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國產正版英語書單時,據說種下了一片草原,有朋友就問我啦:「既然國產化了很多拼讀好書,品質高+成本低,那小朋友英語啟蒙時,要不要從學自然拼讀開始?」
首先,我們的答案當然又是「不要」;不過,科學理論大家估計已經讀膩味了,所以,把許諾已久的自家經驗拿出來分享一下。
對於這個問題,胡蘿蔔可能還是有點發言權的,因為在雞娃界,炒得火熱的國際音標+自然拼讀都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作為上一代用戶,匯報一下結局,應該算是——喜憂參半吧?
胡蘿蔔自己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大概在3年級左右,跟著磁帶和教材自學了國際音標,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第一,通過國際音標,有力地規範讀音,以至於讓胡蘿蔔在不算高明的英語發音環境(我親爹)+不愛聽音頻的天性下苟延殘喘,發音上沒有太跑偏。
這是當年學國際音標的典型風格,可以看出非常重視糾音;舌位圖,易混發音一個都不能少,跟現在的「原版娃」路線相比,似乎更重視細節起步。
第二,大力輔佐了查字典技能,在起步階段,查字典的水平和力度,確實會大大影響孩子的下一步發揮。
如果說國際音標的學習有缺點,那跟流行的自然拼讀也差不多。因為當時用的教材大概是這樣寫的:
[i] fig pig jig dig giggle
因為是自學,天真無知的我,把後面所有的單詞都查了一遍,把中文意思一個個艱難地標註上去,然而……然而後來才明白,學讀音的時候談單詞意義就是XXX。所以其實浪費了大量時間,背誦了一些跟目的無關的單詞……
那麼,自然拼讀呢?
胡蘿蔔也是從孩子的英語啟蒙開始,才了解到這個概念,然後發現……這玩意我自己高中時候,學校就教過啊。
小夥伴們快來懷舊一下
當時的課程叫letter sound,在高中時期用1-2年學完。因為名稱不同,所以直到有了娃之後,才忽然發現這就是傳說中的phonics嘛。
同樣,會讓學生們主動去嘗試未知單詞的讀音,不過當時畢竟英語水平有限,很久之後才發現,這是為了輔佐書寫,而非真的去矇混讀音:
實際學過phonics之後,有什麼感受呢?
高中時,一個特別直觀的優點,就是不用背單詞拼寫了,因為當時我們學校是英語特色,英語課容量很大,預習時的單詞簡直寫斷手。
從小開始,為了背誦單詞,我用的都是土辦法——抄。而會了phonics之後,大大減輕了抄寫的壓力,只要會讀就會寫,wow,太輕鬆了。
但是,掌握了這門減壓技能之後,逐漸發現……自己的英語拼寫水平,從根基上退步了。
因為,英語中畢竟有大量不規則拼寫的單詞,遇到新單詞,如果先有一個「phonics」拼寫的預設,很可能是錯的。所以開始偷懶的結果就是,拼寫水平大大下降。
在高中之前,胡蘿蔔的英語水平不管多差,拼寫上是100%不會出錯的,都是硬功夫嘛。但高中後,拼寫上卻反而常會出現瑕疵,所以大家在讀公號時,如果發現又有哪個s沒雙寫……哪個y寫成了i,現在你懂了,都是自然拼讀惹的禍!
這很明顯是個甩鍋咯?為什麼一樣自然拼讀,你出錯,歐美學生就不出錯?——對,這就是今天要談的重點——你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有什麼預期?準備什麼投入?
歐美學生在起步階段,學了自然拼讀後,我相信——也是會有一個不斷寫錯的過程,這是有無數實例的。但是,畢竟這是人家的母語,有大量書寫的實戰經驗,累積書寫會越來越多,以至於拼寫錯誤越來越少。
而中國小朋友的英語學習,能有多少書寫量,就會成為phonics妨不妨礙拼寫的關鍵。比如胡蘿蔔當年,就吃了書寫量配不上詞彙量的虧。
如果要通過自然拼讀,走英語啟蒙讀寫的路子,我覺得可能需要以下配置:
1. 英語水平達到自由運用級別,有2000口語詞彙量打底,大童酌減,小童酌增;
2. 必須保證足夠的書寫量——以每個生詞在句中有5-10次以上的主動運用為標準吧;
否則,結果可能會是英語沒學到位,而拼寫一塌糊塗。這個後果也是許多家庭在抱怨的——學前那麼努力抓英語,為什麼學校英語成績反而不如沒啟蒙的?
區別就在拼寫——當然,語法半吊子也是另一個原因。
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走傳統路線一樣可以學英語——
直接寫單詞,抄例句,
有一定詞彙量後,國際音標輔佐字典。
直到孩子能自主寫作為止。
這個路線下,phonics同樣可以學,但是有大量複合詞後再加入,說不定會更實用——但無論什麼時候加入,都要額外注意拼寫、拼寫、拼寫。畢竟大學前,升學考試還是一個硬道理。
那麼,拼讀能不能讓孩子更有學習興趣呢?更熟悉英語呢?
也有可能,畢竟拼讀會讓「閱讀英語」本身變得更容易。但這種容易,只是一種字面上的容易,對於語言的深層結構沒有太多幫助。所以我個人還是不太推薦。可以用分級,可以學拼讀,但英語學習的重點還是運用、表達和文化。在幼兒學習時,尤其要避免捨本逐末。
要孩子學習英語究竟是為什麼呢?我想還是用另一種語言,去「反哺」自己的文化,加深對世界的理解,這是在和小朋友一起學習時最深刻的體會,而幾歲拼寫,幾歲閱讀,並不用那麼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