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風俗習慣盤點:少數民族見面禮節和禮貌語言

2021-01-15 閩南網

新疆民族風俗習慣盤點:清真食堂遍布新疆境內,少數民族見面禮節和禮貌語言。


新疆民風民俗

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著12個少數民族,他們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

  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並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處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餐廳--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食堂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員、炊事人員一般也由這些民族的職工擔任。

  伊斯蘭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禁豬,他們忌諱提到與「豬」有關的詞語。

二、主要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節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見面禮節,每種禮節都代表了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友好感情。這裡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熱情。

  維吾爾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數最多,佔53%以上,無論走到哪個縣,都可以見到維吾族人民。按傳統習慣,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然後把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然後說:「薩拉木來坤」(「祝福」之意)。如果一個人一次碰到十幾個熟人,對每個人都要這樣;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長者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不過年輕人見面時,有時行現代的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

  長期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族人對人格外熱情和有禮貌,見面時,都要伸出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拉木來坤」,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之意),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為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侯。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麼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暱和思念。

  錫伯族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們十分注重禮節,見面時大都施握手禮,並說:「霍卓納」(您好)。但對老人和長輩卻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邁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每逢過年,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後再給其他長輩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庫爾幹高原上的民族,他們的見面禮別具一格,饒有風趣。晚輩見到要先請安,婦女和男性長輩見面,男長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婦女拉著長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與長輩見面時,一般可行握手禮,若交情較深,則要互相吻對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熱情。婦女們見面時,一般要擁抱,年長者吻晚輩的眼和前額,晚輩吻長蜚的手。平輩之間互吻面頰或嘴唇。小夥子們見面時,一般有兩個動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對方唇邊,互吻一下對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見面時,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則要輕輕地按一下女的頭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即使見到素不相識的遠道來客,也要熱情問候,並把雙手拇指並在一起,熱情他說:「更艾力賣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現在一般施握手禮,長輩對晚輩說:「賽尤」(你好),晚輩對長輩則說:「賽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見到老人,卻不施握手禮,而是,向老人點頭、鞠躬,並說「阿莫爾拜塔」(「問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貴的客人見面時,禮節十分隆重。當得知客人要來的消息後,要在地界那裡等候,並要準備酒肉和奶製品,見面時要敬獻酒和哈達,表達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真誠。在離別時,也要到地界那裡送行,並要敬酒獻歌。

  俄羅斯族是一個熱情的民族,親朋好友見面時,一般要擁抱,井親吻面額。一般人見面時只握手,並說:「孜德拉斯維基」(您好),然後還要問一下健康、工作和家裡人的情況,當別人問完之後,要說聲:「斯巴西巴」(謝謝),表示禮貌。

  在新疆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滿族人,現在有近l萬人口,滿族是個有崇高禮節的民族,對老人非常尊敬。禮節很多。晚輩見長輩,不分貴賤要說:「瑪法賽英」(「爺爺您好」的意思)。除問安之外,還有請安、打千兒、半蹲禮、撫鬢禮、抱見禮、頂頭禮等。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禮。現在滿族人的見面禮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禮節已從簡,晚輩見長輩以鞠躬禮聚多,平輩以握手禮為常。不過在親友之間,婦女們還保持著「半蹲兒」禮。

三、主要少數民族的禮貌語言

  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禮貌語言,而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很多禮貌語言是共同的。不論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充孜族還是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回族,大家在見面的時候都以右手撫胸,頻頻點頭行禮,說聲「薩拉姆!」「薩拉姆」包含「您好」、「向您問安」的意思,表達了尊敬別人的心情,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到處都可以見到少數民族人民謙虛、恭敬、親切相待的動人情景。

  請求別人做事或幫忙的時候,往往用詢問、客氣的話語,尤其對待長者特別顯得畢恭畢敬,在長者面前,任何失禮的舉動都是絕對禁止的,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喝茶吃飯都要先敬老人;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長輩的名字,當著老人的面不得喝酒、抽菸、放肆談笑,吃飯的時候,長者先入席。

  少數民族非常熱情好客。哈薩克族有句諺語: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便是奇恥大辱。凡是前來拜訪或者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識或者不相識,都會受到熱情接待。

  在新疆的少數民族中,因為維吾爾族人數最多,所以維吾爾語比較通用。一般情況下,與人見面要說:「亞克西姆賽孜?」見到長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行鞠躬禮,然後說聲「薩拉姆」,這表示最親切的問候。

  在稱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少數民族一般對人不以官職相稱,其中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稱呼比自己稍長的男性為「阿卡」,就是哥哥、大叔的意思;比自己稍長的女性尊稱為「阿恰」或「阿依拉」,就是姐姐、大嬸的意思;稱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為「吾康」(弟弟),女性為「森額爾」(妹妹);對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後面加上「烏卡」,就是弟弟、妹妹,表示親切;對上了年紀的女性長者叫「姆媽」(奶奶),男性長者尊稱為「波瓦」(爺爺);對比較熟悉並與自己母親同輩的女性叫「阿帕」(媽媽)、男性叫「達達」(爸爸);長者對晚輩,不論是不是親生子女,都稱「巴拉姆」(我的兒子)、「柯孜姆」(我的女兒);青年同性之間互稱「阿達西」(朋友);對幹部和軍人稱「堯爾達西」(同志);對小男孩稱「巴郎」,女孩稱「克孜」;對小夥子不能稱「巴郎」,應選擇上面的對應尊稱;青年之間還有個親暱的稱呼叫「阿達西」(朋友),不過男遊客不要對女性,尤其對姑娘不能這樣稱呼;叫維吾爾族同志的名字的時候最好用全稱,用一、兩個字代替便顯得不禮貌,如努爾.買買提,叫做「努爾」就不太好,不過對熟悉的同志這樣稱呼也是可以的,因為他可以諒解。

四、喪葬習俗

  在喪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實行土葬。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喪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後,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一種專門製作的移屍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後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屬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儀式叫「乃孜爾」。這些民族稱墓地為「麻扎」,他們重視對麻扎的保護,通常都不讓非穆斯林到那裡去,更不許牲口進入。誰若在麻扎挖土,就會受到人們的譴責。維吾爾人盡一切可能在親人的墳墓上栽樹,並力求栽活。

五、服飾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衣服裝飾和其他生活習慣。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婦女愛著彩色綢裙,戴豔麗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男性愛穿西服或褡伴。戴繡花帽則是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眾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愛戴禮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長統皮靴。

  推薦閱讀:

  新疆民族服飾和飲食習俗 穆斯林禁忌風俗盤點

  新疆:醫療旅遊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時尚

責任編輯:hdwmn_wdf

相關焦點

  • 新疆部署少數民族證件標準化和姓名使用規範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朱昌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翻譯局)主任迪木拉提·木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保險管理局局長韓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阿依夏木·玉努斯,出席新聞發布會。
  • 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少數民族政協委員在行動
    原標題: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保衛中華文化多樣性——少數民族政協委員在行動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週遊):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獨特的藝術與風俗習慣的基礎與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麗娜(女)不無擔心地說:「可能若干年以後,像滿族一樣,只有這個民族存在,它的文化、它的語言、它的文字都沒有了,大家都很擔心這個。作為錫伯族的我來說,也很擔心。因為國家民族文化的燦爛之處就在於多樣性,不同民族的歌舞、音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
  • 我國唯一的白人民族:女性絕美不與外族通婚,男性見面需「親吻」
    我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的存在,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一樣的風俗文化和各種生活習慣。當然這56個民族中間,漢族的人數是最多的,而我們絕大部分中國人也都是漢族居多。同理少數民族之所以被叫做是少數民族,也是因為他們的人數並不多,而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都是位於西北一帶和西南一帶的西部地區。新疆可以說是一個聚集了很多少數民族的省份了吧,不僅有蒙古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以外,還有維吾爾族等等很多個少數民族。雖然大家都居住生活在新疆,但是他們各自的風俗文化和習慣都是各不相同的。
  • 全國政協委員祁德川建議「搶救」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網3月8日訊(記者王靜 實習生 汪樂怡)「現在少數民族語言丟失的情況非常嚴重,比如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省份,可現在,除了回族、滿族、水族三個民族轉用普通話以外,其餘22個少數民族有26種語言,其中14個民族使用22種文字。」
  • 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
    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哈嘍大家好,歡迎您能夠再次觀看小編的文章,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首先讓我們來看下德國人的一些主要儀式。第一個是上梁儀式。
  • 民族團結演講稿:民族團結一家親 共創新疆新面貌
    1982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隆重召開新疆首次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發出了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的倡議,將每年5月定為全區的民族團結教育月。從此,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天山南北廣泛開展起來。
  •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性新探
    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高度發達、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所有個體都應具有文化適應的充分心理和得當行為,進而擺脫文化適應的分離和迷失。從文化適的角度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地高校的生活和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關乎民族情感、主流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多樣性的傳承和發展。
  • 新疆規範少數民族人名漢字音譯
    東方民族汪2月13日消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最近公布的消息說,自治區政府決定從明年起,大力推廣使用少數民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則實施方案。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從2003年6月1日零時起,凡維吾兒族新生兒落戶登記姓名,必須按《手冊》和《對音表》譯寫。
  • 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學生的就業問題也伴隨而來。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流向區域性明顯,這樣會導致對他們的就業形成衝擊。因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決定了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就業率較低,就業主要流向新疆。伴隨著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西部地區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近年來,絕大部分來內地就讀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畢業都回到了新疆工作,充實到政治、經濟、文化、環保等領域。
  • 世界各國的見面打招呼方式,有的很虔誠,也有見面吐口水的!
    現在社會是一個文明禮貌的社會,見面打招呼必不可少,但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打招呼方式很相似,也有一些很不一樣,有些很虔誠也有很噁心的,比如見面土對方口水!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代打招呼的方式根據對方的身份而定,而現在更偏握手禮,當然記住一定是右手,如果對方伸右手你伸左手是非常不禮貌的!印度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多為「合十禮」,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淨面的合一。
  • 迎民族盛會 慶70華誕|鄭州警方上新口語翻譯APP 幫助民警語言交流
    我給大家提供一些安全出行建議……」最近幾天,在鄭州交警支隊的每個大隊,都可以看見民警拿著一本小冊子,用標準的普通話練習各種禮貌禮儀用語,還有些民警甚至在學習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以便服務需要幫助的少數民族運動員。這是鄭州市公安機關在為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安保工作做的一個培訓,旨在全方位服務與會賓朋。
  • 新疆雙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以新疆師範大學為例
    但是就英語教學來說,縱觀新疆各個高校的少數民族英語學習情況,並不讓人樂觀,而且目前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教育與十年前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教育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現在入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有接受雙語教學教育的背景,所以不能使用以前大學英語教學目的和要求來滿足現在的學生的需要。
  • 馬來西亞風俗習慣知多少?送給即將去旅行的你!
    但去大馬旅遊之前,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那裡的風俗習慣哦!馬來西亞社交禮儀馬來西亞不同民族採用不同的見面禮節。馬來人的常規作法是向對方輕輕點頭,以示尊重。馬來西亞的華人與印度人同外人見面時,則大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節。馬來人通常只有自己的名字,而沒有固定的姓氏,兒子以父名為姓,父親則又姓祖父的名。
  • 【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小知識,你了解多少?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800萬,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在中國人口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全國2000多個市縣幾乎都有回族分布;山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小的一個省,少數民族人口不到10萬人;新疆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
  • 你應該了解的民族團結100個小知識(二)
    答: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問:二、新疆的由來是怎樣的?答: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西域。1884 年在新疆地區建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
  •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研究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研究王 蘭【摘 要】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突發事件,既有一般性學生突發事件的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為了及時、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突發事件,有必要建立相應的突發應急機制。
  •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小兵: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關乎民眾福祉,需要...
    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少數民族語言中心」主任,受聘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新疆師範大學、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機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或名譽教授。兼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專委會」副主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少數民族語文現代化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等。
  • ...高等學校支援新疆第四次協作會議紀要》和培養少數民族本專科生...
    」、「著力培養一大批堅定地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密切聯繫群眾,具有強烈革命事業心和業務能力的少數民族幹部」的精神和江澤民總書記1998年視察新疆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適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迫切需要,大力培養新疆各民族高級專門人才,1999年9月,教育部、國家民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烏魯木齊市聯合召開了內地高等學校支援新疆第四次協作會議(以下簡稱第四次協作會議)。
  • 為了少數民族人名中的這個「點」,中央和新疆做了這麼多!
    新疆在推進信任根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朱昌傑: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的底版為手工列印或手寫,在製作過程中存在少數民族人名填寫不規範的情況。2006年開始集中換發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少數民族人名設置為一行,字符、字節均能滿足少數民族人名登記錄入需要,制證信息全部由常住人口信息庫提取,不會出現人工誤差。
  • 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
    ;各民族公民都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等等④。  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國家在五十年代組織人員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建立專門的民族語文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民族語文專門人才,幫助少數民族創製、改進或改革文字,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