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動用整個國家的行政力量來親自下場針對中國企業,怎麼想都覺得有些魔幻。
然而消息不斷傳來。5月23日,彭博社稱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和美亞柏科五家人工智慧公司,同樣加入「黑名單」中,這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科技的打壓進一步擴大到了人工智慧領域。
前不久,馬化騰也在騰訊全球數字合作夥伴大會上就華為事件發表了看法:「今天的中國已經走到發展前沿,拿來主義的空間越來越少。最近中興、華為事件愈演愈烈,我們也時刻關注貿易戰是否會演變成科技戰。」
種種跡象和言論都在非常清晰地傳達著一個訊號:人口紅利逐漸見頂,而我們終究還是來到了最前沿的商業領域。技術決定成敗在這裡尤為明顯,人工智慧領域更是如此。
AI是個筐
現如今有太多企業,哪怕是像「賣床墊的」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輕工業,都會在自己的產品介紹上寫一句「AI智造」。概念一蹭,倍兒有面子。以至於有一種說法叫「人工智慧是個筐,誰都敢把自己往裡裝。」
在這樣的情形下,標準的明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上周,在科大訊飛2019新品發布會上,科大訊飛的董事長劉慶峰就談到了這一問題。在他看來,跨越技術鴻溝後的AI技術價值兌現有三大標準,分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應用案例」、「能夠規模化和可推廣的對應產品」以及「可以通過統計數據去說明應用成效」。
「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應用案例」就在會上實時發生,會說8種語言的科大訊飛多語種AI虛擬主播「小晴」向全球同步直播整場發布會。
還有會上發布的訊飛翻譯機3.0,你往邊上一放開始說話,0.5秒閃譯,翻譯語種覆蓋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還有七種專門的行業翻譯。
錄音成文「一秒鐘」,找到筆記「一句話」的訊飛智能辦公本,能夠解決紙質筆記記不全、找不到、容易丟等難題。
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這個就叫「真實應用案例」。
其次,「能夠規模化和可推廣的對應產品」也是重要標準,具體是指在推廣方面。
在商業中有一種現象很讓投資者感到頭疼,有一些技術導向的公司常常會搞若干看上去很有趣的發明。乍一看挺好玩,也很酷,但在應用上很局限。
比方說有的企業,搞了一個顯示屏,可以根據天氣不同顯示不同的AI表情,感覺上很有趣,但性價比非常低,不具備推廣的可能性。
而另一邊我們以訊飛智能錄音筆為例,乍一聽確實並不新鮮,現如今許多記者,學生以及職場人士都會使用該工具用以記錄重要對話,該工具的應用已經有些年頭了。
但是一直以來,對錄音筆的使用人群來說,後期的編輯加工和文字校對一直就是非常令人頭疼的事。而訊飛智能錄音筆則解決了這一痛點,1小時錄音5分鐘成稿,識別準確率高達98%,還支持內容標記、語音搜索等,實現了聲音信息的存儲、編輯、轉寫、查看一體化。
是否能真正契合市場需求,市場的需求規模是否真的足夠大,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一款產品究竟是只是「實驗室裡的試驗玩具」,還是「具有商業價值的AI應用」。
最後,「可以通過統計數據去說明應用成效」,通俗說也就是一個合格的AI產品,需要能夠量化的實在好處。比如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抑或是體驗的大幅增長。
有時候,噱頭確實可以幫一家企業獲得短暫的成功,但如果希望在商業時代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那麼能否真正挖掘出價值將是制勝關鍵。
而具體到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將是決定你能否符合上述三種標準的核心要素。
AI殘酷法則
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只是商業要素中的重要一環。除此之外,運營模式,產品細節,市場推廣等一系列元素,都可以幫助一家企業活下來,甚至活得很好。
但AI時代,一切都變得異常殘酷。
在過去,中興,聯想等企業,憑藉著其良好的商業體系在「貿工技」的道路上一直都走得很順。然而美國大手一揮,中興幾乎徹底停擺,說到底是被技術卡住了脖子。
而在人工智慧領域,卡脖子現象同樣存在,但他們面對的壓根不是美國或其他任何一個政權,而是宇宙間待解答的科學法則——技術鴻溝。
也正是因此,在文首我們提到的那些可能被美國盯上的人工智慧公司,其實並沒有太大反應。
科大訊飛回應稱:「使用海外元器件的部分消費者產品,科大訊飛已有針對極端情況的應對措施和替代方案。即使極端情況發生也不會對科大訊飛的日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而美亞柏科也回應道:「注意到網上消息,其真實性尚待核實;目前公司海外業務體量佔比小,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在心態上都跟華為的淡定如出一轍。在這個領域裡,說白了大家都是向著技術本身使勁的,而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有著自己的節奏和安排。
換句話說,都是種地階段,農民A嚷著不給農民B賣糧食,農民B確實沒有著急的理由。眼睛都盯著自己的莊稼地呢,顧得上你這個?
而各家高端企業對技術的自信與面對挑戰時的平和,也很快將這種樂觀傳達給了廣大網友。
有網友稱,美國簡直是中國高端品牌的宣傳大使,沒被盯上的要加緊努力了。
還有人說,美國的「黑名單」簡直就是「封神單」,這都是川普認證馳名商標。
言談間一片調侃,氣氛很是輕鬆。
但事實上對這些企業而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比川普一紙禁令更加嚴峻。
政治問題尚可談判斡旋,但科技突破則毫無取巧可言。現如今對他們來說,唯有跨越技術鴻溝,AI才能真正兌現價值紅利。也唯有跨越技術鴻溝,企業才能繼續存活。
科大訊飛越過山丘
自1956年夏天在達特茅斯夏季研究會上人工智慧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以來,人工智慧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浪潮。
眼下隨著近年來數據爆發式的增長和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以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為標誌,我們正處在第三個浪潮期間。
在人工智慧這個概念上人們往往容易慌張,動不動就是實驗室裡兩個電腦開始自發交談了,抑或者語音助手發出了詭異的笑聲,搞得好像很快人類就會被AI統治一樣。
但事實上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在底層邏輯上完全是以大量的數據處理為基礎,說到底還是「輸入-算法判斷-輸出」的過程,而不是「認知思考」。
因此在現階段,AI領域內距離我們的生活最接近的依然只是以判斷為主的「聽覺」和「視覺」,而更複雜的「推理想像」等認知功能,則仍需要基礎科學的進一步突破。
在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領域深耕20年的科大訊飛在這一問題上就很有發言權。劉慶峰說,AI核心技術鴻溝的突破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源於熱愛和長期的堅守。
2015年年底,科大訊飛的機器轉寫準確率超過人類最好的速記員;2017年,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通過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測評並超過了96.3%的人類考生;2019年3月,科大訊飛在機器閱讀理解國際權威評測SQuAD 2.0任務中再次登頂冠軍,並同時在EM和F1兩個指標上全球首次超越了人類平均水平,一舉創下比賽的全新記錄。
「這個裡程碑是由中國人寫下的,這是英文的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已經超過真人水平。」劉慶峰說。
技術鴻溝跨過,業績隨之而來。技術鴻溝跨不過,其他什麼都白搭。
簡單,殘酷。
再舉個例子,語音識別,有噪音的情況下你能不能識別清楚?準確率是多少?說十句話裡面20%的錯別字,你想想有人會用麼?
目前來說,科大訊飛的中文語音識別準確率已經突破98%,這就很有應用場景和想像空間了。比方說訊飛輸入法,訊飛轉寫機,訊飛聽見等一系列產品中,都需要這一底層技術的支持。
就這一項,一項突破,百花齊放。一項卡住,萬馬齊喑。
山丘後還有山丘
我前面有提到,在人工智慧領域,業內普遍認為在當下是「春夏之交」。
春天是萌芽,夏天是萬物生長,而秋天才是收穫。
現如今人工智慧領域,正處於全面開花的前夜。換言之,將破未破的技術鴻溝,才是未來幾年值得我們關注的重點。
劉慶峰認為,2019年開始逐步進入到人工智慧應用價值的紅利兌現階段,中國有極大希望能夠在紅利兌現中獲得成功,關鍵是要瞄準未來提前布局。而持續跨越人工智慧新鴻溝,劉慶峰認為有三個關鍵路徑。
首先是算法突破,即要在數學基礎算法上進行持續理論突破;第二是腦智同飛,即要讓腦科學和數學統計建模方法深度結合;第三是人機耦合,這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倫理和人文的需要。
先來談算法突破。現如今人工智慧的全部應用,往下刨幾乎都是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提出,可見算法的重要性。
而深度學習算法本身,也留有了許多可進一步演化的空間。
比如對小數據的利用。關於如何面對小樣本無監督個性化的問題的回答,將極大提高人工智慧的學習效率。
事實上現如今科大訊飛在該領域也有了一些突破,比方說模擬聲音,在原先的時候可能需要長達一周的時間去跟隨模擬對象打磨錄音,但通過對小數據的利用,現在科大訊飛可以做到5到10分鐘就可以完成對一個人模仿。
就在最近的科大訊飛2019新品發布會上,劉慶峰登場展示了一段黑科技——實時變聲技術,劉慶峰在臺上說什麼,臺下就立刻以另一種聲音傳達出來。
不過,他當場表示短期內並不會將這一項技術開放出來,因為技術是把雙刃劍,存在安全風險。「人工智慧要持續發展,最核心的是它的價值觀如何陽光健康與人為善,所以像變聲技術這樣一個黑科技,我們顯然是不會輕易在各種APP中對外開放的,一定是要有一種健康、安全又有趣的方式來跟這個世界來對接。」劉慶峰強調道。
明確指出了「科技為善」的使用原則和邊界。
除了算法這座山要翻以外,還要讓腦科學和數學統計建模方法深度結合。
前面我們提到,現如今人工智慧在「認知」能力上尚有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腦科學和人工智慧之間的數學建模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
一方面腦科學本身的發展就仍有著諸多盲點,而腦科學又是一個整體性極強的學科,這其實就極大阻礙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而另一方面,二者之間的聯結建模也有著諸多具體工作待完成。學科的交叉使得這一領域困難重重。
2018年7月,科大訊飛與同濟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致力於共建「腦智同飛聯合研究中心」,圍繞人工智慧領域的前瞻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培育相關醫學產業人才。
另外,在未來萬物互聯的場景下,語音識別的交互場景將變得更加複雜,如何嵌入完美的應用環境,如何進一步使得語音交互更加準確擬人,讓人和機器能夠更好地協作起來,這些都是科大訊飛的技術團隊努力的方向。
結 語
AI這個詞,天然具備未來的奇幻感,每當我們從媒體中看到它時,心中所想的也總是一派賽博朋克的景象。
但事實上真正的AI企業,他們所面對的問題都是一個個細小的,瑣碎的,具體的算法或建模。也許不那麼有趣,但這其中也頗有些理工科的浪漫:回答問題,正確或錯誤,成功或失敗,滿分或0分。
涇渭分明。
在真正的AI領域,包裝沒有用,噱頭沒有用,唯有跨過技術鴻溝,實打實做出成績和突破,才不會被對手超越幹掉。
這並不容易,在這條路上,無數個工程師犧牲了陪伴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而那個充滿科技感的奇幻未來,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