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寶(左一)與同事查看小麥苗情。 記者劉振興攝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張大偉曹偉嵇磊
「今年『三秋』,用時僅半個月,整整比去年縮短了半個月。玉米機損率降低5%,小麥出苗齊、壯、旺。 」10月21日,在平原縣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田間管理員兼農場主何石寶說。速度快、質量高,今年秋季,桃園示範區玉米收割、小麥種植呈現新氣象,這緣於示範區實施的農田績效考核、「管」「放」結合等一系列制度創新。
在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經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工商資本湧入農村。工商資本不缺雄厚資金、先進技術,如何激發人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種糧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平原縣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的相關做法,值得借鑑。
節本增效是硬道理
桃園示範區的2萬畝農田由農業龍頭企業——平原魯望農業公司統一管理,實行規模經營。公司組建起專業團隊、建起農機大院,實施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銷售。 2萬畝土地被分成11個農場,每個農場千餘畝不等,由6名農學碩士、5名種田能手擔任農場主。以每畝地5元的標準,按管理土地的多少,每月拿工資。
一年來,農學碩士、種田能手各展所長、各盡所能,最前沿的農業技術在田間生根發芽,種田「老把式」的實踐經驗也讓種植少走了許多彎路,2萬畝農田產出的玉米、小麥產量高、品質穩定,公司由此與東君乳業、美國宜瑞安籤訂訂單,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關係。
11名農場主是農場方方面面的「把控員」,在從種到收的過程中,他們根據各自農場需要,向公司打報告,詳細列明所需農資、機械、人員等,公司再通過統一招標確定,並由公司支付相關費用。
農資、機械、人員到位了,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實際運行中,一些問題逐漸顯現,在「三夏」、「三秋」體現得尤為明顯。據介紹,農忙時,示範區需要僱傭人手150餘人,負責收種等活計。常常會出現收割時掉穗落槌多、邊角地漏播漏種、幹活效率低等現象,但約定的工錢得實打實地發放,包括拖拉機手每人每天300至500元,普通男工每人每天150元,女工每人每天約60至80元。農場主負責監督管理僱工,因為拿固定工資,農場主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未能充分激發,難免存在責任心不強、監管不到位等情況。
反思一年的經營狀況,平原魯望農業公司總經理孔繁濤表示,公司規模經營雖說能降低農資等顯性成本,但人員管理不到位,相關獎懲措施不完善,人力成本必將大大增加,極大擠壓利潤空間。要想提高種植效益,節本增效是硬道理。
績效考核激活力
今年秋收前夕,平原魯望農業公司與11名農場主籤訂目標責任書。農場實際種植利潤,除去農場主工資,剩餘利潤一半歸公司,另一半按照不同目標對應的係數進行核算後,發放績效獎金。
11個農場的地力、水澆條件等不盡相同,選擇的小麥、玉米品種也不同,實行績效考核不能一概而論。為此,公司綜合考量各種因素,明確產量、種植成本、基礎設施、地力、農場日常管理5項指標,分別確定不同的係數和權重。5項之和乘以實際利潤,得出農場主的最終獎金。為保證公平公正,各項指標之下細分出不同係數。以基礎設施為例,區分有水肥一體化設備、有電有井或有電無井、無電無井3種情況,確定3種不同係數,條件越差,係數越高,算出的最終獎金也會越多。
平原魯望農業公司副總經理吳奇超表示,細分是為了避免績效考核「一刀切」易導致的種種問題,諸如只種植風險較低的普通品種、爭搶好地塊等。績效考核實現了精細管理,根據考核結果,公司將採取末位淘汰制,實現新農民競爭上崗。
籤訂目標責任書的時候,雖然玉米收成已成定局,但大家的積極性仍被調動起來。這一點,身為田間管理員的何石寶感觸很深。去年「三秋」,示範區的10名田間管理員,天天往地裡跑,僅把關玉米機損率、小麥播種質量兩項工作,就把大家累得夠嗆。機械肥料調配等活兒幾乎顧不上。今年,田間管理員只需要抽查個別農場,秋收效率出奇地高。何石寶舉例說:「今年,不少農場主以每天100畝至200畝的速度收割,且機損率很低,收完後,『拾秋』的農戶少用了一半兒。 」
張麻村黨支部書記張洪春是種田「老把式」, 2017,他成為桃園示範區895畝土地的農場主。從」吃大鍋飯」到拿績效工資,他覺得這個農場主越來越有幹頭。「三秋」期間,為了搶墒,他採取邊收邊播的辦法,前面收玉米的同時,後面隨即秸稈還田、撒肥料,大部分地塊實現今天收完玉米,第二天就播完小麥。他說:「考核標準公平公正,誰能勝出,就看真本事了。只要上心,想方設法節本增效,每畝地拿100多元的績效分紅不成問題。 」
「管」「放」結合解難題
公司規模種植,需統一管理。什麼時候種、如何管理、如何收,農場主要聽「指令」行事。但各個農場的客觀條件不同,管理也需適當放權。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是980畝土地的農場主,今年,他就享受到了「特權」。
趙建平的農場地塊很細碎,多個地塊形狀不規則,面積普遍在0.9畝左右,用他的話說是「拐彎抹角、高低不齊的地總共有10多塊。」大機械根本進不去。別的農場,收玉米45元一畝,他的部分地塊,出價到50多元,也沒人來,收種都困難。
由公司統一招標進行收種,勢必提高成本,趙建平申請自己全權負責,公司予以批准。他很快調集來機械、人工,工錢自然比別人高,但秋後一算帳,總體成本並不高。趙建平透露,秘訣在於環節精準管控。趙建平有30餘年種田經驗,深諳其中的「道道」。僱傭人員到位後,趙建平將收種期間涉及的大小活計一項項列出,標準細之又細,責任清清楚楚。各個環節的成本被控制到最低、質量把控至最高。以耕播為例,他表示要事先給工人講明,電線桿、地頭等機械耕不到、播不到的地方,必須補耕、補播,漏種的要補種,出苗合格,才能拿到全額工錢。
種田「老把式」的精打細算,為公司解決了實踐中的很多難題。吳奇超表示,2萬畝農田,統管必不可少,放權也是現實需要。今後,公司會按照種田的實際需求,因地而宜,把相應自主權下放給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