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一個節目,而是一個教育養成和內容混搭的品牌,你也可以將它理解為是鮮肉版的《老友記》或者《六人行》。」《美少年學社》的總導演張一蓓說。
昨天(5月15日),「《美少年學社》OpenDay —— 暨優酷獨家上線發布會」在長沙舉行。這是一檔優酷與優視新容打造,元純傳媒、紫星文化、七幕人生聯合出品的偶像養成網綜,也是原湖南衛視金牌製作人張一蓓及團隊閉關2年策劃的首檔原創網綜。製作團隊從幾百位年輕男孩兒中挑選出11位作為學員,由金星擔任社長(節目第一季),邀請馮小剛、蔡康永、大張偉、撒貝寧等業內頂尖大咖,從藝術專業能力和藝人專業修養出發,對11位少年學員進行全方位培養。
優酷則將這檔節目視為優酷「6+V」戰略中的「偶像養成」類綜藝的頭部節目。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此前提到「強化頭部號召,把頭部影響力做到最大」的戰略打法,也將助力《美少年學社》成為偶像養成第一IP。
「長期培養」最溫情的偶像養成系網綜
在2017年的綜藝大潮裡,「偶像養成系」綜藝已經不算罕見。受傳統衛視平臺的掣肘,偶像養成類綜藝率先在網絡平臺開花,各大視頻網站都擁有自己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養成節目,從直播、電競一直囊括到「跨次元」選秀。但眾多養成系綜藝中,《美少年學社》卻擁有自己的特質——摒棄「拼人氣」、「PK淘汰」等海外傳統養成模式,從「選拔」、「養成」到「演藝」形成生態閉環,培養真正的偶像。換句話說,「養成」的目的不是在競爭機制下選出優勝者,而是進行陪伴式教育。
(11位學員)
「我覺得其他節目都是打著「養成」名號的選秀節目而已。我是發自內心的覺得青少年不太適合做選秀節目,因為選秀節目的看點是在於廝殺、PK、淘汰,在於成長的痛苦和激烈的競爭,但青少年在這其中會積攢很多負能量,或者很可能帶著某個選秀第幾名的身份去面對未來的娛樂圈。」張一蓓說。
《美少年學社》目的更傾向於在選秀之後的培養,陪伴選手不斷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識,為選手創造源源不斷的機會,包括和粉絲溝通的機會,長期地培養他們。這或許是目前偶像養成系綜藝中最溫情的一檔節目。
「我們就是想在節目裡發揮他們(學員們)的個性,打造一個一個魅力的個體,所以在節目當中他們會形成一種師兄弟的感覺,但是從這個節目出去以後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的。」張一蓓提到。
電視平臺與網絡平臺的差別
「儘管他(楊偉東)說我僅僅是他比較喜歡的團隊之一,我想說優酷是我最喜歡的平臺,沒有之一。因為有我喜歡的朋友、有我覺得像靈魂伴侶一樣互相懂得的人,所以《美少年學社》才會出現在優酷這個平臺上。」發布會上張一蓓這麼玩笑道,跳出傳統衛視體制後的她顯然更加灑脫與自如。
在很早之前張一蓓就嘗試過偶像養成題材的綜藝節目。還在湖南衛視之時,張一蓓製作過《少年進化論》《向上吧少年》等多檔偶像養成性質的節目,並打造了國內的青少年組合RTA。但湖南衛視體制中張一蓓自由發揮、大膽嘗試的空間並不多。在精力和時間上,在製作《向上吧少年》的過程中,張一蓓必須一邊嘗試新節目,同時兼顧王牌節目《天天向上》。
(《美少年學社》總導演張一蓓)
「以前在臺裡做《天天向上》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想嘗試少年養成類的節目,但是不可能把《天天向上》丟一邊,所以就一邊做「天天」一邊在做《少年進化論》還有《向上吧少年》。做這幾個項目的時候,我們團隊都是同時兼顧《天天向上》和新節目,所以特別拼命。」張一蓓說。
在節目製作上,電視臺要一定的業務要求,並不能給予偶像養成節目足夠的成長空間與時間。「電視臺不可能給你很長線的時間來養成,只能說先做幾集,如果這幾集以後收視率沒有達到某種標準,就會把這個節目停掉。但是偶像養成節目是需要極大耐心,平臺、贊助商和節目團隊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一點是體制內做不到的,但網際網路可以。」張一蓓說。
或許這就是網絡平臺與電視平臺的差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楊偉東也表示,相比電視臺,網際網路有更長的消費時間和消費界面。
而在網絡平臺上,《美少年學社》將執行長達1到2年甚至更長的科學養成周期。這無疑更符合偶像養成類綜藝的需求,為「養成」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據悉,《美少年學社》中的優秀學員將有機會與阿里大文娛經紀酷漾娛樂籤約,參演眾多超級網劇、超級網綜,形成從「選拔」、「養成」到「演藝」的生態閉環,成為正真的偶像。
不日系、不韓系、不是男團
目前國內偶像養成類綜藝大多是參照日韓娛樂工業下的養成體系,如國內較為成功的女子偶像組合SNH48,這個以「日本AKB48的官方姐妹團體」打響知名度的女子團體,在打造路線上完全延續了日本48系的偶像培養模式,團體成員的成長依託於粉絲與人氣,粉絲投票決定最有人氣的成員,從而分配資源與舞臺站位,同時以劇場演出的模式與粉絲進行面對面互動,各種「握手會」「見面會」增加粉絲的「養成感」。雖然SNH48目前已經撕下了「日系養成」的標籤,但是這種模式無疑是國內主要的偶像養成模式。
(SNH48)
媒體「南方知道」在《養成系偶像的粉絲江湖》一文中就曾提到,「這是一個邏輯簡單的真人養成遊戲:哪個女偶像受的關注多,粉絲砸的錢就越多,偶像的人氣也就越高,她就越有機會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明星。」
但《美少年學社》卻拒絕了這種模式,張一蓓表示,「我覺得中國其實不太適合48系,48系適合日本文化,包括二次元動畫、宅男文化,甚至有一些色情文化,這些共同文化下才會衍生出像48系這樣的體系,但類似48系的模式在國內就很難做到日本那麼極致,它效果會打折扣。我們在做《美少年學社》的時候,完全不想探討48系,因為48系是適合女團,因為它是做給宅男看的。」
同時張一蓓也表示,《美少年學社》的培養模式與日韓造星模式也是不同的,日本、韓國造星體系成熟的娛樂公司如傑尼斯、SM、YG等,旗下練習生在養成一段時間之後便會以團體的形式出道。而《美少年學社》養成結果並不是為了組成男子團體。「這11個孩子我完全沒有想過把他們組成團體。」張一蓓說,「我覺得日本、韓國的模式跟中國大陸不同,中國大陸是世界獨一份的。它的意識形態不一樣,經濟的體制和政治的體系也不一樣。借鑑韓國和日本,我們永遠做不過人家,《美少年學社》是想做出特別適合中國的模式。」
發布會上,楊偉東用一段VCR傳達了對《美少年學社》的期待:「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弘揚年輕人成長當中應該有的責任,應該有的一些堅持和夢想。」而我們或許也能對這檔網綜有所期待,期待它找出中國偶像養成的原創模式,既不是競爭功利的比拼,也不是殘忍的篩選,而是真正陪同一批少年成長,他們認知到夢想,我們看見新偶像。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