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

2020-12-13 百家號

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

哈嘍大家好,歡迎您能夠再次觀看小編的文章,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德國人的主要儀式,講究禮貌的法國禮節,用扇子表達語言的西班牙,首先讓我們來看下德國人的一些主要儀式。第一個是上梁儀式。德國人建房,在搭好房架、上大梁以後,主要與木匠們舉行上梁慶典儀式。屆時,木匠們要將慶賀的花冠成一棵用彩帶裝飾的小樹放在屋脊上。此後,工頭要作告,請求上帝護房屋和住戶免火難。做完椅告後,還要為房主的率福乾杯,並要將空杯扔掉。最後,眾人以豐盛的酒宴結束慶典儀式。

第二個是出徒儀式。當印刷和排字徒工學徒期滿獲得出師證書時,人們要為他們舉行隆重的出徒儀式屆時,人們將出徒的學徒工放在盛滿水的大鋪裡,以表示學徒已」滿」此外,上巴伐利亞的農牧民還有不少儀式,如群在高山牧場平安度過了嚴冬,枚民要將性畜裝扮起來,頭頂花環,身掛鮮花,舉行慶祝儀式。糧食全進倉後,最後一輛運糧車經裝飾後才能開進庭院,主人要舉行以呻酒與僱工交換裝飾在最後一輛糧車上的「豐收冠」儀式1葡萄種植區的農民在最後一車葡萄入院時也要舉行險重的儀式。

第三個是成人儀式。按照該國的傳統習慣,一個人長到14歲、就算長成大人了。就要舉行成入儀式成人節是德國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節日,這一節日,大都安排在四五月份成人節的上午,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長,親友陪同集合在當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滿節日氣中,地方政府負責人成社會名流首先致詞,講解成人之後對社會所擔負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勉勵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報效國家。然後,師長、親友和低年級小朋友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物和鮮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慶祝。晚上,為他們舉辦舞會,時間還可以破例延長至夜裡10點鐘。

為了迎接人生中這一重要階段的開始,有關部門一般要對八年級的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思想準備工作,例如讓他們會見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組織他們遊覽全國山川,的仰名勝古蹟,參加音樂會等等。

接著我們再來說下講究禮貌的法國人禮節。法國人待人很講究禮貌。「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是法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貌用語。各行業的服務人員待人不分膚色,笑臉迎送,服務周到。在他們心目中,顧客是「國王」、「財神」。因此,「您好」、「謝謝」、「請您……」、「再見」等禮儀詞語,就像《禮賓曲》的主旋律一樣時常迴蕩在顧客的耳邊。

上樓、進門、上桌、就座,總是「請」字先行。在公共場合,如上汽車、坐地鐵、乘飛機,總是井然有序,自覺排隊,人們從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在法國,為表示尊重婦女,在舉止行動上處處「女士第一」。不論是走路,入室開門,入座,一般都讓婦女先行;在拜訪告別時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與婦女共餐時,上菜、敬酒也是先女後男。現在,法國青年人比較隨便,不大注意「女士第一」的禮儀。

法國人見面時常親面頰或貼面額。長輩對小輩親額頭,愛人和情們之間接吻。其他日常禮儀和西方各國大致相同,如,人室叩門,進屋脫帽,坐立端正,服裝整潔,注意儀表等。介紹兩人相見時,一般職務相等先介紹女子,年輕的先介紹年長的,職位低的先介紹職位高的。被介紹者的名字排在後面。若介紹客人與數人相識,則應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對方想不起你的名字時,要主動介紹,不要說:「你不認識我了嗎?」這會使對方難堪,有失禮貌。

法國人的生活中離不開花,無論是做客,還是參加結婚、生日等典禮儀式,都要送花。從某種意義上說,花代表一種語言,在選擇花的品種方面也要注意,因為法國人對每種花都賦予一定含義。例如,玫瑰花象徵美麗,表示愛情:秋海棠表示熱忱的友;蘭花象徵熱情,表示度誠;鬱金香表達愛慕之情;報春花表示初戀;水仙花象徵自愛,表示冷酷無情:金盞花象徵悲傷;雛菊表示我只想見到您;百合花象徵莊重和尊敬;大麗花表示新鮮,新穎和感激;金合歡象徵信賴和安全:丁香表示純潔;紫T香表示我的心是屬於你的白丁香表示我們相愛吧;倒掛金鐘表示心裡的熱憂;金會草(也叫龍頭花)表示自信:石竹代表奔放和幻想:;牡丹象徵拘和害差,茶花隨色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示,如白茶花表示您輕視我的愛情:紅茶花表示我覺得您最美麗:攻紅茶花表示我為得到您的愛情而深感自豪等等。但一般不要送菊花給法國朋友,因為它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最後我們來說說西班牙婦女用扇子表達語言。西班牙的婦女善於用扇子表達不同的語言。一些不便說出口的話,可以用扇子做出的動作來表示。當她打開扇子,把臉的下半部起來,這意味著她在問你:你喜歡我嗎?或者她在說:我愛你。如果她一個勁地快速扇扇子,那意思是說:離開我,不然,我丈夫要叫你吃苦頭如果把扇子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合上,意思是說:我非常想念你。

如果手裡拿著扇子,翻來翻去,等於告訴人:你太討厭了。如果把扇子收折起來,意思是說:你這個叛逆者,不值得一愛!如果把扇子擦在桌子上,意思是說:我不喜歡你,我愛的是別人。如果打開扇子,支著下巴,意思是說:我希望下次同你早點見面。好了,以上就是小編今天帶來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能夠把小編的文章看完,如果您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關注小編,小編會繼續給您帶來更多內容,我們下個故事見。

相關焦點

  • 新疆民族風俗習慣盤點:少數民族見面禮節和禮貌語言
    新疆民族風俗習慣盤點:清真食堂遍布新疆境內,少數民族見面禮節和禮貌語言。二、主要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節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見面禮節,每種禮節都代表了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友好感情。這裡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熱情。  維吾爾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數最多,佔53%以上,無論走到哪個縣,都可以見到維吾族人民。
  •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中國的這套用餐禮節,比西方早了將近兩千年,所以法國年鑑學派代表,著名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曾說:十五世紀以前,坐在餐桌前,使用陶瓷餐具,並用刀和筷子進餐的文明人只有中國人。並盛讚中國人是在餐桌上最乾淨的群體。
  • 德國人吃香腸的儀式感 最講究吃的中國人也甘拜下風
    最講究吃的中國人,不會甘心在吃的上面敗給輸給任何國家,說到吃,還沒有人可以贏得過我!但是在吃香腸這件事上,中國人還是不得不要豎起大拇指稱讚德國,網友看到德國香腸和中國的對比後,紛紛表示惹不起惹不起,甘拜下風。到底德國的香腸到底有多牛逼,多好吃,可以讓專注吃的中國人都這樣的一致的看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揭開德國香腸的神秘面紗,感興趣的小夥伴要接著往下看哦。
  • 扇子——中外友誼的見證者
    因為西班牙帝國與法國同屬於天主教文化,可以看出此時的歐洲摺扇充滿了奢靡之氣,非常華麗。當時的貴夫人紛紛以擁有中國摺扇而自豪,手拿中國摺扇已經成為身份象徵。在西班牙,至今都有「扇語」,西班牙婦女用扇子表達不同的心意,非常像中國的「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搧肩」。中國到了清朝,出口歐洲的摺扇則變得很低調,非常符合大英帝國新教的傳統。
  • 法國人不大講究時間概念
    你好網:你在法國巴黎六大就讀的專業是?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吳同學:法語專業,小語種很吃香吧。喜歡這個專業,以後想做翻譯。
  • 西班牙臺階「禁坐」?世界各國奇葩規定與禁忌大盤點
    在日本的禮節之中,在公共場合要少說話比較好。所以在乘坐日本的地鐵或巴士時,很少能看到有人大聲交談的現象。一進車門,你會發現車上幾乎不會發出電話交談聲,連簡訊、社交軟體的提示音都極少能聽見。2. 在日本,儘量不要邊走邊吃。對日本人來說,邊走邊吃東西的樣子不只難看,更是非常沒禮貌!所以在日本旅遊時,最好還是找一個角落或者在店裡吃完再走吧!
  • 去西班牙留學前,這些禮儀和禁忌要知道!
    禮節禮儀西班牙人非常健談。他們樂於談天閒聊,無論是鬥牛、政治或是文藝及生活瑣事,都是他們的好話題。他們搞社交活動一般總習慣在晚9點以後開展,尤其用餐,大多都愛很晚才舉行。西班牙婦女用扇子主要不是為了扇風涼快,而是通過用扇子做出各種動作來表達一些不便說出口的話:當婦女打開扇子,把臉的下半部遮起來時,這意味她在問:「你喜歡我嗎?」
  • 老梁: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會用「扇子」!對比一下,你用對了嗎?
    書口書,說的就是古代的說書先生,他們使用扇子的時候,只能用扇子扇扇嘴。這樣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唾沫花子亂濺,影響形象和第一排的觀眾。另外,說書先生在用扇子的時候,往往是不會打開扇面的,常常會用作道具在使用。
  • 扇子這些講究真有趣
    以後逐漸轉化為「障扇」——蔽風塵、遮驕陽,成為古代帝王出行的一種儀式有具。伴隨著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漸形成,其中最有特色的當為唐宋時代的「扇詩」和「扇畫」。除此以外,在我國戲曲史上,也有許多故事情節與扇子有關,如《西遊記》、《紅樓夢》等;還有許多就是以扇子為戲名的,如《桃花扇》、《買花扇》等。
  • 商貿英語措辭禮貌,對漢英翻譯的文體要求
    漢語的商貿用語有時缺少必要的客氣,過多的禮貌用語反而會令人感到不自在。常見的禮貌詞往往是一個「請」字而已。商貿英語比較講究客套,隨處可見禮貌的套話。因此,漢英翻譯時, 我們應注意添加商貿英語表達中常見的禮貌客套結構,注意措辭婉轉、誠懇,不亢不卑,切忌照漢語原文字面硬譯。漢英商貿語言的這種文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句子結構和用詞上,值得我們認真挖掘。
  • 面積接近法國的西班牙,為什麼卻沒有成為歐洲大國?
    提到歐洲傳統的大國,一般不外乎英國,法國,德國這幾個國家,最多再加上一個義大利,很少有人會認為西班牙是歐洲大國。而事實上,西班牙的國土面積達到506萬平方公裡,僅次於法國,而遠超德國和英國,西班牙的人口也達到了4700萬,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
  • (乾貨)英語的話語原則和禮貌禮儀
    他們最後發現了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反禮貌者便要受警告——請保持相當距離。叔本華的這一寓言,明確指出了人類相處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人際間要有適當的距離,而這一距離的具體實現方式就是人類特定的一套禮貌。禮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產物,又是促進社會文明的保障。禮貌用語存在於任何民族的語言中,人們可以用不同言語手段顯示自己的文明禮貌。
  • 西班牙陷入「語言分裂」 西班牙反感加泰隆尼亞語
    這是對西班牙國內兩種截然不同語言觀的一個尖銳的、對一些人來說具有諷刺意味的象徵。     筆者近期遊歷了三個地區,見證了加泰隆尼亞語的三個不同狀態。加泰隆尼亞語在法國南部是非正式口語,但官方語言法語在該地區佔主導地位。位於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袖珍國安道爾,是世界上唯一正式使用加泰隆尼亞語的國家。儘管旅遊業發達,但公共標識上往往只有加泰隆尼亞語。
  • 德國人在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應該如何做呢
    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但不宜握得太緊以表示真誠的友誼。下面我們就通過幾組對話來學習一下。B1A: Guten Tag, Herr Schneider.
  • 傲嬌的法國人,禮儀習俗少不了
    一、吃法國菜的禮節 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假如吃多過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鮮)之後,侍應會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檳造,除了讓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進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慾。
  •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結婚是一個人一生的大事,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婚禮過後,新婚夫婦會相攜回娘家,稱為回門。你知道嗎?在古代,回門是有諸多禮節和講究需要注意的。那麼,都有哪些禮節和講究呢?回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民間婚俗,是指新婚夫婦成婚後首次回娘家,又稱歸寧。在古代,回門亦是十分莊重的,不僅需要準備回門禮、專用的回門裝,娘家還需要準備回門宴。後世對回門的稱呼各不相同,宋朝時民間稱為拜門,清朝時有南北差異,南方稱為會親,北方稱為雙回門。
  • 職場禮貌用語的"四有四避"
    2012年11月14日19:03 來源:經理人網 在交際中,人們使用禮貌用語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禮節
  • 民調顯示德國人重視守時 將其視為最基本禮貌
    原標題:民調顯示德國人重視守時 將其視為最基本禮貌德國人是準時出了名的,要守時似乎也早已成為他們國民的共識。據臺灣「中央社」4月23日報導,民調機構YouGov針對德國人人對於基本禮儀的看法進行抽樣調查,證實德國人普遍對於守時的重視,有95%的受調者認為,守時是最基本的禮貌。
  • 德國人的英語程度如何?
    雖然在全球非英語國家中,德國人的英語水平已相當不錯,但在歐洲國家中卻不能算頂呱呱,比起北歐國家尤其遜色。在EF英孚教育集團全球成人英語熟練度排行榜上,德國近年來基本排在10名左右。2012年為第9名,2013年、2014年是第10名,2015年第11名,2016年第9名。約70個受調查國家中,前十名幾乎被歐洲國家包攬,只有新加坡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