京城市副中心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以共守生態安全為發展前提,建立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創新協同的產業發展體系、共建共享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和優質便利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等,將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共同建設成為首都東部的重要「一翼」。
在北三縣與通州「5+12」規劃編制上,前市委書記馮韶慧曾提出,要全面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在城市設計、項目建設、生態建設、環境治理、交通對接、公共服務等各方面加強與北京的協調對接,並加快實現政策標準的統一。
「5+12」 系列規劃編制範圍、內容
「5+12」系列規劃編制範圍包括燕郊組團、祁各莊鎮、蔣辛屯鎮、安平鎮 4 個重點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交界區域北三縣一側生態綠帶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廊坊北三縣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生態建設、綜合交通、綜合水戰略、綜合能源、綜合防災、綠色空間、公共服務設施、警務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12 個專項規劃。
這裡我們重點說一下,在此前的北三縣與通州區協同發展「1+1+1+4+8」規劃體系中包含有:1個協同發展規劃;1個北三縣總體城市設計規劃;1個跨界生態綠帶控制性詳細規劃。4個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燕郊地區;祁各莊鎮;蔣辛屯鎮;安平鎮。8個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綜合能源規劃;智能城市規劃;水資源及水環境規劃;海綿城市規劃。
而此次的「5+12」系列規劃,在範圍上增加了「北三縣與通州區交界區域北三縣一側生態綠帶」,且將「燕郊地區」改成了「燕郊組團」,這也是依據了《協同發展規劃》中組團格局。在《協同發展規劃》中,燕郊是獨立於三河被單獨作為燕郊組團規劃,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商務服務、健康養老等,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三河組團則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和商務服務功能。
兩個規劃體系,燕郊都是被單列規劃的重點區域。從這個層面來看,燕郊的特殊性、優越性、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未來的發展更是讓人充滿期待。
另外,1+1+1中的三個規劃和8個專項規劃內容被合併細化,濃縮為12個專項規劃內容。所以,也才有了此次升級版的覆蓋全域、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高質量「5+12」系列規劃。
2020北京與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現場
該系列規劃的批覆和發布,為全面推進北三縣與通州的協同發展,進一步落實《協同發展規劃》和融入京津冀世界級城鎮群提供了基礎。
生態方面,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重點統籌協調生態、生產、生活三大空間結構,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與生態修復,有序組織國土綠化和耕地保護,塑造景觀風貌,與通州區共建潮白河大尺度生態綠洲,形成自然優美的生態安全格局。
交通方面,以建設新時代交通跨界協同、高質量發展典範為目標,與通州區攜手打造城鄉和諧、服務便捷、綠色智能的交通服務系統,積極融入京津冀交通網絡。
102國道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項目現場 董旭旭攝
產業方面,以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積極承接北京「擺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的產業疏解轉移,推進與通州區產業協同分工,發展高端服務、文化旅遊等創新融合型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健康、都市農業等支撐型產業,形成「2+3+2」的產業體系。
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完善並全面提升市政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推進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跨區域市政設施共建共享,逐步實現設施建設區域一體化。探索與通州區共建共管共治的綜合協同防災模式,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強韌性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保障系統。
公共服務保障方面,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補齊短板,彌合城市環境落差。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廊坊北三縣延伸,逐步縮小兩地公共服務落差,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來源:燕郊在線
燕郊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