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自2016年5月上臺執政以來,堅持「臺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臺灣「國際空間」不斷萎縮,島內輿論擔憂臺將面臨「斷交潮」衝擊。隨著一中原則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蔡英文執政三年多來,不斷有「邦交國」選擇與臺「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為此,蔡英文任內不斷通過出訪「邦交國」、「過境」美國來鞏固「邦交」,展現處理對外關係的「能力」,企圖轉移施政不力焦點,穩固執政基礎。現將蔡英文第一任期內第六、第七次出訪情況整理如下:
六、「海洋民主之旅」——出訪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
(一)出訪背景
蔡英文上臺以來,在兩岸關係上逆勢而行,導致臺對外關係危機不斷。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地緣政治出現深刻變化,美、澳等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地位出現鬆動,影響力有所降低。南太平洋島國從維護自身國家發展利益的角度出發,進一步追求政治自主性,試圖擺脫美澳等國對其對外政策的鉗制。2019年初,臺在南太平洋地區的6個「邦交國」傳出「棄臺就陸」的消息。為防止「斷交」危機進一步加深,蔡英文於2019年3月21日至3月26日展開「海洋民主之旅」,率團赴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訪問。同行人員包括臺「外交部長」吳釗燮、「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lcyang. Parod)、民進黨「立委」以及島內企業界代表等。
(二)出訪過程
3月21日,蔡英文在登機啟程前發表講話,宣稱「海洋」與「民主」是臺灣與「邦交國」的共通點,表示將為其提供農漁業、醫療衛生和教育協助,實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企圖繼續用「金援」手段維繫「邦交」關係。蔡還刻意鼓吹臺灣不僅是「可靠的夥伴」、「良善的力量」,更是「印太地區的民主典範」。當日,蔡英文抵達帛琉。
3月22日,蔡英文與帛琉總統雷蒙傑索舉行會談。隨後,蔡前往帛琉國會,並與帕總統共同植樹留念。下午,蔡慰問了臺駐帛琉技術團。晚間,蔡代表臺灣與帛琉籤訂雙邊「海巡合作協議」。3月23日,蔡赴帛琉海洋執法局觀看海巡搜救演練,後參觀帛琉國家博物館,並代表臺灣向帛琉捐贈醫療器材。3月24日,蔡與帛琉總統雷蒙傑索和其他政黨領袖進行早餐餐敘,隨後啟程前往諾魯。
3月25日,蔡英文出席諾魯總統巴倫·瓦卡的歡迎儀式,隨後舉行雙邊會談,蔡還赴諾魯國會發表演講。下午,蔡參觀了諾魯博物館,看望了臺中榮民總醫院帛琉醫療支持團,出席臺駐諾魯技術團「臺灣農畜教育中心」開幕典禮,承諾未來將通過該中心為當地培養農畜人才。晚間,蔡代表臺灣與諾魯籤訂「海巡合作協議」。
3月26日,蔡英文抵達馬紹爾群島並出席太平洋婦女領袖聯盟會議」,代表臺灣同馬紹群島籤訂「婦女創業小額貸款循環基金諒解備忘錄」隨後,與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因舉行會談,後與隨團記者茶敘。3月27日,蔡英文踏上返程。
(三)「過境」美國
蔡英文此行回程「過境」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宴請臺胞逾千人。在美期間,蔡英文出席了由臺「駐美代表處」、「美在臺協會」(AIT)和美國東西方中心共同舉辦的紀念「與臺灣關係法」40周年影像特展開幕式,表示「『與臺灣關係法』是臺美關係最重要的基石」。蔡還在夏威夷州民防廳廳長暨國民兵司令羅根(Arthur Logan)的陪同下參訪夏威夷州急難管理署(HI-EMA),承諾深化美臺在人道主義救援和賑災領域的合作。此次美方也再度開放隨團媒體於蔡「過境」期間採訪和發稿,被蔡拿來大做文章,稱此舉「展現臺美關係緊密友好」。
同以往「過境」美國一樣,蔡英文藉機與美「親臺」政要互動,包括與夏威夷州州長依芸(David Ige)、夏威夷州議會議長齋木一雄(Scott Saiki)和檀香山市市長考德威(Kirk Caldwell)會面。蔡還與美智庫傳統基金會進行視頻會議,並同該基金會創辦人佛訥(Ed Feulner)、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加德納(Cory Gardner)及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約霍(Ted Yoho)會談。在視頻過程中,蔡提及臺灣重視「印太地區」的民主區域繁榮與集體安全,稱臺正加強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美、澳、紐西蘭皆為利害關係者,同時抹黑大陸「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企圖改變現狀」,聲稱臺灣「絕不會接受」。此外,蔡亦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通電話,繼續爭取美國會對臺支持。
七、「自由民主永續之旅」——出訪加勒比海島國
(一)出訪背景
蔡英文執政三年多來,陸續訪問中南美洲國家巴拉圭、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及貝里斯等,但未到訪位於加勒比海地區的「邦交國」。2019年6月,蔡贏得200年「大選」民進黨黨內初選後,為繼續在島內營造「拼外交」的觀感,利用出訪在「大選」中打「反中親美」牌,蔡英文於2019年7月11日至22日率團赴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4個加勒比海「邦交國」訪問,其間高調「過境」美國。同行人員包括臺「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外交部長」吳釗燮、臺「立法院劇院長」蔡其昌、「總統府國策顧問」劉進興和副秘書長劉建忻、民進黨「立委」以及島內企業界代表等。
(二)出訪過程
7月11日,蔡英文在登機啟程前發表講話,宣稱此行將傳達臺灣要和世界「共享自由開放的價值」、「堅定守護民主制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推動互惠互助的國際合作」等三個主張,並特別強調,要和全世界民主國家共同應對「境外勢力威脅與滲透」的挑戰。
7月13日,蔡英文抵達海地,歡迎儀式結束後隨即前往海地先賢祠獻花。之後,蔡出席海地臺灣商品展開幕典禮,聽取雙方正在推動的「海地臺灣電網系統計劃」報告。下午,蔡與海地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會談。當日,蔡離開海地前往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訪問。
7月14日,蔡英文赴尼維斯島出席平尼斯海岸(Pinneys Beach)景觀公園動工典禮。下午,蔡參訪尼維斯歷史博物館,並同蒂莫西·哈裡斯總理會談。期間,雙方籤訂了「技職教育暨職業訓練合作協定」。7月15日,蔡參觀布林史東堡壘國家公園。其後,宴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政要及臺灣觀光產業考察團,並與總督席頓會談。
7月16日,蔡英文抵達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與該國總理拉爾夫會談並籤署「財政合作協定」和「打擊跨國犯罪協定」,宣布啟動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智能公交車管理及監控系統計劃」及「聖露西亞政府廣域網計劃」。中午,蔡與「臺灣獎學金」獲獎者座談。下午,蔡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國會發表演講,拉攏該國議員繼續支持臺維護「國際空間」,隨後代表臺灣向該國捐贈警用車輛。晚間,蔡觀賞「福摩薩馬戲團演出」,並出席歡迎酒會暨「臺灣獎學金」頒獎典禮。
7月17日,蔡英文抵達聖露西亞,與該國總理沙塔內、總督賽納克會晤,出席該國聖茱德醫院修繕動工典禮,隨後參訪香蕉出口中心。7月18日,蔡赴聖露西亞國會發表演講,並會晤該國參、眾兩院議長。下午,蔡出席聖露西亞人力資源發展中心落成典禮,聽取臺駐聖露西亞技術團簡報並與其座談。
(三)「過境」美國
蔡此行去程「過境」紐約,宴請臺胞約1100人,回程「過境」丹佛市,宴請臺胞約680人。蔡在兩地各停留2晚,是臺灣領導人出訪「過境」美國停留時長最久的一次。此次出訪也是蔡任內首度「過境」紐約,全程由「美在臺協會」(AIT)主席莫健陪同。在紐約,蔡英文組織了臺「邦交國」駐聯合國代表參加的酒會,趁機慫恿「邦交國」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繼續為臺發聲。蔡還赴哥倫比亞大學座談,鼓吹臺灣處在「捍衛民主的最前線」,宣稱「臺灣人民不會屈服恫嚇」。此外,蔡也出席了臺美企業高峰會,與美國國會「親臺」議員,包括如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議員暨「臺灣連線」共同主席梅嫩德斯(Robert Menendez)、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恩格爾(Eliot Engel)、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約霍(Ted Yoho)、「臺灣連線」共同主席夏波 (Steve Chabot)、聯邦眾議員拉姆博恩(Doug Lamborn)等共同出席酒會並互動。蔡此行還與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會面,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電話會談除公開行程外,蔡亦同美方政要閉門會談,就提升臺美關係交換意見。蔡特別感謝美宣布售臺M1A2坦克,協助臺提升防衛能力,稱其「凸顯了美對臺海安全的重視」,表示臺將在「印太地區」扮演負責任的夥伴角色。
在丹佛,蔡英文同美國聯邦參議員加德納(Cory Gardner)討論臺美軍事安全關係和香港議題。蔡還參訪了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和美國國家大氣中心及地球觀測實驗室,同科羅拉多州州長波利斯(Jared Polis)就可再生能源合作和教育交流交換意見。此外,蔡在丹佛僑宴上發表演講污衊大陸「利用假消息滲透臺灣社會」,「逼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聲稱臺灣將始終做「印太區域的民主堡壘」,是美國「最佳的合作夥伴」。
【摘自《臺灣周刊》2020年第10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