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說將來要考研、繼續深造。
」
9月12日是廣工2020級新生報到的日子。2020年,廣工共錄取了9578名本科新生、3715名研究生(碩士生3548名、博士生167名)、51名國際學生新生(其中學歷生45名、含2名博士生)。全家在廣州乞討,自己奮發努力考上廣工的朱閱陽,就是廣工新生中的一人。
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學校四個校區分別設置了體溫檢測、行李暫存、交通分流、新生接待點,每個分流點都有安保人員、後勤人員及志願者指導車輛行駛分流,保證交通順暢。掃碼、測溫、登記,是學生進入校門的必備步驟。
為了協助新生順利入校,廣工組織了約2200名志願者、迎新使者等,幫助新生搬運行李、引路等,從新生踏入校門到順利入住,提供了貼心且周到的服務。廣工黨委書記胡欽太、校長邱學青、副校長陳卓武也分別到各校區迎新報到點看望慰問新生。
廣工新生朱閱陽也到校報到。朱閱陽的父親天生殘疾,30歲時,與同是殘疾人的母親結為連理,哥哥出生不久即被診斷出患有「小兒麻痺症」,一家五口只有閱陽和弟弟身體健康。為了償還治病的高額費用,十幾年前,父親帶著一家人從河南老家來到廣州,生活過得極為艱辛。
一家人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閱陽和弟弟身上,希望他們能夠好好讀書,將來長大後,能靠自己的雙手改善家庭生活。怎樣才能過上靠自己的日子?小時候無處可去時,閱陽會到公共圖書館中看書。在一本本書、一行行字中,他找到了答案:「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像一顆種子,在他的心底生了根、發了芽。
高考是很多人一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備戰」的日子裡,為了鍛鍊身體,朱閱陽買了從小到大唯一一件「奢侈品」,一根跳繩:「跳繩簡單有趣,也不佔地方。」小學和初中,閱陽的成績總能穩定在班級前十,但到了高中,成績不太穩定,剛開始只能在班級40名左右徘徊。父親很是著急,但又不能給他太大壓力,每周五電話報平安,只說兩句:保重身體,好好學習。簡單的八個字,承載的是一家人的期望,閱陽知道,他的路註定比別人更難些,但他不怕,要實現靠自己的夢想,他就得更努力些、再努力些。他每天早上不到6點起床11點多睡覺,漸漸地,每逢月考都能進步十名左右,從原來的40名到班級前4名,他只花了不到半個學期的時間。
閱陽平時很少聽音樂,「設備貴、也沒時間」。一次班會,他聽到了《追夢赤子心》這首歌,他還記得MV中的一個畫面:激昂的吶喊過後,一根羽毛輕輕地、緩緩地飄上天空。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的心被什麼力量擊中了,他渴望的,就是那種轟轟烈烈地奮鬥過後,趨於「平凡、平靜」的生活。今年7月,閱陽以607的分數考上了廣工,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階段的奮鬥結果,他說自己是幸運的:「廣工滿足了我對大學的想像。」
9月7日,看見廣工官網上有勤工儉學的信息,朱閱陽即刻聯繫了學校,想了解具體政策。收到錄取通知書後,他們心裡最大的石頭就是會不會因為經濟問題止步於大學校門之外。
「學校絕不會讓一個同學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得知他的情況後,廣工為他送上了500元的應急資助金和相應的防疫物資,詳細介紹了如何申請勤工助學崗位以及國家助學貸款等其他學校資助政策,並鼓勵他進校後勤奮學習,自強自立。「學校每年會提供3000個左右的崗位,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我們鼓勵你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減輕家庭的負擔!」得知這些後,父子倆鬆了口氣。
談及未來,朱閱陽表示,首先是要學會自力更生,通過勤工助學等途徑,為家庭減輕負擔;他也希望能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另外,他還說:「我想考研。」
9月7日,廣工學生處處長植林看望他們時,有一句話讓閱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大學只是人生中一個新起點,未來的路還長,希望你樹立更加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好好學習,將來考研、繼續深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能為國家作貢獻的人。
今年的廣工新生中,還有一對可愛的「姐妹花」。龐如心和龐如意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今年姐妹倆雙雙被廣工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錄取。2002年,如心和如意出生在河南,四歲多時跟隨父母來到中山生活。姐妹兩超級有默契,出生時相差了3分鐘,18歲這年,她們高考分數相差僅一分,並且報考了同樣的大學同樣的專業。
對於在廣工的生活,姐妹倆充滿了期待。她們說:「在廣工的四年,希望自己能認真學習,發掘潛能。未來充滿未知,無論是風光旖旎還是道路曲折,都希望自己能保持拼勁,才能對得起自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杜清 李勝彬 (通訊員供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梁意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