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動力(603129.SH)專注於以發動機為核心的全地形車、摩託車、後市場用品等研發、生產和銷售,其股價在去年下半年表現很好,這引起我們的興趣,這樣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在財務方面有何秘訣,使其股價能夠有不俗表現呢?
根據春風動力招股說明書,春風動力全地形車可比同行上市公司包括北極星和北極貓,不過二者均為美國上市公司,且後者於2017年3月摘牌退市;而摩託車可比A股同行包括隆鑫通用(603766.SH)和錢江摩託(000913.SZ)。
不過,春風動力稱,公司產品以休閒娛樂的中、大排量車型為主,而隆鑫通用、錢江摩託以代步、通勤的中、小排量車型為主。儘管如此,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還是會拿此二者作參考。
本文約1800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1
從售價到產能
對於製造型企業,我們可能會比較關心銷售量與均利潤。這兩者至少其一的提高,就會對產品的淨利潤產生正面影響。根據招股書以及2017年、2018年年報,我們整理了春風動力全地形車、摩託車的收入、銷量等數據:
主坐標軸為銷量,單位「臺」;次坐標軸為均價,單位「萬元/臺」。顯然,銷量方面,全地形車走出經營底,而摩託車持續走高;均價方面,全地形車與摩託車大致方向亦為向上。總體而言,看起來還不錯。
但是,我們接下來會關注產銷率、產能利用率,尤其是後者。如招股說明書披露,全地形車產能利用率在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79.14%、60.18%、53.87%;摩託車產能利用率則分別為78.20%、79.14%、110.15%。
接下來重點來了,我們來看兩個產品的產能、產量:招股說明書顯示,全地形車2014年至2016年的產能均為54000臺,產量分別為42733臺、32498臺、29090臺;而摩託車則產能分別為13200臺、21600臺、21600臺,產量分別為10322臺、17095臺、23792臺。
但在隨後的年報中,春風動力並未披露產能,僅披露了全地形車、摩託車的產量情況,前者在2017年、2018年分別為37382臺、51027臺,後者則分別為31461臺、36934臺。顯然,全地形車產量仍低於產能,但摩託車近兩年的產量卻已明顯大於2016年產能。
產能擴大是否與募投項目有關?根據招股書:「本項目在春風動力原有廠區範圍內通過增加生產設備備,實現3萬臺大功率、高附加值全地形車、公務車升級產品製造能力。」顯然,募投項目與全地形車有關,且文中提到「建設周期為2年、第三年投產」。
那麼,上市後的其他公告是否與摩託車有關?我們僅找到了上市公司發布於2019年12月3日的關於對外投資的公告與摩託車產能提升有關:春風動力擬投資建設年產5萬臺電動車建設項目,預計建設投資為1.31億元,項目資金來源為公司自籌。
假如春風動力摩託車產能自2015年起持續為21600臺,那麼2016年至2018年的產能利用率將分別為110.15%、145.65%、170.99%。生產設備是否可以如此高負荷運轉呢?假如是因為產能近幾年大增,上市公司是否應在公告中予以披露?
此外,隆鑫通用2015年至2018年固定資產周轉率分別為3.82、3.97、4.45、4.09,錢江摩託分別為2.59、2.86、3.58、3.92,春風動力則分別為5.21、6.28、8.57、12.23,顯然,春風動力固定資產周轉率在2018年增長明顯超過同行。
2
成本分析表之疑
除收入以外,利潤還與成本有關。鑑於上市公司為製造業企業,我們格外關注成本分析表的數據。中和明略研究團隊根據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成本明細,分別計算了各個成本的佔比:
上市後,2017年年報及2018年年報也有披露成本分析,但卻是以機車製造業或摩託車整車為披露對象(上市公司還有遊艇、配件等產品)。我們同樣整理出來明細及在成本中的佔比:
比較詭異的是,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所披露的2016年人工成本大於招股書中的2016年人工費用。不過,數據整體來看並沒有與同行有明顯的差距:
如錢江摩託2018年兩輪摩託車的成本分為原材料、人工薪酬、折舊及攤銷、燃料及動力、其他等5個部分,佔比分別為86.24%、5.70%、0.28%、4.27%、3.51%;隆鑫通用2018年摩託車的成本分別為直接材料、人工工資、製造費用等3個部分,佔比分別為94.90%、2.81%、2.29%。(註:隆鑫通用將燃料動力費用計入了製造費用科目)
然而有意思的是,除披露總成本明細以外,春風動力在2018年年報中還披露了2017年、2018年全地形車(四輪車)、摩託車(兩輪車)各自的成本明細:
如果把兩輪車與四輪車的成本合併,則2017年的合計原材料、合計人工成本、合計製造費用、合計燃料動力分別為10.8億元、1824萬元、1662萬元、66萬元;2018年則分別為14.79億元、2649萬元、7200萬元、50萬元。
可知,2017年分產品的原材料、製造費用與合併披露金額基本一致,但人工成本、燃料動力僅為合併金額的29.56%、7.25%;2018年分產品的原材料、製造費用也與合併披露金額基本一致,但人工成本、燃料動力卻是合併金額的42.87%、5.14%。
這就更讓人糊塗了,人工成本、燃料動力這兩個部分的差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本文系資本名偵探原創
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偵探君
未經允許,請勿擅自轉載
法律顧問:任驥遠律師,廣東鵬正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