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古人寫一首詩要用多長時間?答案自然是有快有慢,就和我們今天寫文章一樣。譬如,《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了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杜甫《飲中八仙歌》一詩中有「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之說;王勃的《滕王閣序》據說是即席而作。很顯然,這些人都是寫詩寫得快的。
那麼寫得慢的要多久呢?唐代有一位詩人,名賈島,字閬(láng)仙,人稱「詩奴」。他寫詩就特別慢,甚至是「兩句三年得」。也就是說,他寫2句詩,竟用了3年時間。倘若不清楚其中緣由,按這個時間來看,賈島可謂是古代最「笨」的詩人了。然而賈島只是追求完美罷了,反覆推敲才是他寫詩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賈島成為「苦吟詩人」的原因。
所以賈島才會在《題詩後》中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即這兩句詩我琢磨了三年才寫出,一讀起來就忍不住的淚流。如果沒有知音能夠欣賞這兩句詩,那麼我只好回到山中隱居了。那麼賈島用3年時間究竟寫出了哪2句詩呢?據記載,《題詩後》是賈島自注在「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之後的。
這兩句出自於賈島的五言律詩《送無可上人》。無可,是當時的一位僧人,也是賈島的堂弟。賈島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與無可同住長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但無可準備南遊廬山,於是賈島便作此詩贈別。而作為一首送別詩,《送無可上人》主要是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在秋雨初晴之際,送別堂弟無可時的情景。
《送無可上人》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四句「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即秋雨初晴,圭峰上天空晴朗格外新鮮,我在草堂寺送行無可上人。他手持著拂塵,在蟋蟀的鳴叫中與我別離。「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蛩」(qióng),即蟋蟀。從這四句的意思來看,它主要寫明了送別的地點、對象及景色,以及送別時的具體情景。
然後,我們便來著重看這首詩的名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它的意思是說,詩人的堂弟獨自行走於潭邊,清澈的潭水中倒映著他孤獨的身影,路途遙遠,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很顯然,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堂弟獨自前往廬山途中的情景。那麼這兩句詩有著怎樣的深意呢?一方面,它主要在形影相弔的意境中表達出了一種孤寂感,以及孤寂之中又蘊含著的風餐露宿的悲苦。
因為是從賈島的口中說出,所以它還包含了詩人對堂弟獨自前行的關心及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另一方面,我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開山之祖洞山良價禪師曾有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跡。因此這裡詩人的堂弟無可上人獨行潭邊,便有了一種對佛禪的領悟在其中。所以在詩的最後,賈島又說「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即最終他會應煙霞之約,把天台山作為近鄰。
「煙霞」,指雲霧之氣,也指山水勝景,這裡特指詩人堂弟南遊的目的地江西廬山西林寺。至於「天台」,即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縣北。詩到這裡便結束了,我們回顧整首詩,便可以得知詩人表達了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以及借堂弟的南遊表露了自己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嚮往。事實上,賈島也曾出家為僧,號無本,後來因受教於韓愈,而還俗參加科舉。
綜觀賈島的這首《送無可上人》,無疑全詩層次分明,語言清新質樸,情真意切。至於「笨」詩人賈島,用3年時間寫出的2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四溟詩話》曾評價它說:「其詞意閒雅,必偶然得之,而難以句匹」。你覺得這2句詩寫得如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