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杭州市佛教協會協辦,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和杭州靈隱寺承辦的「2018中國佛教講經研習班」9月14日上午,在杭州靈隱寺圓滿結業。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主任、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結業儀式上講話。
杭州市民宗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唐明壯,宗教處處長胡勝軍和杭州市佛教協會秘書長錢儉忠,杭州靈隱寺監院覺恆法師、智光法師等出席結業儀式。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為「2018中國佛教講經研習班」學員頒髮結業證書。
領導嘉賓 前排就座
結業儀式現場
認真聆聽 愛國愛教
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主任光泉法師致辭
光泉法師首先代表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杭州市佛教協會和杭州靈隱寺,對佛教講經研習班46名學員順利結業表示祝賀!他感謝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對此次佛教講經研習班給予高度重視,感謝浙江省民宗委和杭州市民宗局給予大力支持,感謝諸位授課老師和義工菩薩們成就此次研習班。
光泉法師說:中國佛教協會自2008年以來,連續十年舉辦全國性講經交流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為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發揚佛教講經說法優良傳統、發現培養青年弘法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十年來,全國400多位法師參加了全國講經交流活動,有150多位法師獲獎。培養講經弘法人才,為講經法師做好服務,是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義不容辭的責任。
光泉法師說: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這對佛教弘法事業提出新要求,帶來新挑戰。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每年開辦佛教講經研習班,2018年年初還舉辦了佛教英語講經培訓。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將積極為講經弘法人才的培養做好各項服務工作,以適應佛教國內講經弘法的需要和中國法師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弘法的需要,弘揚佛教「慈悲、包容、感恩」價值理念,為國家繁榮、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講話
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指出:佛教講經交流活動,傳承了我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又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是近年來我國佛教開展的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是我國當代佛教探索創新的一大亮點。佛教講經交流活動,是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良好道風、培養講經弘法人才的重要平臺。下一步如何把佛教講經交流活動辦得更好,秘書長劉威提出要求。他說:講經弘法,需要以法為依,講出佛陀本懷;契理契機,講出時代特色;理事圓融,講出信眾心聲;威儀具足,講出僧伽風範,進一步發揮佛教積極作用,推動我國佛教事業健康全面發展。
同時,講經弘法必須做到「四個堅持」,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堅持發揚人間佛教思想,堅持融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信眾在社會生活中努力向善向上。劉威並對佛教講經弘法事業的深化、創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發言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在結業儀式上說:弘法是家業,利生是事業,這是我們出家僧人的責任和使命,參加此次研習班的法師學員,更是責無旁貸,重任在肩。他對大家提出四點希望。1.堅持佛教的中國化方向。講經說法,應當不違背國家的法律,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違背佛教經律論三藏典籍,引導信眾聽招呼、守本分、講規則。2.廣學多聞。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講經弘法需要契理契機,講經法師不僅要深入經藏,還要密切關注社會的發展,信眾的需求,包括各種知識信息的積累。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廣學多聞也是一種擔當,需要加倍努力,正所謂「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自在;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是擔當」。3.知恩報恩。佛教信眾要報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和佛恩。知恩報恩,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因為報恩,所以不違國王法;因為報恩,所以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4.謙虛謹慎。無論取得怎麼樣的成功,我們都需要謙卑。哲學家康德說:「所有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講經法師所有優勢的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越勤奮、越努力、越自律、越優秀。生為佛子,當做佛事。如行而說,如說而行,講好我們佛教自己的故事。
靜波法師、秘書長劉威為學員代表頒髮結業證書
8月27日至9月14日,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46名學員參加「2018中國佛教講經研習班」學習。課程安排分三大板塊九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語言訓練板塊,教史典籍板塊和時代現狀與特色板塊。內容涵蓋佛教經典導讀、中國佛教講經發展史、語言表達訓練、受眾心理分析、新媒體時代弘法特點以及中國佛教海外弘法現狀等。研習班還特別為法師在講經弘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探討了解決方案。
學員代表作結業匯報演講
學員分組 合影留念
學員分組 合影留念
追求卓越 學無止境
責無旁貸 放眼世界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