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發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徵求意見。這兩個方案(以下簡稱「北京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中高考」語文和英語分值的調整:增加語文的分值,同時減少英語的分值。這一改革方案的出臺,必將對語文和英語的教學等問題產生重大影響。
母語水平下降非因英語學習
根據相關人士的發言,可以看出北京方案主要是為達到以下目的:一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二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增加語文分值、減少英語分值,能否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與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課業負擔重,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減負」的關鍵是找出課業負擔重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把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原因單純歸結為英語分值高,是不客觀、不準確的。中高考涉及語文、政治、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眾多科目,別說降低英語的分數,即使完全取消英語,學生的負擔也不可能真正降下來:學生會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把從英語學習中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轉移到其他學科。事實上,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重是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其根子主要在於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只要這種體制不發生根本變革,學生的負擔不可能真正減輕。
增加語文分值、減少英語分值,能否使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當前我國語言生活的真實生態是:全民英語熱,國人的母語、母文化水平大大下降。這似乎是因為英語擠佔了母語文化生存空間,但稍加分析便會發現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從漢代到清末,國人的學習基本上就是圍著四書五經打轉。隨著西方學校的科目走進中國課堂,現代中學生要把精力分攤到語文、數學、外語、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上,而且為了適應信息社會需要,近年來又增加了計算機課程。原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於「語文」學習,現在則是用於十幾門課程。顯然,不能把因此帶來的母語文化水平降低都算在外語的頭上。清末民初培養的人才,例如王國維、胡適、陳寅恪、錢鍾書,他們有的精通幾種外語,甚至通曉十幾種外語,然而,他們的母語文化水平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
歸罪英語學習將引發副作用
顯而易見,把學生的負擔重和母語文化水平下降歸因於英語學習,是「找錯了病因」,而試圖通過如此改革來「減負」和提高母語文化水平,則是「開錯了藥方」。這給我國本來就不太科學合理的語言生活帶來不少副作用。第一,給國人造成英語已經不再重要的錯覺。但不要忘記,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的英語,畢竟是國際通用語,而且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第二,削弱我國民眾的英語能力,從而影響信息化和科技創新的步伐。目前,絕大多數網絡資源和科技文獻都是英語的,沒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意味著將失掉接觸這些信息的機會。第三,產生連鎖反應。我國的外語規劃,從最初的一邊倒全民學俄語,到目前的一邊倒全民學英語,這使得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外語能力無法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美國在「9·11」事件後,經過深刻反省,於2006年提出旨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語言」戰略,培訓了大批關鍵語言的外語人才,意在實現「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件,他們都能得到相應的語言支持」。當前,我國正在實施「走出去」戰略,而該戰略實施首要的前提條件是語言。從國家戰略利益層面看,我國在睦鄰、資源和反恐等方面對世界的依賴日益加強,國家利益正由本土向世界的角角落落延伸。我國應儘快具備類似美國所提出的外語能力:國家利益所及之處,皆能得到有力的語言支持。這就需要我們不僅需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還要具備其他外語能力。遺憾的是,北京方案的出臺,客觀上會向社會傳遞一種錯誤信號:外語不再那麼重要!這會對本來就不足的國家外語能力造成負面影響,進而損害國家戰略利益。
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並不矛盾
北京方案的根源,是對母語和外語關係的不科學認識。其實,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並不矛盾。外語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構成現代人知識結構不可或缺的要素。掌握一門外語,就等於架起了一座知識溝通的橋梁,增加一種觀察世界、表達世界的方式,有利於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理解,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和諧。古羅馬把外語(希臘語)納入教育範圍,不懂外語就等於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歐盟要求其成員國公民學習兩門外語。瑞士把境內的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拉丁羅曼語都平等地定為國語,要求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掌握三種語言:母語、本國的一種他族語、外語(一般是英語)。高中階段準備讀大學的學生,還須學習第二外語,即掌握四種語言。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在歐洲自古為常。「多言多語人」是未來世界語言生活的一個發展趨勢。外語學好了,可以豐富母語,發展母語;外語學好了,更有利於研究、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學生課業負擔重,母語文化水平下滑,是個異常複雜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單靠教育行政部門,但其還是應該能夠有所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所要做的不是在學科分值上做加減法,而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更新語文和外語的教育理念,花大力氣創製新的語文、外語教學綱要,編寫出新的教材,研究出新的教法,提高一線教師的教學水平。並且,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外語能力等級標準,力避一刀切。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國人母語和外語水平普遍不高的時弊痼疾,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提高國人的母語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