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天生殘疾、母親同為殘疾人、哥哥患有小兒麻痺症,弟弟身體健康但還小。」看到這樣的家庭情況,你真的會發自內心的嘆息一聲!生活真的很難,也讓人不禁為他們的生活、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擔憂。但就是這樣一個家庭,今年九月讓人刮目相看。
9月開學季,各地大學也紛紛迎來了新同學。在廣東工業大學的13000餘名新生中,來自這樣一個家庭,「靠乞討」考上大學的新00後學生朱閱陽,讓人尤為關注。
他的父親天生殘疾,30歲時,與同是殘疾人的母親組成家庭,哥哥出生不久被診斷出患有「小兒麻痺症」,一家五口只有閱陽和弟弟身體健康。為了償還治病的高額費用,十幾年前,行動不便的父親帶著一家人從河南老家來到廣州。
今年的高考,朱閱陽以607的分數考上了廣東工業大學。他說自己是幸運的:「廣工滿足了我對大學的想像。」而56歲的父親從兒子手上接過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也兩眼含淚感慨道:「我做夢也沒想到我們家能夠走出一個大學生來。」他說:「原來夢想真的可以實現。」
我們常說:一個人或許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朱閱陽身上,我相信他是可以做到的。艱難的家庭情況,不允許他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從小他就必須要承擔起比同齡孩子更重的生活責任。
12歲的他獨自在路邊獨自乞討,一塊小板子上面寫著「家庭困難求助」幾個字,前面放一個自製的摺疊式的小盒子,裡面已經有人投入了幾張一塊的紙幣。除了自己正在看的書,他旁邊還擺著一本嶄新的初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
高考期間,為了鍛鍊身體,朱閱陽買了從小到大唯一一件「奢侈品」,一根跳繩。他說:「跳繩簡單有趣,也不佔地方。」
當這個家庭的命運的擔子壓在朱閱陽和弟弟身上,他很清楚自己的責任。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必須得更努力些、再努力些。
「寒門」和「豪門」就是所謂的起跑線麼?輸了起跑線就輸了一切麼?
網絡上有人說:「想要考進好學校,必須出身一線城市,爹媽年薪百萬,從小雙語教育,出國遊學,掌握音樂等各類用錢砸出來的特長。」我覺得這不是孩子在高考,而是父母在「高考」,考這十多年父母能賺多少錢。
貧富差距,階級特權,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問題不可否認,這個社會也從來沒有什麼競爭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通過很多數據可以看出,確實貧困的孩子進好大學會稍微難一些,但即便如此,也有更多的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失去過希望。
福建龍巖古樓村的祠堂石碑,與其他地方的石碑有所不同,上面額外刻著一個個讓全村驕傲的名字。
在過去,這個村子算是當地的一個貧窮村,而想要擺脫這樣的局面,村裡人意識到只有一個辦法:讀書,讀書才是出路。
於是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從1987年到現在,33年間這個小村子裡面走出來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現在回頭再來看:「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我只能說這著實是一句毒雞湯。經歷過苦難的孩子,我相信他們有比常人更堅定的心智的毅力。
讀書真的有用麼?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麼?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好的出路。
讀書不一定會飛黃騰達,但卻是最好的助推器。
我們接受教育的真正用意,是在塑造一個在任何人生境遇裡都站得住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