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每個『大體老師』,我們都是在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課。」說到「大體老師」,齊齊哈爾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主任姚立傑表情頓時肅然。她說,醫學院校把志願者捐獻的遺體尊稱為「大體老師」、「無語體師」,不論年齡、性別,他們都是醫學生的無言良師,也是醫學發展道路上的明燈。
靈魂發光的解剖「女漢子」
默然,無語,帶著強烈刺鼻氣味的「大體老師」是醫學院校學生的「活教材」。1997年畢業留校至今,姚立傑在解剖學教研室任教24年,「攜手」近百位「大體老師」同教同行,他們中最大的94歲、最小的20歲。
2010年,齊齊哈爾醫學院成立了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負責黑龍江西部地區4個城市遺體捐獻的諮詢、登記和接受工作。「這些愛心人士選擇去世後為醫學教學事業做貢獻,捐獻的遺體就是深受學生愛戴的『大體老師』。」姚立傑說,在學習人體解剖之前,要先講解遺體捐獻方面的知識,讓每個同學養成尊重遺體捐獻者的習慣。每次課前,同學們都會鞠躬向「大體老師」進行默哀儀式,向他們為醫學研究事業做出的無私奉獻表示敬意。
在實驗室裡,姚立傑用手承託起心臟器官,放在白服外自己心的位置,帶領聽課的同學接觸「大體老師」。她說,只有老師親自用肢體、行為去接觸演示,才能讓學生放下恐懼,用心去接觸、接受、接納。
「當年選擇醫學專業的時候並不能真正領會『大體老師』的涵義,第一次相見時也會害怕得後退、躲閃,實驗室裡福馬林的刺激性氣味偶爾也會幹嘔,常常是流著眼淚、鼻涕上完解剖課。」穿著白大褂、聞著福馬林、觸摸著不同的「大體老師」……姚立傑就是在這個反反覆覆的教學過程中送走青春、人到中年。
一個花季少女,一雙纖纖細手,不是在課堂吃粉筆灰就是在實驗室聞福馬林,要麼就是製作器官標本、在校園裡運送「大體老師」……那時候,最尷尬的就是遇見別人因不理解而有些嫌棄的眼神、甚至低頭避之不及的樣子,從不主動握手、繞著熟人走路是姚立傑和同事們下意識的不自覺行為。
「能夠堅持下來不容易,也是一種慶幸,特別是2009年《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出臺以後,我們這些與『大體老師』打交道、接受遺體的人群也逐漸從不被理解到慢慢得到支持。」姚立傑說,醫護人員的犧牲奉獻不是從走上工作崗位開始的,而是從決定報考志願那一刻就開始了。
「系統解剖、局部解剖課的時長不一樣,有的一上就是兩三個小時,習慣以後就什麼都適應了。」姚立傑說。多年來,姚立傑講遍、講透了系統解剖學、影像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局部解剖學這些專業課。從教室到實驗室,從理論到實踐,她還承擔了多項教科研項目,撰寫論文、參編教材。此外,還帶領著其他老師負責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形態學展館的工作,累計負責接待科普參觀交流近2萬人次。「記得有一次要把50具『大體老師』標本從二樓搬到一樓,裝車、轉運、進行殯葬意義上的處理。」這個時候的姚立傑就變成了「女漢子」,靈魂深處透著光芒。
有機會可以轉崗、離開,但姚立傑還是堅持在解剖教學一線、實驗室。「這個崗位特殊,人員流動大,但總得有人幹,時間久了就會從內心深處真正愛上這一行。」姚立傑說,輕鬆愉悅中透著一份滿足。
「愛心使者」孫石磊
「一開始很緊張,也有點害怕,當近距離靠近、接受『大體老師』的時候,由陌生到熟悉,就被他的精神感動、感激,會不由自主地把他們當成朋友,每次回家也會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家裡人聽。」2014年,「80後」孫石磊調入基礎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專職負責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的工作。
接受站的工作是從接聽電話開始的,諮詢和登記這樣看似很簡單的環節,實際上需要極其的嚴謹和耐心。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孫石磊利用自查和紅十字會及家屬反饋等方式,改進工作方式,得到了各方的認可。6年來,孫石磊完成遺體捐獻諮詢350多次、登記10人、完成接受86人、運送火化遺體86次,被稱作「愛心使者」。
「手機24小時開機,沒有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接到任務就要立刻出發,總是在不確定時間和地點的等待中聽電話、接任務。」孫石磊說。「這個崗位流動性大,幹不了多久就都離開了,每次出行的同伴也不固定。」今年3月14日,接受站接到五大連池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家屬的電話,志願者已過世,需要及時完成遺體接受工作。孫石磊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在基礎醫學院林巖院長的協調下,立即啟動疫情期間遺體接受工作應急預案,與工作人員徐浩驅車300多公裡趕到醫院,完成籤署接受手續、安頓家屬、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等流程,保證了接受工作的順利完成,得到了家屬的信任和認可。
「從登記、接受到運送,都是在一步步完成捐獻志願者為醫學事業獻身的遺願,也是在延續、傳遞『大體老師』的這份大愛。」孫石磊說。為了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懂得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孫石磊還積極組織學生志願者參與遺體告別、遺體默哀、骨灰移交、環保花葬、清明祭掃等活動。
2019年開始,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把9月10日作為「大體老師」的節日,延續開展感恩「大體老師」留言、感悟「解剖學第一課」以及參與形態學展館志願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擔當精神。每年科普活動日,解剖學教研室都會開展「解剖學課程思政」,向學生講述解剖學和遺體捐獻的故事。
學校對捐獻者家屬的回訪制度拉近了與百姓的心理距離。「失去一個親人,卻得到了更多的親人,覺得親屬團擴大了,捐贈的意義更深遠、也更暖心了。」遺體捐獻家屬劉先生說。
「理解了獻出自己、為醫學事業獻身的真正意義」
「齊齊哈爾醫學院形態學展館建於2006年,展館設計成中央的心形展臺與兩側指狀排列的展櫃,象徵雙手託起一顆愛心,用這樣的設計理念表達對社會愛心人士為醫學教育事業貢獻的感恩之心。」在形態學展館科普教育基地,專職老師許磊說。展館全年無休,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累計接待2萬餘人次,承擔教學任務、新生入學教育、承接遺體捐獻和科普宣傳等工作,被授予「黑龍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全省首批公共文化場館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示範單位」等稱號。
為方便捐獻者家屬進行追思悼念活動,姚立傑帶領接受站的老師們設立了紀念網站、網絡紀念堂,並連結在齊齊哈爾醫學院校園網主頁上,供捐獻者家屬進行悼念、祭奠活動。今年清明節,接受站組織了「追憶大體老師,網絡寄託哀思」悼念活動,同學們紛紛以歌聲、繪畫、紀念文章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2019級臨床3班張宇航在悼念文中寫道:「遺體是醫學教研的『活教材』,要深深感謝這些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因為他們的奉獻,讓初登醫學殿堂的學生認識了第一條神經、第一條動脈。這些無言老師無聲的『親自教導』才有我們對人體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為以後成為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選擇醫學專業的那天就想著當一名好醫生,接觸到解剖學前輩和『大體老師』以後,更理解了獻出自己、為醫學事業獻身的真正意義。」志願者、2019級實驗2班的魏椿栩毅然籤署了遺體捐獻協議和器官捐獻協議。
姚立傑、王巖、金海峰、孫石磊、許磊、李國鋒、王坤、關慧……在齊齊哈爾醫學院,這些普通而閃光的名字還有很多,他們全心付出、默默奉獻在醫學教學第一線,用汗水踐行著「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的錚錚誓言,身體力行,為一批又一批醫學生樹立了大愛仁心的醫者榜樣,給予他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