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在不同的微信推送
所謂健身達人的經驗分享中
聽過這段話:
「
健身,一定要吃水煮雞胸肉,不能加調味料。蔬菜最好也是水煮的,加一點橄欖油就可以了。豬肉、羊肉這樣高脂肪的肉千萬不要吃!
」
健身的目的首先是保持身體的健康,健康來源於科學合理的運動和均衡營養的飲食,極端的無鹽無油、單一肉類攝入的飲食,無疑是慢性自殺!健身先健腦!今天100Fit帶大家了解日常生活常見的肉類(豬肉、牛肉、雞肉)的營養價值,用這篇推送改變你對雞胸肉的執念和對豬肉的偏見!
肉類的營養價值分析
01
肉類是食用價值很高的食品,包括畜禽類的肌肉、內臟及其製品。畜肉包括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禽肉包括雞肉、鴨肉和鵝肉等。它們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和維生素,而且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飽腹作用強。
· 肉類的營養價值
肉類營養成分的分布因動物種類、年齡、部位以及肥瘦程度有很大差異。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以內臟,如肝臟等含量最高,可達21%以上;其次是瘦肉,含量約17%,其中牛肉較高,可達20.3%;肥肉的含量較低,如肥豬肉僅為2.2%。
畜、禽類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基本相同,含有人體需要的各種必需胺基酸,並且含量高,其比例也適合於合成人體蛋白質,生物學價值在74%以上。碳水化物在肉類中含量很低,平均為1~5%,其中內臟器官相對較高。
維生素的含量以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臟為最多,其中不僅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中以B2含量最高,豬肝為2.08毫克/百克,牛肝為1.30毫克/百克,羊肝高達1.57毫克/百克。維生素A也以羊肝為最高,含量高達29,900國際單位/百克,其次是牛肝和豬肝。
除此之外,動物肝臟內還含有維生素D、葉酸、維生素C、尼克酸和維生素B2等,所以動物肝臟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食品。肉類的股肉組織中,維生素含量要少得多,但豬肉中B1含量較高,達0.53毫克/百克,約是羊肉或牛肉的7倍左右。
肉類含鈣量不多,僅為6~13毫克/百克,但磷較多,達100~200毫克/百克。動物肝和腎中含鐵比較豐富,利用率也較高。如豬肝的鐵含量為25毫克/百克,比肌肉組織多15倍;牛肝的鐵含量為9.0毫克/百克,是肌肉組織的10倍左右。
豬肉脂肪含量高?健身者不能吃?
02
提到豬,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胖」,因為其體形的原因,豬肉被認為是脂肪含量很高的肉類。
然而,你嫌豬肥,豬還嫌你肥呢!
事實上,家豬的體脂肪率僅有15%左右,要知道,成年男性的標準體脂範圍也10%~20%之間,而女性更高一些,在20%~30%之間,也就是說,從體脂率的角度來看,豬比我們絕大多數正常人都要瘦!
對於豬肉的這種偏見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1
健身、健美運動是舶來品,直到現在,大多數健身者仍會參考國外健身明星的食譜來制訂自己的健身飲食方案。而他們效仿的健身明星,大多數都是美國國籍,如美國當地出生的健美高手喬.卡特、菲爾.希斯、羅尼.庫爾曼等,以及後來移民的阿若德.施瓦辛格等,美國是健美健身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
牛肉和雞肉,在美國的飲食文化中,不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每年的牛肉消費人均高達43公斤,而雞肉更高達44.3公斤。而我國肉類消費以豬肉為主。而我國肉類消費以豬肉為主,豬肉、禽肉與牛肉的消費比例為61.6∶22.2∶8.7(單位kg)。牛肉43公斤比8.7公斤,雞肉44.3公斤比22.2公斤,即使刨去美國人肉類消費本身就較多的因素,差距也很大。中國人以豬肉消費為主(中國每年消耗70萬噸豬肉 超美國豬肉消費一倍),而美國人以牛肉和雞肉消費為主。
而這種肉類消費上的差異,導致國內輿論一直認為:國外健身者就是吃牛肉、雞肉吃健壯的,中國人練不壯就是因為吃的是豬肉而不是牛肉。甚至還有人認為:這種飲食差異直接導致了國內和國外健身者的水平差距。最後形成了某種牛肉、雞肉的飲食崇拜。
那麼就有人問了,如果牛肉和雞肉並不比豬肉好多少,那為什麼美國人不吃豬肉呢?事實上,在美國人的祖先歐洲人的飲食中,豬肉就一直比較少,這種現象是歐洲的地域文化導致的。由於不是非常純粹的農業文明,缺乏養豬的基礎條件,歐洲人直到中世紀,還沒有完全馴化野豬。而我國則是馴化家豬最早的文明,出土的商代豕形銅尊,圓頭圓腦,就已經很像現代的家豬了。
2
豬肉之所以被認為脂肪含量很高,其實還和烹飪方式有直接聯繫。在國內烹飪的傳統中,豬肉是以肥美豐腴的口感著稱的。細細想想,平日裡最受大家喜歡的的豬肉菜式,紅燒肉、回鍋肉、東坡肘子、梅菜扣肉……本身主打的口感就是脂肪的豐潤和油脂的甜美。
在國內飲食文化中,豬肉本身就是跟油、肥、脂肪密切相關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從印象上和潛意識裡,健身者就排斥豬肉,即使它是瘦的。除此之外,瘦豬肉本身的烹飪就是個很大的問題。瘦牛肉做成牛排或切片去炒會有很多肉汁,雞胸脯雖然有些幹,但是如果上漿、滑蛋清,抓炒時掌握好火候,也很好吃。但是瘦豬肉做起來就很容易柴,肉汁也遠遠沒有那麼豐滿充沛,這也就導致很多人不愛吃瘦豬肉。
豬肉、雞胸肉、牛肉的營養價值對比
03
健身增肌,吃瘦豬肉、雞胸肉還是牛肉好?其實豬、牛、雞的營養差異並不大,可以說各有所長。我們來看看豬肉、牛肉、雞胸肉的基本營養價值對比:
瘦豬肉 熱量(大卡)143.00、碳水化合物(克)1.50、脂肪(克)6.20、蛋白質(克)20.3
雞胸肉 熱量(大卡)133.00、碳水化合物(克)2.50、脂肪(克)5.00、蛋白質(克)19.4
瘦牛肉 熱量(大卡)106.00、碳水化合物(克)1.20、脂肪(克)2.30、蛋白質(克)20.20
有很多小夥伴也許會提到胺基酸含量牛肉很厲害,但其實豬肉也不差啊!背最長肌的胺基酸含量對比,必需胺基酸牛是39點多,豬是44點多,豬的反而會比牛的高。
另外,豬肉裡的肌酸含量更高!
肌酸含量(克/公斤)
牛肉 4.5
雞肉 無
鱈魚 3.0 豬肉 5.0
Tips
肌酸是近百年研究中增肌最安全和很有效果的一種天然化合物。對於提高運動能力、促進身體恢復、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許多資料表明,補充肌酸可以使肌肉內磷酸肌酸的含量增加,在運動中有更多的磷酸肌酸可以利用,在運動後恢復期還有助於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所以可能健身者吃瘦豬肉的增肌效果可能更好。尤其對於高階訓練者,如果不願意使用外源性的肌酸補劑。吃瘦豬肉可能會很有效的補充肌酸。
綜上所述啦!其實日常飲食中,瘦豬肉對健身者也很好,方便便宜營養美味。絕不像大家想的那樣,營養不如牛肉,又會讓人胖。
吃肉的正確姿勢——肉類合理攝入量
03
食用肉類食品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肉類食品宜和穀類食物搭配使用,這樣才能達到均衡飲食,合理攝入各項營養素的目的。
第二,各種烹調方法對肉類蛋白、脂肪和無機鹽的損失影響較小,但對維生素的損失影響較大。從保護維生素的角度,肉類食品宜炒不宜燒燉和蒸炸。
肉吃得太多相當於慢性中毒!
目前,我國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居高不下,全國近1/5人口被確診為慢性病患者,其主要原因在於膳食結構不合理,肉類食物消費過多,同時烹調油、食鹽攝入量普遍超標。營養專家推薦每天攝入肉類的量為:50~75克。
吃肉過多引發多種慢性疾病
由於缺乏食物營養知識,加上市場琳琅滿目的美食誘惑,普遍存在肉類油脂等動物性食物消費過多等不合理膳食行為。肉、油、鹽食用過量導致的腦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已使個人、家庭、社會不堪重負。
每天吃肉類以50~75克為宜
肉類是飲食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食用50~75克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日攝入量: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類50~75克,蛋類25~50克。
五類人群更要少吃肉
心血管疾病患者:研究證實,攝入紅肉過多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紅肉中飽和脂肪酸比例大,膽固醇含量高,對於控制病情不利。應少吃排骨、肥牛等,用魚肉和豆製品來替代。
脂肪肝患者:脂肪肝是由於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而肉的脂肪含量往往較高。脂肪肝患者不需要減少蛋白質供應,應優先選擇少油烹調的魚類,多用清燉和蒸煮的方法來烹調肉類,去掉浮油再吃。
膽囊炎和膽結石患者:過多的動物脂肪會刺激膽囊收縮,而肉裡大量的膽固醇會增加患膽結石的危險。所以,這類患者要少吃肉,最好用富含大豆卵磷脂的豆製品來替代,配合魚蝦類和低脂肪奶製品來補充蛋白質。
糖尿病患者:可以按健康人的數量食用瘦肉,但為了避免心血管併發症,宜優先選用魚類和禽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烹調肉類應少用油,以蒸煮方法為好,避免燻烤煎炸,避免產生過多的糖化蛋白產物。
痛風患者:海產品以及動物內臟中含有較多的嘌呤,瘦肉中嘌呤含量雖然不算高,但積少成多,也不可隨意食用。因此,痛風患者應限量食用肉類。
【免責聲明】:我們重在分享,以上視頻轉載自網絡。對原作者表示敬意。若有不妥之處,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