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舟一邊賣著剛剛出鍋的滷菜,一邊笑著對上遊新聞記者聊著, 「我之前是在電影院上班,因疫情沒收入,這樣幹起來比原來收入還好」。
每天下午5點,28歲的陳舟和妻子都會開著簡易餐車,到成都地鐵二號線塔子山公園站前的安寧河路上,開始「練攤之旅」。
售賣滷菜、涼麵等小吃的陳舟,從下午5點到午夜的營業時間內,生意好時會有近700元的毛收入。拋開材料等支出,擺攤兩個月淨收入超過萬元。陳舟一邊賣著剛剛出鍋的滷菜,一邊笑著對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聊著, 「我之前是在電影院上班,因疫情沒收入,這樣幹起來比原來收入還好」。
今年3月17日,上遊新聞首發報導了《支持復工復產,成都有條件允許擺攤設點佔道經營》。
5月28日,上遊新聞記者記者從成都市城管委了解到,上遊新聞報導刊發後兩個多月以來,成都市設置臨時佔道攤點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一夜之間,因為煙火氣和人情味,成都的做法被多個城市所效仿,「地攤經濟」成為了火遍大江南北的詞彙。
對於成都允許佔道政策一夜之間的爆紅,陳舟和其他攤販看在眼裡,「我們是政策的受益者,城管把秩序維護得很好,這真的是考驗地方官員的水平。」
▲5月30日,成都地鐵二號線塔子山公園站前安寧河路上的遊商攤點。攝影/記者 胡磊
夫妻練攤兩月,淨收入過萬
疫情前,陳舟在一直在成都一家電影院上班,從事秩序維護工作,為觀影的客人提供引導等服務。疫情開始蔓延後,陳舟和從事服裝銷售的妻子都停工在家,家裡的收入一下就少了一大半。
今年3月,陳舟從老家回到了成都,「我當時想法就是房租怎麼辦?」
3月下旬,「閒得無聊」的陳舟開始動起了擺攤的腦筋,他發現大部分企業復工復產之後,上班族的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每天下班回家之後不想做飯是年輕人的常態,陳舟便向妻子李潔提出,「不如我們去擺攤賣點小吃吧。」家在農村的陳舟夫妻倆,從小就在家幫忙家務,對於廚房裡大大小小的活也是略知一二。
陳舟夫妻決定以做四川特色的滷味和涼麵等小吃為主,陳舟很快從市場裡淘來了價格便宜的大鍋、餐車、展示櫃等物品,李潔專程回了一次雅安老家,把自家的「老滷水」帶到了成都,開始調製配方、準備菜品。為了迎合市場,陳舟多次去成都知名的幾條小吃街考察,了解什麼賣的最好、什麼風味最受市場歡迎,「雖然原來也是做的服務業,但賣滷菜和電影院隔行如隔山,差別有點大,心裡一直在打鼓。」
3月29日,陳舟和李潔的無名滷菜攤第一次出攤了,從下午5點到晚上11點,準備的菜品賣了一半,營業收入460多塊,陳舟認為這算初戰告捷,「第一天賣菜還能開張,對於新人來說還是應該很不錯了。」
從3月29日到5月底,陳舟和妻子出攤賺的淨利潤超過了萬元,他認為這與成都地攤經濟的包容度有關,「原來城管對於這種我們這種小攤天天東趕西趕,但這次擺攤以來,和城管打交道都是客客氣氣的,沒有不讓我們擺攤,都只是提醒不要佔盲道,不要擋了過路人等。」
慢慢的,陳舟和妻子找到了出攤賺錢的奧秘,營業額也開始逐步提升,經營品種也開始逐步豐富起來,涼麵、冰粉等夏季食品也開始引入。
陳舟對上遊新聞記者開玩笑說,原來工作的電影院再不開門,自己都不想回去上班了。
▲5月30日,成都市建設巷美食街設立行人專用區,方便市民購物。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
有了煙火氣,城市不再高冷
每天晚上,成都安寧河路已經固定有長約數百米的小攤販隊伍,滷味、冰粉、鮮花、水果、蔬菜、衣服鞋襪、手機貼膜……這裡已經成了一個小型市場,不同的是沒有人來收取管理費,每天的地攤經濟結束後,這裡又會恢復平靜,垃圾和雜物被一一清理。
黃琳在成都東大街的一家擔保公司上班,因工作的關係,每天走出地鐵站買點吃的對於她來說就是晚飯。
黃琳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疫情前安寧河路上也有人擺攤,「但是經常會不見人,一天有攤販一天沒有,後來才知道有時候城管會趕。」黃琳認為,地鐵站門口的安寧河路是近幾年新修的城市道路,人行道比較寬,有些小攤小販晚間在這裡擺攤,並不會影響行人的通行,也方便了周邊居民,「回家時順便買點水果、買點小吃的,整條街也熱鬧起來了,就是網上說的煙火氣吧,不像原來那麼高冷了,有人情味的城市就該這樣。」
對於地攤經濟的壯大,有聲音質疑是否會對租房經商的商戶們造成影響,加劇商業競爭。上遊新聞記者走訪發現,除了部分業態和遊商相似的商戶們抱怨「生意不好做」之外,幾乎很多商戶都是樂見地攤經濟的興起。
安寧河路上一家水果店店主抱怨說,自從開始擺攤之後,自己店裡的生意的確不好了,「外面的(攤販)沒有房租和人工成本,價格自然要低一點,也確實新鮮一些。我們只能做白天和一些品質要求高的顧客生意,顧客群體不一樣吧。」
便利店店主龐冰則說,街邊的攤販多了以後,入夜後的街頭熱鬧起來,自己的生意也比原來好了,「做生意的都知道,人流就是錢,現在街上這麼多人,對於做生意的來說這就是口岸。」
▲5月29日,成都市建設巷美食街附近,火鍋店將桌子擺上了人行道,營業結束後需進行環境打掃。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
政策解綁,更考驗治理水平
上遊新聞3月17日刊發的報導顯示,為了最大程度助力復工復產,成都市城管委正式出臺文件,允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開展佔道促銷,同時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還規定臨時佔道經營需保障安全,不佔用盲道和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工作。
5月28日,成都市城管委的數據顯示,成都市兩個多月以來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成都市城管委副主任何汝雲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政策放開意味著要把握平衡,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這更加考驗城市的治理智慧。」
成都市成華區建設巷因靠近大學校園,數百米的街道旁聚集了各地的小吃美食,是成都老資格的「網紅美食街」。成華區猛追灣街辦的城管隊員宋世全和隊友們一起,負責這條網紅美食街的管理。宋世全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他們負責的這條街仍然不允許有遊商進行經營,「我們看到要進行勸導離開,這裡的人流太密集了,不允許隨意擺攤。」
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條曾作為成都夜間經濟名片的美食街,經過多次改造以後,專門將一條機動車道用隔離墩隔離出來,作為行人專用區方便「好吃嘴」們來消費,街道上也專門設置了額外的垃圾桶,維護街道的乾淨衛生,城管隊員和治安隊員們也專門設置了巡邏點位。
不同街區採取不同的監管政策,這是建設巷的經驗。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雖然建設巷對於遊商採取勸導離開的態度,但對於原有的商戶越門經營是放開的:火鍋店把火鍋桌擺到了人行道上,夜宵店把等位區的茶水、小吃放到了店外。店主們表示,這些都是疫情之後的新變化,「原來只要一出來就要被城管趕回去,現在都不說了。」
火鍋店店主陳先生表示,自己經營的火鍋店店內面積本來就不大,現在政策放開之後,門外可以擺三到四桌,「放開之後對於營業額肯定有幫助,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也要好,而且最大的好處是熱鬧了。」陳先生說,街辦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不能影響行人通過,晚上營業結束之後要恢復街面的清潔,「只有這些要求,也是我們開門做生意應該做的。」
基層一線的城管隊員告訴上遊新聞記者,現在成都放開對於佔道經營、越門經營的監管之後,他們的工作內容更多了。原本的一趕了之變成了要去看哪個攤商佔了人行道、妨礙了行人通行,要去監管營業結束之後商戶有沒有清掃垃圾、恢復街道的原貌,「不知道的以為我們城管都失業了,現在對於我們隊員的要求更高了,從監管者變成了服務員,不僅要講政策、解難題,還要及時處理各種突發情況。」
城管形象獲得改變,是地攤經濟開放後的直接效果,城管工作人員趙兵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疫情之後的這段時間,他們幾乎沒有和商戶、攤販發生過衝突,「讀小學的兒子也可以對同學說我是幹城管的了。」
▲城管隊員需要規範商販臨時佔道的開市、退市時間。成都市城管委供圖
城市精細治理,體現在包容與管理
針對放開地攤經濟後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成都市城管委發布了《關於建立城市管理「八項機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務助力「六保」任務落實落地的意見》,對原有措施進行了細化和補充。
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該文件明確了建立攤點攤區設置引導、商販攤主清潔衛生責任、群眾投訴現場快速處置、商販攤主容錯糾錯、商販攤主榜樣示範、商販攤區擇優拓展、攤區安全防護、城管巡查服務等具體問題,明確可以從事佔道經營的街道、路段、時段,以及對每條街道商販最大容量,實行一街一策、一點一策。
成都的新政策要求商販攤主嚴格執行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建立商販攤區擇優拓展機制,及時收集和反饋攤區商販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意見,實施分類處理,進行規範引導,促進市民和商家和諧共存,引導市民參與城市治理。
中央文明辦此前明確,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四川大學行政管理系系主任範逢春接受採訪時表示,成都地攤經濟的放開,體現了「地方治理創新」與「頂層規劃設計」間的互動,反映了文明城市標準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完善,找到治理城市與方便群眾的平衡點,就能持續提升城市精細治理能力。
來源: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