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一詞,最開始是為了記錄考生們考試的名次,清代科舉,童生經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成秀才,府考時取中前十名者被列為堂號。
後來,堂號成了名門望族一家的戶號,一般正廳門上都會有一塊匾,上面寫著「某某堂」,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等等。
還有些文人,習慣給自己取一個堂號作為個人的「齋名」,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藝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鶴堂」、陸遊的「雙清堂」,元代文人黃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湯顯祖的「玉茗堂」、吳文華的「濟美堂」、譚元春的「嶽歸堂」,清代文人秦榮光的「養真堂」、陳廷慶的「謙受堂」等。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堂號還是多用於同一家族的祠堂號。以前,家族人丁興旺,數代同堂,就給這個大家族起一個統稱,也就是堂號。現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會共建一個共同供奉祖先,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就是祠堂,這個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號。
我們經常聽到的「三槐堂」「四知堂」「扶風堂」等等都是同一家族祠堂的堂號。這些堂號都是怎麼來的呢?
以祖先的祖籍地為堂號
例如唐氏的「晉陽堂」。唐高祖李淵原為隋朝貴族,起兵之前曾被封為「唐國公」,封地就在晉陽,後來從晉陽遷到別處的唐姓人為紀念先祖,就以晉陽作為堂號,這就是「晉陽堂」的由來。
以祖先所出名言為堂號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他的後世便以「半部堂」作為堂號。還有很有名的楊氏「四知堂」就出自楊震的名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以姓氏分支名為堂號
例如「三槐堂」,王氏一族從始祖太子晉後代開始,第十九世王元王威兩兄弟開始分遷兩地,王元一脈遷到山東琅琊一帶,後稱「琅琊王氏」。王威一脈遷到山西太原一帶,後稱「太原王氏」。太原王氏發展壯大,又分出去一支,分到山東莘縣,後稱「三槐王氏」三槐王氏的命名由來就是因為王氏宗祠周圍有三棵槐樹,後來三槐王氏的堂號便稱之為「三槐堂」。
以先祖著作為堂號
例如周氏堂號「愛蓮堂」就取自周敦頤著名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以先祖傳說為堂號
例如張氏「百忍堂」就出自唐朝山東鄆城人張公藝的《張公藝百忍全書》。相傳張公藝活到100多歲,長壽經驗就是一個「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張公藝一生中忍讓的事跡記錄下來,寫成《張公藝百忍全書》。
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堂號的主要意義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也是一個宗族的標誌。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尋根問祖熱潮的興起,傳統宗族文化一點點復興,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堂號也重新出現在各大祠堂上,對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起了越來越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