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面地增長,負責任地燒錢-虎嗅網

2021-01-10 虎嗅APP



01


1000 萬人擠進退款界面,宣告 ofo 無法善了的終局。


2014 年,一位從北大博士班退學的學生和四位同學聯手創立這個項目。到 2018 上半年,ofo 投放單車超 1000 萬輛,入駐全世界 21 個國家/地區,用戶超 2 億。


百億資本催熟 ofo,同時帶來了堵塞人行道盲道、產生廢棄車輛、引發安全風險、招致造假貪汙等諸多爭議。


至於瑞幸,前不久完成 2 億美元 B 輪融資,5 個月估值翻番。除了看到它燒錢營銷、大肆補貼,如何理解其估值邏輯?


知乎汪惟算過這樣一個數據,2017 年星巴克為江浙滬單店付出的代價是 200 萬美元。如果瑞幸 A 輪 10 億美元估值同樣基於 500 家店得出,那麼很巧,它當時單店價值也是 200 萬美元。


而到了 B 輪,瑞幸店數增長到 1700 家,以 22 億美元估值計,其單店價值約 127 萬美元。


以前的單店比得上一家星巴克,現在比得上大半家。無論銷售額、毛利率、品牌還是所謂更大的想像空間,合理嗎?


2017 年初的共享充電賽道突然開始擁擠,40 天融資 12 億,熱度一度直追當年的共享單車。


而繼 2017 年 12 月小電科技完成 B+ 輪融資後,同領域公司一年內再無融資消息的披露。


作為矽谷潮起潮落見證者的老牌 VC,Fred Wilson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炒作」時坦言:


這是一種毒品。作為企業家,你無法抗拒。但如果你選了這條路,也得承擔後果。


02


講一個關於魚的故事。


取兩組相同幼魚,一組放在冷水中,另一組水溫高於正常值。兩種溫度均適宜生存,結果會如何?


冷水中的比正常的長得慢,而溫水中比正常的要快。把兩組魚重新放回正常溫度,最終都會長成正常尺寸。


但接下來,有意思的事發生了。


觀察、統計它們的壽命,早期生長緩慢的魚比平均壽命長 30%,而長得快的,壽命比均值短了 15%。


增長是好的,但強迫增長、過分加速,往往適得其反。


這是幾年前 Glasgow 大學生物學家的一項嚴肅研究,生物學家們也在鳥類、老鼠身上發現同樣規律。


但沒有什麼比商業更直接和赤裸的了。


星巴克在 1994 年擁有 425 家店鋪,這是它成立 23 年之後的結果。1999 年,它開了 625 家新店。到 2007 年,新店鋪開設數達 3500 家。


這個策略當然不盲目。他們前期做了大量調研和訪談發現,在習慣養成之前,大家購買咖啡往往是衝動性消費。甚至有的人因為懶得過馬路,乾脆放棄買咖啡的想法。


再加上,當時星巴克的店鋪實在火爆,產品供不應求。潛在客戶即便想買,看到長隊也默默打消了念頭。


於是,星巴克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迅速調整策略,火速擴張,為的就是讓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體驗星巴克的美妙」。


它成功了嗎?


店鋪飛速增長的背後當然掩藏了不少問題。到了後期,有些新店鋪開業完全是因為背上數量指標,而不是因為這個地段確實存在密集且未被滿足的需求。


星巴克店鋪過於飽和,一時間成了笑話。



同期,經濟環境沒走弱,國民消費水平也保持穩定,但星巴克單店銷售額出了問題。更糟的是,過度增長開始對客戶體驗造成傷害。


商店的重新設計是為了容量,而不像以前那麼在乎和客戶的親密關係。


董事長 Howard Schultz 隨後在 2007 年寫下一封致全體高管的公開信:


「為了從不到 1000 家店增長到 13000 家,我們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決定。回想起來,這些決定部分衝淡了星巴克原有的優質體驗。。


於是剎車開始。2008 年初,星巴克關了 600 家商店,解僱了 12000 名員工。股票一時間跌掉 70% +。



好在它及時挽回頹勢,Howard Schultz 在 2011 年出版的《ONWARD:How Starbucks Fought for its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Soul》一書中寫道:


「關於增長,我們體驗得太深刻了。這是一種策略。但當無紀律的增長成為星巴克的戰略時,我們迷失了方向。」


星巴克還算幸運,不少公司在早期也取得了一定成功,於是他們決定儘可能快地增長,直到無可挽回。


人也一樣。


現在我們都知道,巴菲特和芒格是一對黃金搭檔。其實 40 年前,組合裡還有第三位成員,Rick Guerin。


原本是他們三個人共同管理,因為 Rick 過於激進,投資過程中始終維持很高的槓桿率。在 1974 年美國經濟衰退期間,他不得不以每股不到 40 美元的價格,將自己手中的伯克希爾股票悉數賣給巴菲特。


2007 年,有人花了 65 萬美元獲得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席間巴菲特提及這段歷史:


查理和我一直都知道,我們會變得非常富有。我們並不急於變得富有,因為我們知道它會發生。Rick 和我們一樣聰明,但他總是太急了。


03


這當然也不全怪創業公司自己。


有太多公司試圖掌控自己的節奏,但無論出於市場還是其他原因,最後被帶偏了。


其他原因中有一個頗為亮眼的,獨角獸推手軟銀。下面這張圖是其 2017 年談妥的投資項目數,一共花出去 350 億美金,平均 4 天 close 掉一個。



幾年前,SoFi 希望融資數億美元。孫正義表示最少要投 10 億,如果拒絕,軟銀就去支持它的競爭對手。於是 SoFi 無奈接受。


滴滴也有類似遭遇,程維曾試圖抵制從孫正義那裡拿錢。孫給出一句輕飄飄的回覆,要不我去問問你的對手,看看他們要不要錢?


當然,這些例子稍有些極端。多數時候,最有前景的項目才能享受到這樣甜蜜的負擔。


但根據 Correlation Ventures 的數據來看,過去十年中,種子期項目的平均融資額增加了近 3 倍,從 80 萬美元增至 220 萬美元。


也就是說,的確有更多的錢被用於資助更快的增長。不論是花在營銷、用戶獲取、員工成本還是辦公空間,所有公司都被迫開始這場遊戲,沒人能脫身。


Winner takes all 當然令人豔羨,但前提是,那個 winner 是你。


對創業公司來講,面臨的處境顯然愈發兇險。他們反問自己:增長真的有價值嗎?多少新用戶願意陪著走下去?即便收入迅速翻番, Unit Eco算得過來嗎?


大多數創業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從未真正增長過。不是說沒有增長過,而是對質量、盈利能力和耐力的關注度太低。


不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請確保你沒有把魚放進溫水中。


04


尷尬局面也並非無解,有兩點值得關注:


1、效率問題,解決 The marginal dollar problem,邊際美元問題;


2、思路問題,燒錢到底換來了怎樣的增長?


先看前者。本應充當創業公司催化劑的資本,為何往往成了傷害它們的毒藥?


拿到一筆錢,項目得以啟動,這當然很好。但它同時也背上了投資人的殷切期望。如果對方期許估值兩年翻三倍,砸錢補貼以快速佔領市場就變得尤為重要。


以前每投入一塊錢,公司就能獲得一塊五的回報,慢慢地,回報變成一塊。


這樣也還能接受,代價無非是客戶償還 CAC 的速度變慢了而已。


但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到後來,每投資一塊只能換來八毛、甚至五毛。快速規模化暴露了創業公司運營低效的問題,但出於對增長的渴望,他們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追逐邊際美元,同時承擔迅速擴大的虧損。


這就是「邊際美元問題」。



這種惡習不僅很難改掉,而且隨著公司在產品、員工、品牌營銷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邊際效益的評估將越來越複雜,它對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終於無能為力。


資本當然可以且應該被用於快速擴張,但當大家沉浸在「不惜一切代價增長」的遊戲中,假裝問題稍後會被解決,就成了所有人的幻覺。


整個過程就像是開車,你的公司在漏油。你有兩個選擇:


一,放慢車速,找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二,往油箱裡注入更多的汽油,開足馬力——同時祈禱汽油洩漏不會引起爆炸。


旁觀者當然清楚:付出一塊卻只收回五毛根本不是長久之計。但只有落下帷幕,局中人才會驚覺,自己賣掉了夢想,買回了噩夢。


所以關於創業公司的第一個警告可能是:請注意燒錢效率。


至於思路問題,Greylock 的 Simon Rothman 頗有見地。他認為,在資本泛濫的時代,創業公司需要抓住一個廣闊市場的套利機會迅速實現規模化。


這個過程中運用資本的方式有三種:購買增長、購買速度、解鎖市場流動性。


多數創業公司處於第一層次,花錢買增長。這時 CAC 大於 LTV,業務看似不可持續,但出於教育用戶和搶佔市場份額的目的,他們迫切需要提升用戶量和收入,這對其估值增益巨大。


而如果面對的是一片對手更少的藍海,CAC 小於 LTV,恭喜,這時你處在第二層次,花錢買速度。這個階段速度是最強競爭優勢——沒人在乎你是不是第一個,大家看重的是,你是否最快地實現了交易流動性。


比如,Airbnb 就不是第一個進入市場的,VRBO 才是。但現在有誰聽說過後者?Airbnb 在購買用戶和搭建團隊方面的執行力比所有對手都強,他們真正明白速度的重要性。


真正有遠見的則是第三層次,解鎖市場流動性。


Uber 是個絕佳案例,對手在早期選擇單獨購買增長或速度,很謹慎,但效果一般。而它選擇一手花錢買司機,一手花錢買乘客,儘管燒掉更高數量級的資金,但的確賭對了整個出行市場的巨大價值。


在過去 6 年的 15 輪融資過程中,Uber 至少募集 90 億美金股權融資和 15 億美金債權融資。這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那麼,它用這些錢幹嘛了?


如果我們回到 2012 年就會發現,Lyft 開展點對點的共乘服務,Uber 還只是一個黑車市場的拼車軟體。而出行市場本身的特性決定了,這裡贏家通吃。


隨後 Uber 開始全力把資本投入到儘可能快地實現流動性這件事上來。這意味它需要率先實現 5 分鐘左右的接車時間和司機 25 美金/時的工資。


首先,它保證了司機的每小時工資,通過花錢獲取足夠多的司機。司機有了,Uber 又通過付費廣告和用戶激勵機制來提升需求側數量。它前期願意補貼票價,想的是司機最終依靠自己也能賺到這麼多。


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Uber 不停重複劇本——花錢買司機,花錢買乘客,推動平臺儘早成為首先擁有充足流動性的玩家。


Uber 看到了,花錢是一個財務決策,而花大錢是個戰略決策。


05


之前聽過一位 O2O 從業者分享說,在餓了麼沒起來之前,他的競品項目已經融到 3000 萬美金,但後來在補貼大戰中沒能堅持下來。


他認為自己有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沒有及時去拿原本可以拿到手的錢。他反思說,自己曾經深信的教科書融資法則是:如果現金夠且毛利高,沒必要太著急融資;而且就算要拿也別拿太多,以免稀釋太多股份。


但是那場補貼戰讓他看到了資本燒錢清場的殘酷。自己手頭籌碼少得可憐,如果對方要 all in 的時候你跟了,那接下來他跟你賭左手,你跟不跟?


或許我們應該明白,果斷燒錢的決策未必不理性,所謂「理性」往往是和環境緊密相關的:


如果環境平穩可預測,那安心做賺錢的生意、以長期效益為重當然沒錯;但如果局面複雜又有很大隨機性,迅速燒出市場格局、儘量避免黑天鵝也完全合理。


但即便大家誰都不可能安心且理性地按照紙面上的財務模型走下去,至少也應該明白,要想在未來活得好,首先你得活下去。 


相關焦點

  • 負責任,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在眾聲質疑中,這家公司的CEO如此回應:「絕不跑路,絕不推卸責任,問題不解決不宣布破產。」為解決員工問題,他向同行發出呼籲,接手手底下上千員工,墊付12月拖欠的工資;為解決客戶的問題,他表示願意將公司開發的產品無償贈送,希望有機構伸出援手接納學生。 目前尚不清楚這件事情最終如何解決。但是,在信譽逐漸成為一種稀缺品的今天,負責任,才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 善世分享:負責任,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在眾聲質疑中,這家公司的CEO如此回應:「絕不跑路,絕不推卸責任,問題不解決不宣布破產。」為解決員工問題,他向同行發出呼籲,接手手底下上千員工,墊付12月拖欠的工資;為解決客戶的問題,他表示願意將公司開發的產品無償贈送,希望有機構伸出援手接納學生。 目前尚不清楚這件事情最終如何解決。但是,在信譽逐漸成為一種稀缺品的今天,負責任,才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 Netflix 走到了增長盡頭?-虎嗅網
    藉由這個數字,所有市場情緒和預期都敏銳而及時地反饋到了股價上。       所以,即便 Netflix 高層在財報會議中非常直白地透露其第三季度開局出乎意料地好,市場仍然不為所動。逐年增長的趨勢讓人擔心,但也可以理解,畢竟伴隨著競爭日趨激烈,Netflix 要敢於「燒錢」鬥爭。再加上,在新興市場,Netflix 前期需要更多投入以獲取知名度/培養消費習慣。更何況,如果 LTV 也逐年上漲,甚至比 CAC 漲得更快,那 CAC 的漲幅就更不是問題了。
  • 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原標題: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觀點提示 面對部分英文媒體的報導偏差,我們既要警惕某些外來聲音通過網絡對中國內地輿論產生的影響,也要以更高水平的對外傳播講好、講深、講透中國的戰「疫」故事,充分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 宿醉計算器幫你防酒駕 提醒人們負責任地飲酒?
    該組織希望它能提醒大家「更負責任地飲酒」,從而為減少交通事故作出自己的貢獻。依照「防宿醉運動」官網介紹,使用這款App須從停止攝入酒精時算起,攝入的酒精飲品分為啤酒和貯藏啤酒、蘋果酒、葡萄酒和香檳、烈酒和酒精軟飲、雞尾酒等五大類。輸入不同含酒精飲品的攝入量,程序會自動計算出酒醒時間。
  • 成年人如何體面地表達憤怒
    今天,我們聊一聊:一個當代成年人,是如何體面地表達自己的憤怒的;又或者說,你該如何分辨你身邊的成年人是否在生氣。   不過,在朋友圈罵人、直白地宣洩不滿,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無異於《戰國策》中秦王所說的庸夫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而更體面的現代人,往往會通過「關閉朋友圈」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自己最近過得很不好。至於為什麼?我也說不清楚。
  • 如何優雅、體面地向別人尋求幫助?
    那麼如何優雅、體面地向別人尋求幫助呢? 記得小時候,每當有人向我家送東西的時候,我媽都會找點對方用得著的東西回送給對方。我媽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別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不能白拿,需要回饋點啥心裡才踏實。 儘管這是彼此之間心甘情願的分享,但是這一套邏輯在尋求幫助時同樣適用!
  • 有些話,不負責任地給了你希望
    但老師平靜地跟她說:「這樣的話是很不負責的,萬一沒實現,對孩子的打擊就更大了。」,隨後還讓這位母親出去了,留下了正在打遊戲的玲司。很喜歡這部電影,不但因為沙耶加的努力,更因為有這樣難得的老師,和這樣不同於平常的場景,仿佛能直擊我心,把我想要表達出來的那些模糊曖昧的感受,真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了。
  • 體面!體面!何為體面!值得深思……
    因為直到最後他也沒能等來那輛救護車,這個悲劇的發生,並不是救援的路途太遠,或者救援的人員不負責任,只是因為,本應暢通的應急車道,被堵得死死的。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我們有錢,有時間享受假期,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今年中國高速公路的總理程,已經超越了十萬公裡,高居世界第一呀!
  • 就寢提醒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您更負責任地使用YouTube
    就像休息提醒功能一樣,就寢提醒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您更負責任地使用YouTube,並獲得一夜安眠,而不是陷入YouTube漩渦中。YouTube在有關此事的博客文章中稱,到目前為止,其數字健康工具非常受歡迎,自2018年該功能推出以來,該公司已發送了30億多個「休息」提醒。
  • 31省份常住人口數據出爐:兩省2019年人口過億,這四地負增長!
    目前,全國31個省份均已公布了2019年末常住人口的數據,其中27個省份常住人口實現增長,廣東、浙江、西藏位居前三位,基本延續了近年來的格局。廣東連續14年獨佔榜首數據顯示,廣東、山東兩省2019年常住人口均過億。
  •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YIYI不開心地抱著媽媽,姑奶奶(YIYI妹妹的奶奶)見狀,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儘管下半句沒說,但已經顯露出不悅的深情。本來很開心的YIYI委屈地縮在媽媽懷裡,小舅舅見狀就說: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讓媽媽抱呢?羞不羞?
  • 程美東、陳晴: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對部分英文媒體...
    觀點提示:面對部分英文媒體的報導偏差,我們既要警惕某些外來聲音通過網絡對中國內地輿論產生的影響,也要以更高水平的對外傳播講好、講深、講透中國的戰「疫」故事,充分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部分英文媒體一方面客觀地呈現積極抗「疫」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由於傳播渠道差異、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也充斥其中。部分英文媒體對中國疫情的報導,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和思考。
  • 如果不愛,請體面地離開。是對彼此最大地尊重
    也許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在選擇離開的時候請不要總把責任推給對方哪怕真的不愛了,也不要腳踩兩隻船,在兩個人之間糾纏,在兩段感情間遊戲。可是很多人在上一段感情還沒結束時就迫不及待投入下一段感情,把自已和別人都搞得很難堪。
  • 世相百態:社會底層邊緣人,何以體面地活著?
    這個概念不能簡單地用職業和收入水平劃分,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工廠打工者等,這些都算不得真正的社會底層人。那些常年混跡於街頭小巷的,沒有正當職業的人,或者職業很特殊,常處於被誤解與排斥邊緣的人,是我們說的社會底層邊緣人。
  • 熬夜之後,如何體面地修復回來?
    其中的原因大家心裡當然也知道,在這珍貴的假期裡,卯足了勁刷劇、吃雞,把想玩的都放肆地玩了一遍,實力演繹假期熬夜一時爽,回到工作就…….疲憊不堪,尤其是我們臉部的狀態,那麼我們要如何進行體面地修復呢?
  • 留學生一年需要多少收入,才能在紐約體面地生活?
    紐約,作為很多金融學子夢想的開始又同時是全美「最貴」城市想要在NYC做體面人,肯定免不了很多money那到底需要多少呢?憑藉「豐富」的私生活,吸引了一批批年輕人來此做紐約客: 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如果你是文藝boy or girl,這裡擁有著名的藝術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百老匯,無論是看展還是欣賞歌舞、音樂劇、電影,紐約這座城市應有盡有,最重要的是,水平還一流…(圖片來源網絡) 逛gai的天堂如果你愛逛gai,作為時尚代名詞的紐約,CANAL St.
  • 帶領孩子負責任
    因為小學的老師不再像幼兒園的老師那樣全天候地在身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由,所以他們是快樂的。渴望自由是成長的標誌。他們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完成喝水、上廁所、玩耍,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玩耍的項目和夥伴可以自己選擇,不受任何人的限制。這是他們前所未有地釋放,這種釋放,讓他們的行為有了更多的自由。
  • 找一個能對你負責任的,而不是對愛情負責任的
    找一個能一起去拼搏的,而不是一起去享受的;找一個能一起去承擔的,而不是一起去逃避的;找一個能對你負責任的,而不是對愛情負責任的。愛情是盲目跟風的,生活是實際的,因為愛情僅僅只是人類為了更好地逃避現實而衍生的產品。
  • 成長型企業如何更體面地生存和發展?
    這不僅僅是一個空間選擇問題,更關乎成長型企業如何體面、高效、無後顧之憂地生存和發展。 Distrii辦伴推出的3.0產品超能辦公室,以100-200平米的空間價格,讓企業享受300平米的實際使用空間、3000平米的親密商務社交圈,真正實現價格、功能全面兼顧,幫助成長型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減輕內部管理負擔,以較低的格、較低的風險、極高的企業幸福感入駐繁華商圈。