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對我國氣候有怎樣的影響?今年會是冷冬嗎?降水如何?一起來看!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2020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海溫關鍵區(Niño3.4區)的監測指數為-0.6℃,較7月份下降了0.3℃;9月1-20日,Niño3.4區海溫呈波動下降,監測指數低於-0.5℃,標誌著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9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以下冷水持續發展,對流層低層持續受異常東風控制,有利於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進一步發展。圖1 南方濤動指數(SOI)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監測關鍵區(Niño3.4區)海溫指數(℃)的逐月演變情況綜合分析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與大氣環流監測實況,結合國內外氣候模式預測結論,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秋季維持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通常在發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歐亞中高緯環流的經向度大,影響我國的寒潮冷空氣活動頻繁,中東部地區氣溫易較常年同期偏低;同時,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條件總體偏差,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降水易較常年同期偏少。
附表 1950年以來發生的拉尼娜事件
根據對21世紀以來發生的5次拉尼娜事件(附表)的綜合分析表明,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總體上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東北及內蒙古東部最為顯著,氣溫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2008年冬季黑龍江大部、吉林西北部及內蒙古東部等地氣溫偏高1~2℃。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東北地區北部和南部、華北中北部、長江中下遊中西部和華南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東北地區西北部和南部、華北地區中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偏少2至5成,局地偏少5成以上;而東北地區中西部、華北西南部、黃淮大部、西北地區東南部、江南東部、華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東北地區中西部、華南西部及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偏多2成以上,吉林西南部和內蒙古中東部偏多5成至1倍。圖3 2000年以來5次拉尼娜事件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合成圖小科普: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就像一對兄妹,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他們 》》》
近年來
颱風、地震、洪澇等
自然災害頻發
不管是居家還是外出
我們應當提高安全意識
突遇自然災害的襲擊
我們要怎麼自救呢
颱風天安全注意事項
颱風來臨前預防措施
1.準備食品物品。準備必要的食物、飲用水、藥品和日用品,以及蠟燭、應急燈、手電筒等應急用具。
2.搬移易墜物品。將陽臺、窗臺、屋頂等處的花盆、雜物等易被大風颳落的物品,及時搬移到室內或其他安全地方。
3.加固易倒設施。加固室外懸空、高空設施以及簡易、臨時建築物,必要時拆除。
4.物品防淹防浸。將低洼地段、江邊河邊等易澇房屋內的家具、電器、物資等,及時轉移到高處。
5.取消出行計劃。不要到颱風可能影響的區域遊玩,正在颱風可能影響區域旅遊的應提前返回。
6.做好轉移準備。居住在危險區域的人員,應及早準備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隨時準備轉移。老、弱、病、殘、孕、幼等應儘早投親靠友。
颱風來臨時注意事項
1.密切關注颱風。隨時掌握最新颱風預警信息。
2.檢查室內電源。仔細檢查室內的電路、電話、煤氣等是否安全可靠,儘量拔掉不必要的電源插頭,切斷危險的室外電源。
3.人員避免外出。人員儘量待在安全、堅固的房屋內,緊閉門窗並遠離迎風門窗,特別是老人孩子,千萬不要隨意外出。
4.在外注意安全。颱風來臨時,如果你正出門在外,千萬要小心謹慎,遠離危險,確保人身安全。
5.人員及時轉移。居住在危險區域的人員,應儘早投親靠友自主轉移,或聽從政府、單位安排統一轉移。
6.遇險冷靜自救。如果你被洪水圍困或遭遇山洪襲擊,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努力避災自救。
隨著「黑格比」的臨近
浙江部分地區
將會出現強降雨現象
出門在外
大家記得帶好雨具哦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1)指亞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熱帶氣旋。例: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颱風」。
(2)颱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
(3)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①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比如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就稱為「颱風」。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
③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
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
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
⑥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
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為「鞭打」。
⑧在南半球則稱「旋風」。
(4)颱風過境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天氣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颱風中心為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為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颱風眼附近為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
颱風的成因是地面溫度高,氣流上升,海面風和水蒸氣由於比重大。沿地面補充地面空氣,海面溫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空間,由於海面大,溫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氣多,降雨範圍廣,水蒸氣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補充便形成大風。
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氣旋
(1)定義:氣流從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氣渦旋稱為氣旋,也稱為低氣壓或者低壓。(2)原因:由於低層氣流從四周向中心匯聚,迫使中心空氣作上升運動,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當氣旋過境時,雲量增多,常出現陰雨天氣。(1)定義:一種強熱帶氣旋,其破壞力巨大,是一種災害性天氣。依據世界氣象組織所規定的等級性標準,中心風力小於8級的為熱帶低壓,中心風力為8到9級的為熱帶風暴,中心風力為10到11級為強熱帶風暴,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 12 級(風速 32.6 米每秒)以上時,就稱之為颱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2)產生原因:颱風多產生於北緯 5°—20°之間的熱帶洋面,那裡海水溫度高,蒸發旺盛,大量溼熱空氣膨脹變輕,急速上升,形成強大的氣旋性渦旋,颱風形成後,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移動速度約每小時3千米,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少數能達到每小時40千米以上。影響我國的颱風一般發源於的熱帶洋面,侵襲我國各省區。(3)熱帶風暴、颱風和颶風都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氣旋。因為發生海域不同,人們對熱帶氣旋的稱謂也不一樣。發生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統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地區的稱為風暴,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稱為颱風。①壞處:颱風的活動範圍很廣,常常從熱帶洋面侵入到中緯度地區,並伴有狂風、暴雨、巨浪和海潮,嚴重威脅航運安全,能摧毀地面建築、道路、莊稼等,具有很強的破壞力。②好處:緩解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伏旱天氣;增加捕魚產量;保持熱平衡。及早發現並監測颱風動向是防禦第一步;預報颱風的生成位置、強度、移動方向、移動速度以及颱風地區的天氣;建立相應的颱風防禦機制制定防災減災的應急措施;加固堤防、船隻進港避風、疏散居民等。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點讚和在看!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點在看留言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