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詩人喜歡遊山玩水,不提王維晚年隱居在終南山,也不說李白經常到山中尋找隱士,就連喜歡安靜的杜甫也曾登臨泰山,寫下千古流傳的不朽詩篇。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青山綠水之間可以修身養性,雖然不是仙境,卻足以讓人忘憂。唐代就有一位詩人夜宿山中,第二天竟然不想下山。
宿石邑山中
唐代:韓翃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韓翃,字君平,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他在天寶13年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
韓翃的詩作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歌多抒寫送行贈別、或唱和吟詠。這首詩是作者後期在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時期,途徑太行山,夜宿石邑時所作。全詩寫「宿石邑山中」之所見,而時間的推移乃從景物的轉換中透露出來。
石邑為太行山餘脈,高數十丈,首句就描寫了其直插雲天的氣勢,「浮雲不共此山齊」,空中的白雲漫無目的地輕輕飄動,可是不管它遊到哪裡,都不能與此山平齊。本來山峰有高有低,這浮雲卻始終跨不上山峰,可見其高。詩人一開始就寫法奇特,引人入勝。
詩人先寫仰望所見,接下來繼續寫山地綿延廣遠,「山靄蒼蒼望轉迷」。山林裡雲霧蒼蒼,遠望反更迷離。 「蒼蒼」二字,在這裡也有遼闊廣遠的意思,因此接以「望轉迷」三字,表現出暮色臨近,使人望而生迷。
「迷」者,既有為山所圍,不辨再有何物之感;也因為遠望,越遠越覺得茫然一片,不像在近處那樣爽然在目。前兩句恰如王維《終南山》裡的首二句,「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也寫出了山高而遠的崢嶸磅礴氣象。
由浮雲尚可見,到山靄蒼蒼,時間漸入暮境,詩人卻流連忘返,也讓讀者感到山中的夜景如此迷人。後兩句更是精妙傳神,「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拂曉時分,一輪彎月暫時飛隱到高樹之中,秋夜的銀河更是遠隔在數峰以西。
「月飛」,表明月兒在不停地升高。既然山高,樹也必然高,可是這月卻只能飛到樹裡。秋河,即銀河。銀河西沉,暗示時間正悄悄地飛逝,可是銀河如月之「暫飛高樹裡」一樣,也只有隔在山峰之西,意即它們皆低於此山。
唐汝詢說:「暫飛、隔在,四字奇絕」。但之所以奇絕,是因為無論是「暫飛」,還是「隔在」,從首句到末句都在寫山之高、山之廣。浮雲、山靄、曉月、秋河,不管在高處或低處,在遊動或在停棲,一切都低於此山,都不能跨越此山。
縱觀韓翃的這首詩,他夜宿山中,這首詩句句寫時間流逝,卻隻字不提時間。首句描寫山中白雲環繞,暮色沉沉;次句已是夜幕降臨,山靄蒼蒼、令人迷茫。第三句更是暗示出不知不覺間,天已拂曉,朦朧的月亮也懶洋洋地正躲在樹叢中;最後一句也描繪出天色漸亮,銀河慢慢消失。
詩人如此讚美山之高遠,更含蓄地表達出時間流逝之快,看來他對於此次石邑山中之「宿」,應該頗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