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笨」詩人?寫2句詩,竟用了3年時間

2020-12-13 慶餘說詩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古人寫一首詩要用多長時間?答案自然是有快有慢,就和我們今天寫文章一樣。譬如,《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了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杜甫《飲中八仙歌》一詩中有「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之說;王勃的《滕王閣序》據說是即席而作。很顯然,這些人都是寫詩寫得快的。

那麼寫得慢的要多久呢?唐代有一位詩人,名賈島,字閬(láng)仙,人稱「詩奴」。他寫詩就特別慢,甚至是「兩句三年得」。也就是說,他寫2句詩,竟用了3年時間。倘若不清楚其中緣由,按這個時間來看,賈島可謂是古代最「笨」的詩人了。然而賈島只是追求完美罷了,反覆推敲才是他寫詩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賈島成為「苦吟詩人」的原因。

所以賈島才會在《題詩後》中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即這兩句詩我琢磨了三年才寫出,一讀起來就忍不住的淚流。如果沒有知音能夠欣賞這兩句詩,那麼我只好回到山中隱居了。那麼賈島用3年時間究竟寫出了哪2句詩呢?據記載,《題詩後》是賈島自注在「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之後的。

這兩句出自於賈島的五言律詩《送無可上人》。無可,是當時的一位僧人,也是賈島的堂弟。賈島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與無可同住長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但無可準備南遊廬山,於是賈島便作此詩贈別。而作為一首送別詩,《送無可上人》主要是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在秋雨初晴之際,送別堂弟無可時的情景。

《送無可上人》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四句「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即秋雨初晴,圭峰上天空晴朗格外新鮮,我在草堂寺送行無可上人。他手持著拂塵,在蟋蟀的鳴叫中與我別離。「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蛩」(qióng),即蟋蟀。從這四句的意思來看,它主要寫明了送別的地點、對象及景色,以及送別時的具體情景。

然後,我們便來著重看這首詩的名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它的意思是說,詩人的堂弟獨自行走於潭邊,清澈的潭水中倒映著他孤獨的身影,路途遙遠,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很顯然,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堂弟獨自前往廬山途中的情景。那麼這兩句詩有著怎樣的深意呢?一方面,它主要在形影相弔的意境中表達出了一種孤寂感,以及孤寂之中又蘊含著的風餐露宿的悲苦。

因為是從賈島的口中說出,所以它還包含了詩人對堂弟獨自前行的關心及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另一方面,我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開山之祖洞山良價禪師曾有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跡。因此這裡詩人的堂弟無可上人獨行潭邊,便有了一種對佛禪的領悟在其中。所以在詩的最後,賈島又說「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即最終他會應煙霞之約,把天台山作為近鄰。

「煙霞」,指雲霧之氣,也指山水勝景,這裡特指詩人堂弟南遊的目的地江西廬山西林寺。至於「天台」,即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縣北。詩到這裡便結束了,我們回顧整首詩,便可以得知詩人表達了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以及借堂弟的南遊表露了自己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嚮往。事實上,賈島也曾出家為僧,號無本,後來因受教於韓愈,而還俗參加科舉。

綜觀賈島的這首《送無可上人》,無疑全詩層次分明,語言清新質樸,情真意切。至於「笨」詩人賈島,用3年時間寫出的2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四溟詩話》曾評價它說:「其詞意閒雅,必偶然得之,而難以句匹」。你覺得這2句詩寫得如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大唐最「笨」的詩人,三年憋出兩句詩,卻成為千古名句
    網上曾有的這樣一句問答:史上最笨的詩人是誰?答:賈島。問:為什麼?答:因為賈島有一句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兩句詩,花了三年的時間寫成。這確實是一個很「笨」的詩人,可是,就是這三年憋出的兩句詩,卻成為經典名句,後世流傳。「兩句三年得」出自賈島的《題詩後》,是賈島題在《送無可上人》這首詩的後面。讓賈島費盡心思寫作的《送無可上人》有什麼高妙之處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 她是越南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化用漢字寫的詩比李清照還大膽,霸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古代哪個女子敢用這樣的話諷刺懦弱的達官貴人們。「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哪個女子敢這樣調侃新婚丈夫。自李清照仙逝後,我們就再也難找到可以與之媲美的才女了。但事實上,每一個民族,都會因為自己的才女而感到驕傲。尤其是對於那些文風並不盛行的國家,才女更顯可貴。本期筆者要帶大家認識一位「越南版李清照」。
  • 這位古代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卻寫出了最直白的思鄉之情
    古詩詞當中,思鄉詩有很多。古人為了生計,為了理想抱負,為了功成名就,大都要遠離家鄉。而在外久了,或者在外遭遇困境,大都有思鄉之情。到了詩人那裡,這種綿綿情感就變為思鄉詩,流傳下來。思鄉詩思鄉詩,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詩人把月亮和思鄉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成為很長時間以來詩人們作詩必有的一個意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國的詩歌向來含蓄內斂,思鄉詩多數也是如此。但並不是全部,比如這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可能是最直白的思鄉詩了。
  • 母親節系列之古代最孝順的詩人,寫了一首最感人的歌頌母愛的詩
    古往今來,真摯感人的慈母與孝子的故事從未缺少過,許多詩人都是出名的孝子,他們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多歌頌母親的詩,其中影響最大,最為著名的就是這首:這首詩非常經典,膾炙人口,出自唐代詩人孟郊之手,是一首母愛的頌歌。這首詩只有六句三十個字,通過回憶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來表達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 宋朝最「懶」的詩人蘇麟:一首詩只寫2句卻流傳至今
    中國自古都是禮儀之邦,更是一種人情社會,也即所謂的「人熟多吃四兩鹽」,用一句書面語來形容,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意思是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於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其實,「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出自宋代一位無名詩人的一首詩,之所以說詩人無名,是因為他一生只為後世留下了一首詩,這首詩還只有兩句,因而,此人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懶」的詩人了。這位「懶詩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同時代的蘇麟。蘇麟,公元969年出生,宋朝時期杭州的一個縣巡檢。
  • 這個古代最不起眼的詩人,僅寫一首詩就冠絕古今,讀完才知道多牛
    這個古代最不起眼的詩人,僅寫一首詩就冠絕古今,讀完才知道多牛中國古詩在歷史上有著璀璨的歷史,而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詩人名家,他們給後世留下的豐富的古詩詞遺產,而詩詞創作的高峰還要數唐宋兩個時期,唐代把古詩推到了高峰,而宋代的詞更是空谷絕唱,兩座大山人傑地靈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名篇,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從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古風,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美麗篇章,或辭藻絢麗,或意境幽渺,或思想深邃。總之,古代詩歌堪稱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遺產。
  • 詩人耄耋之年童心未泯,寫一首兒歌似的詩,歌頌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春天到了,最能代表春天氣息的當屬柳樹,柳樹是春天的信使,萬物還在沉睡,柳樹最先感知到春天的訊息,最先醒來,揮舞著婀娜的身姿,搖曳起春天的舞曲。古代的詩人喜歡寫柳樹,因為它的形態,也因為它的意象。在眾多寫柳樹的詩詞中,最著名、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樹因為婀娜多姿,常常被人形容成美女,在賀知章的筆下,柳樹成了一位美人,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 唐代詩人用心寫1首江水詩,力求詞句完美,開篇頭2句即為傳世名句
    我們佩服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學水平,用詞精準考究,詩句是那麼精練、含蓄、優美,古代詩人對寫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現在的人學習和借鑑。唐代盧延讓寫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還有一位詩人賈島,寫詩經常是廢寢忘食,據說兩句詩用心琢磨了三年才滿意止筆,還激動得淚流滿面。
  • 古代大詩人們寫給兒子的詩,歡樂中透著濃濃的愛
    他們是人們眼中的大詩人,他們也是孩子眼中的父親。他們是李白、杜甫、蘇軾、陸遊。除了給這個社會寫詩,他們也會給自己的孩子寫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大詩人們寫給孩子的詩。蘇軾:兒子,別像老爸一樣聰明陸遊:兒子,你別給我偷懶蘇軾以詞著名,但他的詩寫的也不錯。
  • 寫了很多詩,你卻只記得住他一首詩的詩人
    其實,和今天的歌手一樣,古代寫作詩詞歌賦的文人,能有百十篇傳世者鳳毛麟角。大多數文人,可能寫過很多作品,但歷經歲月淘洗,最終廣為流傳的只有一首。今天,我們翻閱古籍,一塊來看看那些寫過很多詩,但你只背過他一首詩的詩人。唐代:駱賓王、孟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竺可楨: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
    [摘要]我國古代相傳有兩句詩說道:「花如解語應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現在看來,石頭和花卉雖沒有聲音的語言,卻有它們自己的一套結構組織來表達它們的本質。而大詩人能掌握這類語言的含意,所以能寫成詩歌而傳之後世。物候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對於物候的歌詠,唐、宋大詩人是有成就的。唐白居易(樂天)十幾歲時,曾經寫過一首詠芳草(《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喝最烈的酒,唱最狂的歌——15句寫酒的古詩詞,講述詩與酒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酒的古詩詞,喝最烈的酒,唱最狂的歌,在「詩與酒」中,講述自己的故事。15、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清朝、王士禎一件蓑衣、一件鬥笠、一葉扁舟,一支釣竿,面對著逝者如斯的滔滔江水,一人獨釣,陪伴他的只有一壺酒。
  • 祈年文潭:古代頂級詩人,寫詩有多快?
    也有人想到比較慢的,賈島那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相比之下,這速度簡直可憐,三年寫兩句,平均一秒大概能寫出一個像素。賈島號稱「詩奴」,人設比較另類,號稱苦吟詩人。看上去好像磕磕巴巴地蹦不出幾個字,其實這是誇張。今天檢索《全唐詩》,賈島留詩四百首左右,不算少的了。
  •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一個字,和尚叩頭感謝他
    最近英國人拍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的注意。筆者一個英國朋友問我:「杜甫的詩,字數也太少了吧?就這樣都能成為你們最偉大的詩人,不可思議」。我明白,他這樣說是因為看了古希臘人的《荷馬史詩》,他認為咱們的古詩也都該是洋洋灑灑寫上數萬行。
  • 唐代詩人寫了一首詩,皇帝愛得不得了,馬上升官,最後兩句是經典
    杜牧的《清明》詩家喻戶曉,連帶著清明這個節氣也成為24節氣中最廣為人知的節氣了!其實,還有一首唐詩,記錄了古代的一個節日,詩寫成後,皇帝愛得不得了,當即提拔了坐「冷板凳」的詩人。可謂是一首詩改變了命運。這就是唐代詩人韓翃的詩作《寒食》。
  • 古代詩人找工作如何自薦?朱慶餘的這首詩,便是其中典範
    其實早在古代,就有一種類似於現代自薦信的形式,叫做「行卷」。所謂「行卷」,就是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投諸名流、顯宦或呈獻給皇帝,以爭取到一官半職。這種形式,也稱「投獻」或「幹謁」。對於古代詩人而言,幹謁詩就是他們為找工作,而推銷自己的一種詩歌。這類詩歌往往寫得十分含蓄,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
  •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古代詩人筆下的穀雨茶韻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諺語也有「清明見芽,穀雨見茶」之說。穀雨期間,約朋攜友,採茶泡茶,品茶吟詩,是古代詩人的最愛。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們深諳「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的採茶之道,對「陽春三月試新茶」樂此不疲,把此當作人生一大樂趣和生命中的美事。
  • 我國古代「最懶」詩人,一世只留下2首詩,只一首就讓他名垂千古
    詩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傑作,其中許多作品都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自然也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明星」詩人,如李白杜甫,其詩作或瑰麗飄逸,或精雕細琢,都朗朗上口,讓他們分別以「仙」「聖」之名穩穩站在了古詩神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