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你和驢友二十人在森林中,突然草叢裡衝出一隻老虎,想想你第一反應是什麼?實際上,你的大腦當時是短路的,來不及思考,直接腎上腺素激增,本能促使你扭頭就跑。非洲草原上的羚羊、野牛、斑馬和你是一樣的。面對獅子老虎會逃跑,而不是攻擊,只是因為不想被吃掉。
不過,也有例外,獅子總被群毆
圖:哎~踢到鐵板了,今天註定要被掀翻天了
接著剛才那個情況,當你們跑出兩步,可能會反應過來,我們手裡有獵槍和棍棒呀,怕什麼,然後上面那隻獅子看你們組團來了就會哭爹喊娘的說:媽呀,誰來救救我呀!誰說食草動物只會跑。
很多情況下成群的有蹄類動物會攻擊它們的捕食者。在好望角,野牛多產,種群的規模數量一般都很大。在萬牛奔騰的那種氣勢與衝擊力,即使牛群中都會發生踩踏事件。獅子此刻只能遠遠望著,瑟瑟發抖,別提上前捕食了。
即使牛群靜了下來,獅子也只會挑老弱病殘,而且會注意觀察是否驚走了牛群。如果發現苗頭不對,他寧可餓肚子,也會馬上放棄撤離。
捕牛時,如果牛隻是輕微躲避,而不是逃跑,獅子就要小心了。因為即使是單挑,獅子也要小心翼翼的,當母親發現小牛犢被獅子盯上,獅子或許會:難度係數10.0,原地騰空兩周半。
當然,以上都是意外情況,大多數時候獅子即使吃不到牛,也不會這麼慘,但是在非洲大草原上,還有兩種食草動物即使數量不大,獅子也是輕易不敢惹的,那就是大象和河馬,噸位決定一切。
獅子、老虎好下手的有什麼?
當然,獅子王和叢林之王都是驕傲的,正常情況下沒這麼窩囊。可以食用羚羊、瞪羚、花斑鹿等等,與其他物種相比,它們相對較小,但對於飢腸轆轆的掠食者來說已經算是大型獵物了。
這些物種腿又長又細,很容易折斷,也缺乏像角水牛這樣攻擊性更強的動物所擁有的肌肉與角。這是自然選擇的方向,這樣輕巧的身體結構就是為了讓它們跑得更快,而不是讓它們戰勝大型掠食者。
這些動物在受到驚嚇時腎上腺素也會激增,激發逃跑的本能。出於這個原因,這些動物在面對是堅守陣地對抗捕食者,還是逃竄的決定時,最有可能表現出「飛行能力」。不過,有些體型稍大的「老油子」會「波瀾不驚」的站著,處於一個群體中,有時原地站著是最好的選擇。獅子、老虎出手時就已經選定了目標,慌亂的逃跑可能會變成第一目標失敗後的第二目標。
老虎和獅子還有點不太一樣,環境使它在演化上,更偏向於走偽裝大師的路線。在叢林之中,掩體較多,即使是有組織有紀律的鹿群,老虎也能慢慢靠得很近而不被發現。
老虎的衝刺速度可達每小時80公裡,雖然耐力有限,衝刺距離短,但能靠得足夠近彌補了這個缺點。
大部分動物的顏色感受器和人類不一樣,在森林中大部分動物眼裡,老虎的條紋與顏色,在它們看來更容易像是環境。
老虎還是夜行動物,大部分食草動物在夜間往往不怎麼活動,視線也不好。當老虎從遠處潛行到足夠近,近到讓獸群根本來不及反應,只剩驚嚇,造成恐慌和混亂。你感受一下,晚上睡覺時,迷迷糊糊睜開眼睛發現旁邊站個人是什麼感覺,鹿受到同等的驚嚇只會拔腿就跑。
從進化論的角度考慮,適者生存,對於大多數食草動物來說,它們大腦的思考方式是「倒黴的最好是你,而不是我」,並非團結一致。如果兩隻公鹿間存在競爭關係,它會很高興看到情敵被吃掉,而不是跑過去救它,或許它恨不得也踹上一腳,再喊上一句:讓你搶我的夢中情人,以後歸我了。
從傷亡數量的角度來講,如果獸群逃跑,最多只會被抓到一隻。聯合起來的話,一旦老虎被逼得走投無路,很容易殺死更多的鹿。當然老虎是「刺客」,獵殺失敗,直接放棄,並不會等鹿群反應過來進行群毆。
最後
反攻需要看情況,如果是銀背大猩猩、野牛、河馬、大象這樣的食草動物,他們有可能會反殺獅子和老虎,而細胳膊細腿、跑得又快,大自然教會它們、賦予它們的就是逃跑的能力,沒有噸位和殺傷性武器,來再多也只是「幼兒園」選手,徒增傷亡,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